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趙剛 (北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趙剛,字僧慶,是南北朝北魏北周時期的軍事人物,河南郡洛陽縣人。

他是寧遠將軍趙和之子,年少時便機智善辯、才能出眾。初任奉朝請,後被授予鎮東將軍、銀青光祿大夫,又擔任大行台郎中、征東將軍,加授金紫光祿大夫。之後任司徒府從事中郎,加授閣內都督。

534年(永熙三年),魏孝武帝與丞相高歡關係惡化,趙剛受孝武帝密令前往東荊州,勸說刺史馮景昭起兵入洛陽。馮景昭尚未行動時,高歡逼近洛陽,孝武帝逃往關中。馮景昭召集屬僚商議去留,司馬馮道和建議據守東荊州等待洛陽政權處置,趙剛則力勸率軍前往長安。因無人支持,趙剛拔刀擲地喝道:「你若為忠臣,當斬馮道和;若願從賊,就殺了我!」馮景昭於是決意追隨孝武帝,率軍向關中進發。途中遭侯景逼近穰城,東荊州楊祖歡等人響應侯景起兵阻擊,馮景昭戰敗,趙剛被南方少數民族俘獲,後自付贖金獲釋。趙剛會見東魏東荊州刺史李愍,勸其歸附孝武帝。李魔憐採納建議,派趙剛赴并州秘密偵察局勢。高歡設宴召見趙剛,托其帶回給東荊州的命令書。趙剛返回後勸李魔憐斬殺楊祖歡等人,歸附孝武帝,李魔憐遂派他前往長安。

535年(大統元年),趙剛在灞上面見宇文泰,詳細匯報關東局勢,獲宇文泰賞識,封陽邑縣子,授車騎將軍、左光祿大夫,後因奪回東荊州之功晉爵臨汝縣伯。孝武帝西遷後,賀拔勝獨孤信流亡南朝梁,趙剛奏請西魏文帝召回二人,遂兼任給事黃門侍郎,以使者身份至梁朝魏興郡,將文帝親筆信交給梁州刺史杜懷寶,請求放歸賀拔勝等人。杜懷寶將信送建康,梁武帝派使者與趙剛一同返國。趙剛回朝後晉爵武城縣侯,任大丞相府帳內都督,後再次出使魏興郡,不久梁武帝以厚禮送賀拔勝、獨孤信等人回到西魏。御史中尉董紹奏請攻略梁朝漢中,被任為行台、梁州刺史,率軍前往。趙剛反對未果,董紹最終兵敗免官。趙剛後任潁川郡太守,加授通直散騎常侍、衛大將軍。

537年(大統三年),趙剛隨宇文泰參與奪回弘農之戰,升任大都督、東道軍司,統率開府李延孫等七軍攻克復陽城,俘獲太守王智納,後轉任陳留郡太守。東魏行台吉寧率三萬兵攻破陳留郡城,趙剛逃往潁川,代理潁川郡事。他遭侯景擊敗後率殘軍入洛陽,又奉大行台元海之命回潁川征糧。此時侯景軍已占據潁川,趙剛從潁川西境招集陽翟縣兩萬戶百姓,欲運往洛陽。538年(大統四年),洛陽陷落,趙剛孤立無援,仍連敗東魏廣州刺史李仲侃。當時侯景部將陸太、潁川太守高沖等率八千兵進攻襄城等五郡,趙剛以五百兵將其擊敗。開府李延孫被長史楊伯蘭殺害後,趙剛攻斬楊伯蘭,又攻克廣州,進軍陽翟。侯景從鄴入魯陽與趙剛交戰,後退回宜陽。趙剛進軍伊、洛,侯景渡黃河築城防禦。趙剛前後攻克東魏三郡,俘獲一太守,又擊敗侯景行台梅遷,斬首千餘人,任尚書金部郎中。543年(大統九年),東魏北豫州刺史高仲密歸附西魏,趙剛兼任大行台左丞,持節赴潁川統轄當地軍隊。回師後,他在南陸擊敗侯景先鋒,俘獲兩太守。此時西魏流言稱趙剛欲降東魏,高歡亦施反間計,聲稱派使者迎接趙剛。趙剛率騎兵襲擊並攻克東魏下塢,以行動自證清白,宇文泰知其忠心,加以賞賜,後任營州刺史,晉爵為公,加授大都督、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

550年(大統十六年),渭州鄭五醜聯合羌人傍乞鐵怱叛亂,趙剛奉命前往鎮壓,攻破定夷鎮及叛軍營寨,鄭五醜逃往傍乞鐵怱處。趙剛進軍攻克傍乞鐵怱據守的廣寧郡。宇文貴西征時,趙剛代理渭州事,為軍隊補給糧草。叛亂平定後,一千羌兵被俘配屬其軍中,趙剛加授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後入朝任光祿卿。556年(西魏恭帝三年),北周設立六官,他任膳部中大夫。

557年,北周孝閔帝即位,趙剛晉爵浮陽郡公,外任利州總管、利沙方渠四州諸軍事。沙州氐族反抗,被他討平;隆州獠族首次開始承擔賦役。他又動員利州、沙州等十四州兵力經略信州少數民族,兼任渠州刺史。到任後,渠州首領因畏懼其軍威相繼歸降,但因出征日久、士兵疲憊,首領不久後再次反抗,趙剛戰敗撤退,又因與部下儀同尹才爭執被召回長安,途中病逝,享年五十七歲,追贈中淅涿三州刺史,諡號。其子趙元卿(嗣爵)、趙仲卿。[1][2]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