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軍需省
大日本帝國太平洋戰爭時期強化軍需生產之行政機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軍需省(日語:軍需省/ぐんじゅしょう Gunju shō ?)是太平洋戰爭時期大日本帝國設置的行政機構之一。由於戰時的軍事工業加強的必要性,昭和18年(1943年)11月1日,依勅令第824號確立「軍需省官制」,由商工省和企劃院之國家總動員部門統合而成[1]。以軍需大臣(ぐんじゅだいじん)為首,下轄軍需次官、內部部局之大臣官房、八個總動員局和外局,且組成各地方支分部局,負責管轄軍需品相關產業公司。
Remove ads
概要
軍需省所攬業務為軍需品原料及材料和特定軍需品的生産管理、訂貨及調度,工礦產品(不含纖維工業產品及民需品)及硬化木材的生産及配給,民間工場利用及設備經營的指揮及統制[2]。
由於軍部介入政府,因此在許多情況下由陸軍省和海軍省要員擔任重要職務[3]。1945年2月戰爭局勢的進一步惡化和同盟國聯軍對大日本帝國內地的全面空襲而導致軍事工廠人員的疏開,於省內建立了臨時生産防衛對策中央本部,且中央本部總裁、事務總長、事務次長分別由軍需大臣、總動員局長、總動員局第2部長兼任。1945年8月26日因同盟國聯軍及盟軍最高司令官總令部登陸近在眉睫由椎名悅三郎次官等人的指示下恢復原先商工省之名稱。
組織
- 大臣官房
- 文書課
- 總動員局
- 總務部
- 總務課
- 考査課
- 監理部
- 第一部
- 總動員課
- 生産擴大課
- 總務部
- 航空兵器總局
- 總務局
- 總務課
- 産業機械課(原隸機械局)
- 第一局(1945年6月6日改稱兵器局長)
- 第二局(1945年6月6日改稱資材局長)
- 第三局(1945年6月6日改稱經理局長)
- 第四局(1945年6月5日併入第三局)
- 總務局
- 機械局
- 産業機械課(後改隸航空兵器總局)
- 鐵鋼局
- 輕金屬局
- 非鐵金屬局(1945年6月6日改稱鑛山局)
- 化學局
- 工業用鹽自給推進本部
- 燃料局
- 石油部
- 石炭部
- 電力局
- 企業整備本部
- 燃料研究所
- 中央度量衡檢定所
- 地質調査所
- 機械試驗所
- 臨時生産防衛對策中央本部
- 建設部
人事
註:
Remove ads
註:
- 1945年3月10日軍部人員一律降職為軍需監理部次長
- 1945年6月10日更名為軍需監理局長官
註:
- 1944年11月1日東京軍需監理部更名為關東軍需監理部
- 1945年6月10日關東軍需監理部更名為關東信越軍需管理局
- 桑原虎雄海軍中將(1943年12月27日~1945年2月11日)
參見
相關資料
- 秦郁彥編『日本陸海軍總合事典(原文:日本陸海軍総合事典)』第2版、東京大學出版會、2005年。
- 外山操編『陸海軍將官人事總覧 陸軍篇(原文:陸海軍將官人事総覧 陸軍篇)』芙蓉書房出版、1981年
- 國立國會圖書館議會館長資料室:軍需省設置要綱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國立國會圖書館議會館長資料室:軍需省設置ニ關スル件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中野文庫:各省官制通則(明治26年勅令第122號),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