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趙士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趙士㒟(1084年—1153年),字立之,宋朝宗室,是宋英宗之兄昌端孝王趙宗晟的孫子,郇康孝王趙仲御的第四個兒子[1]。
趙士㒟有大志,好學,擅寫文章。起初補任右班殿直,多次升遷後擔任忠州防禦使、鄭州觀察使,又由寧遠軍承宣使轉任代理同知大宗正事。1127年,靖康之變後,康王趙構建立大元帥府,趙士㒟向孟太后進言,請求下令讓元帥府能夠承制便宜行事,又請求尊奉康王繼承皇位,太后聽從了他的建議,康王於是登基為帝,即宋高宗。
高宗即位後,任命趙士㒟為光山軍節度使,隨駕南下。黃潛善等人掌權時,趙士㒟彈劾他們誤國,被黃潛善排擠,外調擔任南外宗正事。1129年,苗傅、劉正彥發動叛亂,趙士㒟換上平民服裝進入杭州,用蠟封密信送給張浚,催促他起兵救援朝廷;又給呂頤浩致書,勉勵他與張浚共同渡過國難。苗傅等人怨恨張浚,張浚因此被貶謫。趙士㒟再次給張浚寫信,稱朝廷沒有別的意思,只是為了讓叛賊不生疑心罷了。叛亂平定後,他被加授檢校少保,擔任同知大宗正事。
趙士㒟為母親守喪,喪期未滿即被起復,任命為知大宗正事。他請求自己的序位在安定郡王之下,朝廷應允。他多次請求擔任宮觀官,朝廷不批准。因擁立新帝的功勞,高宗下詔允許他的兒子趙不議改任文臣官階,也不用改換環衛官。又加授趙士㒟為檢校少師,不久加授開府儀同三司,兼任判大宗正事。他入朝覲見時,勸皇帝留意體恤百姓。
1139年,金朝歸還河南、陝西之地後,朝廷命令趙士㒟到河南拜謁皇陵,他於是進入陵園,撥開叢生的草木,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修繕整治,完成禮儀後返回。朝廷特封他為齊安郡王,以表彰他的功勞。不久,趙士㒟代理主持濮安懿王祠廟事務。因戰爭興起,朝廷停止了對宗室的賞賜,甚至有人去世後因沒錢而無法入殮,趙士㒟將此事上奏朝廷。皇帝下詔:凡服緦麻、袒免喪服的宗室,擔任環衛官去世者,按等級賞賜喪葬費用。
趙士㒟多次上書議論政事,得罪了秦檜。等到岳飛被誣陷時,他極力辯解說:「中原尚未平定,卻加禍於忠義之士,這是忘記徽、欽二聖而不想收復中原啊。臣願以全家百口性命擔保岳飛沒有異心。」 秦檜大怒,暗示諫官彈劾趙士㒟與岳飛勾結,行蹤詭秘,事關皇帝安危,於是他被削奪官職。中丞万俟卨又迎合秦檜旨意,接連彈劾他。趙士㒟被貶到建州居住,共十二年去世,享年七十歲。高宗為他哀悼,追贈太傅,追封為循王,六個兒子都晉升兩級官階。
趙士㒟的長子趙不凡,在苗傅叛亂時,割破大腿藏著蠟封密信,攜帶密信報告張浚,因功轉升兩級官階,改任文臣。他跟隨趙哲收復建州,斬殺葉濃,因功被賜予兩級爵位[2]。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