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越絕書
中国最古老的方域史,记录了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兴越灭吴的相关史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越絕書》,又稱《越絕》、《越絕記》,成書大約在東漢,記錄了春秋末期越王勾踐興越滅吳的相關歷史,是中國最古老的方域史[1],也是記載越國歷史的文獻中內容最為豐富的權威著作[2]。《越絕書》補充了《春秋》、《左傳》、《國語》、《史記》皆記述未詳的吳越史事,有相當的歷史價值。其編著情況模糊不清,書名、年代、作者、卷帙等均存在不少爭議問題。
書名
最常見的書名為「越絕書」,此外在藏書目錄、註疏徵引中也稱為「越絕記」、「越絕」。[3]:2,31
書名中「絕」字的含義歷來眾說紛紜。書中倒數第二篇《德序外傳》稱:「於是度兵徐州,致貢周室,元王以之中興……越專其功,故曰《越絕》是也。」表示「絕」字指的是越王勾踐有奇絕經歷、卓絕功勳。書中最後一篇《篇敘外傳》稱:「聖人發一隅,辯士宣其辭,聖文絕於彼,辯士絕於此。故題其文,謂之越絕。」表示「絕」指的是《春秋》這樣的著作和子貢這樣的辯士[a]在各自之後都已經斷絕了。書中首篇《外傳本事》則試圖綜合這兩種意見。[3]:48-50[4][5]
鄭張尚芳認為,「絕」字記錄的不是漢語,而是古越語的發音。古越語與泰語同屬侗台語,泰語中有จด(/tɕot˨˩/)一詞,意為「書寫、記錄」,古越語則用對應的詞作為越國史書的名稱[b]。該詞用發音相近的漢字記下來,就是「絕」(上古漢語「絕」字擬音為*dzod)。《德序》和《篇敘》中對「絕」的解釋是後代整理越國史書者的附會。[7]:267
Remove ads
篇帙
《越絕書》今存十九篇,分十五卷(或將《外傳本事》單獨分出一卷)。各篇內容如下:[4][5]
今本《越絕書》的篇目次序、標題、內外之分,與《越絕書》原始面目有較大差異,據考證大約在五代末期、北宋初期有過一次較大變動。[3]:131-132,136,223據《德序》和《篇敘》記載,《越絕書》成書時有主要篇文八篇,依序為:《太伯》、《荊平》、《吳人》(或《吳越》)、《計倪》、《請糴》、《九術》、《兵法》、《陳恆》。[4][5]《太伯》篇即今本《外傳記吳地傳》,《吳人》篇即今本《吳內傳》。這八篇主要篇文為內篇,其餘為外篇。[8][9]
《越絕書》成書至北宋,已有五個篇章失傳,之後又失傳一篇。[9]清代錢培名校勘《越絕書》時,曾輯佚二十八條。[2]當代李步嘉校釋《越絕書》,又輯佚十二條。[5]《德序》、《篇敘》所記八篇之一的《兵法》(《文選》李善注引作《越絕書·伍子胥水戰兵法內經》)大約在北宋初年失傳,現只存數條佚文,內容與水戰船艦、陣法有關。[3]:159-162
今本《越絕書》正文最後一篇《春申君》,講述的內容發生在勾踐滅吳兩百年之後,可能是原書沒有的篇章,五代末到宋初才被人加入書中。[9][3]:137
Remove ads
作者與年代
《隋書·經籍志》稱作者為子貢。北宋《崇文總目》稱,也有人認為作者是伍子胥。後人多不相信這兩種說法,因為書中還有秦漢的地名、年號。[10][11]
《越絕書》末篇《篇敘》末段說:「句踐以來,至乎更始之元,五百餘年……記陳厥說,略其有人。以去為姓,得衣乃成。厥名有米,覆之以庚。……文屬辭定,自於邦賢。邦賢以口為姓,丞之以天。楚相屈原,與之同名。」[4][5]明代楊慎注意到,「去」字得「衣」組成「袁」字,「米」上覆「庚」組成「康」字,承「口」以「天」組成「吳」字,屈原之名即為「平」字,因此判定《越絕書》的作者是袁康和吳平,時代是在東漢。[12]
目前學界多認為,《越絕書》中的原始材料來自戰國時期或稍後。在東漢前後,有人對這些原始材料進行編輯,整理、編次、增刪、夾注、加工文字,使《越絕書》成書,並先後增補《德序》、《篇敘》、《本事》這三篇極具公羊學色彩[13]的序跋。袁康和吳平(可能是化名)即為其中兩次編訂工作的主要貢獻者。最晚到西晉初年,《越絕書》基本面貌已經定型,開始被其他文章引用。[14][15][2][3]:97,247,302,306
版本
南宋以前,《越絕書》只有手抄本。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丁黼在夔州刻印《越絕書》,是第一個刻本。此後流行於世的各版本之間差別相當微小,均出自丁黼本這同一個源頭。現存的最早版本為明初刻本。[16]:9-10[2][3]:222
清代,盧文弨、錢培名先後根據其他著作中的引文來校勘《越絕書》。錢培名校《越絕書》尤其被視為善本,廣泛流行。1956年,浙江圖書館館長張宗祥《越絕書校注》出版,開注釋《越絕書》的先河。1996年,俞紀東《越絕書全譯》出版,是較好的普及性入門讀本。[3]:195,199-201
《越絕書》與《吳越春秋》
《越絕書》與《吳越春秋》大約作於同一時代,兩部書都以吳越爭霸的史事為主題,有不少重複的內容。《越絕書》持越國立場,《吳越春秋》則持吳國立場。 針對兩書的先後和高下,歷來有不同看法。陳愷、錢培名、徐益藩、晁岳佩等認為《吳越春秋》借鑑《越絕書》;黃震、喬治忠等認為《越絕書》因襲《吳越春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為《越絕書》「博麗奧衍」,超過《吳越春秋》;晁岳佩、喬治忠等認為《吳越春秋》嚴謹清晰,勝於《越絕書》。 [3]:82,140[17][18][19]
評價
《越絕書》是中國記載越國歷史的文獻中內容最為豐富的權威之作,尤其留下了珍貴的語言學和地名學資料。《越絕書》也被視為兵家之書,不僅談論具體兵法、術數等戰術,還廣泛涉及權謀、後勤、外交等戰略問題。書中經世致用的農業和經濟思想,也為後人所重視。《吳地傳》和《地傳》詳細記載了吳越兩國國都及周圍的山川地理,是中國地方志之先導。[2]
註解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