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達瑪溝佛寺遺址
新疆的佛寺遗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達瑪溝佛寺遺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策勒縣,由托普魯克墩1號佛寺、托普魯克墩2號佛寺、托普魯克墩3號佛寺組成。其中托普魯克墩1號佛寺是已發現最小的中古時期佛寺,始建於6至7世紀,為于闐國佛教遺蹟。托普魯克墩2號佛寺、托普魯克墩3號佛寺時代可能為8世紀,佛寺可能是吐蕃人留下的遺蹟。達瑪溝佛寺遺址毀於喀喇汗王朝吞併于闐國,于闐改信伊斯蘭教時。
2013年,達瑪溝佛寺遺址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地望
達瑪溝佛寺遺址行政區劃上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策勒縣達瑪溝鄉烏喀里喀什村,現建有「達瑪溝佛教文化遺址」園區,向西距策勒縣城30公里,西北距離達瑪溝鄉人民政府約5公里,北側4公里處為315國道。[書 1][網 1][網 2]地理上,達瑪溝佛寺遺址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崑崙山脈北麓的一處名為托普魯克墩的荒漠地帶,附近有達瑪溝水系,分布著蘆葦、駱駝刺、紅柳等植物。達瑪溝水系沿岸一百公里的範圍內分布有丹丹烏里克等超過20處漢至唐時期的佛教遺址,不過這些佛教遺址大多分布於達瑪溝達瑪溝綠洲及以以北地區,而達瑪溝佛寺遺址位於達瑪溝水系南部地區,即上游。[刊 1][刊 2][書 2][刊 3]
佛寺歷史
托普魯克墩1號佛寺內佛像造像年代據風格及放射性碳定年法,確定為約6至7世紀,于闐國時期。壁畫時代與佛像造像年代基本一致,與丹丹烏里克遺址年代部分重合。[刊 1][刊 4]托普魯克墩2號佛寺始建時間並不確定,可能為8世紀,布局和壁畫特點與丹丹烏里克遺址相近。出土文物具有藏傳佛教後弘期初始階段的特點。托普魯克墩3號佛寺與2號佛寺距離僅5公尺,並有土基道路相接,可能二者本為一體,可能同時建成。吐蕃7世紀下半葉開始進入于闐,並在8世紀下半葉全境占領。866年,于闐脫離吐蕃控制,但吐蕃文化得以留存。2號佛寺與3號佛寺反應的是吐蕃時期,于闐佛教發展的情況,可能是占領于闐時期的吐蕃人留下的遺蹟,也可能是朗達瑪滅佛後逃入于闐的吐蕃僧徒留下的遺蹟。[刊 1][刊 5][刊 6]
喀喇汗王朝宣布伊斯蘭教為國教後一年(961年),向佛教國于闐宣戰。經過20餘年的戰爭,于闐戰敗。于闐國境內佛寺被毀,僧徒或死或逃。達瑪溝佛寺遺址便毀於此時。[刊 1][刊 4][刊 5][刊 6]托普魯克墩3號佛寺遭棄後,其西側房牆被利用作為房屋、畜圈。[刊 6]
Remove ads
規模形制

達瑪溝佛寺遺址是由托普魯克墩1號佛寺、托普魯克墩2號佛寺、托普魯克墩3號佛寺組成的完整佛教寺院建築群。其建築形式是塔克拉瑪干沙漠地區已發現佛寺中最多、最為完整的。[刊 2][書 1][網 2]
托普魯克墩1號佛寺是已發現最小的中古時期佛寺,也是分布在塔克拉瑪干沙漠的佛寺遺址中保存最為完好的佛堂式佛寺。發現時,擁有塔克拉瑪干沙漠佛寺中保存最大的壁畫遺蹟。[報 1][網 3][網 4][刊 4]佛寺整體坐北朝南,北偏東5°。平面呈方形,東西1.7公尺,南北2公尺。佛像與像座與北側牆壁相貼,門位於南側牆壁中央。佛寺牆壁為木骨泥質,上部不存,最高不足1.4公尺。四面殘壁存有佛教主題的彩繪壁畫。自此出土有壁畫殘塊、建築構件等。[刊 1][刊 4]
佛寺內佛像為坐佛,坐於覆蓮台上。殘高不足1.5公尺,肩部以上不存。其背光、袈裟、衣紋走勢為犍陀羅雕塑風格,其肩、胸、腰、通肩式衣服、濕衣貼身等特點則與笈多佛教雕塑藝術相關,與塔吉克博赫塔爾阿迪吉納遺址出土文物接近。由覆蓮台和束腰須彌座組成的佛座小於佛像,為西域佛教藝術風格。人物體態具有中、晚唐時期的壁畫的特點,圓潤豐滿。南牆西壁的毗沙門天王壁畫所穿服飾樣式、大耳釧與丹丹烏里克遺址出土的「波斯僧」木板畫上人物服飾樣式、大耳釧相同。[刊 1][刊 4]
Remove ads
托普魯克墩2號佛寺位於托普魯克墩1號佛寺西側70公尺處,發掘前有盜挖的痕跡。發現時是和田地區結構最複雜的迴廊像殿。佛寺坐西朝東,東西不足15公尺,南北已知至少15公尺半,已發掘中心殿堂部分,東北、東南、西北存有尚未揭露的附屬建築。佛寺位於內部土坯砌築,外部為泥土,表面塗抹草拌泥的方形基礎之上。佛寺存有東門和北門,其中東門為主要大門。佛寺與絲綢之路南緣地區的其他佛寺類似,採用「回」字布局。佛堂東、北兩側各有長方形的側堂,東側側堂(前堂)北部可通向另一殿堂,其東側還有一門廳,側堂、門廳均有若干處長方形像座遺蹟。「回」字佛堂外東側、南側、西側為迴廊。「回」字佛堂內,中心有方形像座,像座上部基本毀壞,中心部分存有一段雕像支柱。佛堂四角有四分之一圓形的像座遺蹟。[刊 1][刊 4]
佛寺破壞較嚴重,僅少量壁畫得以保留。保留的壁畫有中心像座東壁的壁畫,內容是左手外翻放在左腿上,右手上舉胸間,似握法器,盤腿而坐的坐像。迴廊的壁畫題材為千佛。出土文物包括柱剎、土擦擦、泥塑殘塊、壁畫殘塊、開元通寶等錢幣、木板畫等。[刊 1][刊 4]
Remove ads
托普魯克墩3號佛寺位於托普魯克墩2號佛寺西北約5公尺處,與1號佛寺、2號佛寺屬同一大型寺院,用於起居、學習、論經。佛寺布局頗有地方風格,廣場式的庭院、僧房與塔克拉瑪干沙漠地區現代建築「阿依旺」庭院類似。[刊 6]佛寺院落坐落在紅燒沙土壘積的地基上。遺址牆體以草拌泥結構為主,部分牆體有墓主支撐。平面呈凹字形,東西約26公尺,南北24公尺。庭院東側有院牆,外有土台。東側院牆開有門,門外有面向2號佛寺、3號佛寺之間廣場的台階、門檻。院落外東南角處有通向2號佛寺的土基道路。院牆內為長約13公尺,寬約8公尺的庭院。庭院北側、西側、南側為廊道。庭院南院牆東端、北院牆東端、西院牆西南角開有通往廊道的門。北廊道西側開有向外的門。[刊 6]
廊道的西側為南北排列的四開間房屋,南端第一間平面呈9公尺×7公尺的長方形,與廊道相連的門設於東南角。南側牆壁中部存有壁爐遺蹟,是面積最大的房間,或為伙房、餐廳。南端第二間緊挨第一間,平面呈近7公尺×4公尺余的長方形,西北角存與第三間相連的門。南側牆壁和西側牆壁處有兩個連接的半圓形區域,細土埂圍成,或為床榻。第三間長近7公尺,寬2公尺余。東側牆壁中部有通往廊道的門,西側城牆破壞嚴重。第四間破患嚴重,長近7公尺,寬5公尺余,西側牆壁、北側牆壁僅存地面痕跡,或用於主持起居或儲物。[刊 6]
佛寺西側廊道等地出土超過60塊,總計近50平方公尺的壁畫殘塊。內容包括漢裝供養人像、旌旗人物等,也包括古藏文、于闐文題記。[刊 6]
Remove ads
雕塑壁畫

除主尊佛像外,自托普魯克墩1號佛寺出土的佛像殘塊包括兩尊泥塑佛像頭像和一件人物頭像,托普魯克墩2號佛寺遺址出土有3件泥塑佛像頭像。其中從2號佛寺遺址側堂出土的護法泥塑頭像保存較好。螺髻、雙目、鼻、口皆完整,唯耳部缺失。形象方面,自達瑪溝佛寺遺址出土的佛像既有佛像雕塑程式化的特點,也保留于闐地區地域化特徵。藝術風格與造型手法方面,自達瑪溝佛寺遺址出土的佛像既具有地域特色,如具有于闐地域特色的呈圓形旋轉赭紅色螺髻造型;也加強裝飾手法,如2號佛寺主尊塑像面部紅、白等彩繪手法的運用。[刊 2][刊 4]
達瑪溝佛寺遺址壁畫的藝術風格主要受到犍陀羅文化與中原文化的影響。如托普魯克墩1號佛寺壁畫人物包括毗沙門天王、吉祥天女等受到犍陀羅藝術風格的影響。而托普魯克墩3號佛寺中身穿唐朝長安土紅底黑色團花翻領服飾,頭戴黑色幞頭的「漢裝供養人像」等則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達瑪溝佛寺遺址壁畫具有于闐畫派的特徵,包括"屈鐵盤絲"式線條和使用模擬浮雕的凹凸染法等。[刊 1][刊 4][刊 7]也存在受波斯、粟特祆教藝術影響的壁畫。[刊 1]壁畫所用顏料皆為礦物顏料,包括青金石(藍色)、氯銅礦(綠色)、石膏(白色)、硃砂(紅色)、鐵紅(褐色)、鐵黃(赭黃色)等。[刊 8]
Remove ads
發掘保護
2000年3月,當地牧羊人在托普魯克墩一帶採集紅柳根柴時,無意發現一尊佛像,並挖掘佛像。此舉對佛寺造成破壞,也引起達瑪溝鄉人民政府的注意。於是鄉政府向和田地區文物管理所報告此事。和田地區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員實地勘察後,在佛寺遺址處修建保護棚。2002年9月至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隊與田地區文物管理所聯合搶救發掘佛寺遺址,並命名其為托普魯克墩1號佛寺遺址。對托普魯克墩1號佛寺遺址的發掘工作結束後,考古工作人員在托普魯克墩一帶繼續調查。[書 3][刊 4][刊 6]
工作人員在托普魯克墩1號佛寺附近發現一處散布陶片、木板畫殘片的佛寺遺址,於是將其命名為托普魯克墩2號佛寺。2006年5月至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隊發掘托普魯克墩2號佛寺。2010年,在托普魯克墩2號佛寺西側出土零星壁畫,並將此處遺址命名為托普魯克墩3號佛寺。於是在5月至6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隊發掘此處遺址。[書 3][刊 4][刊 6]
200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啟動絲綢之路大遺址保護項目,其中包括建立托普魯克墩1號佛寺遺址博物館。博物館由新疆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2007年,博物館以「達瑪溝佛教遺址博物館」之名開館,該博物館為新疆首座遺址博物館和首座壁畫專題陳列博物館。達瑪溝佛教遺址博物館為一層建築,建築面積近355平方公尺,其中陳列室面積約230平方公尺。達瑪溝佛教遺址博物館建築外觀四面牆體為坡度近73°的斜坡,外牆分為三層,其中下兩層有女兒牆,第三層為穹窿頂。建築左右兩側各開有五個窗戶,按弧線排列。達瑪溝佛教遺址博物館展出有托普魯克墩1號佛寺、2號佛寺、喀拉墩1號佛寺出土文物。[書 3][報 2]
隨著發掘工作的進行,也開始壁畫等文物的修復工作。新疆文物古蹟保護中心在達瑪溝佛教遺址博物館開館前,修復即將展陳的壁畫。比如,2010年,國家文物局等單位舉辦「館藏壁畫保護修復業務培訓班」,除了理論知識學習和觀實踐外,也調查策勒縣館藏壁畫現狀並開展現場修復時間工作,其中包括出土自達瑪溝佛寺遺址的托普魯克墩2號佛寺壁畫。[刊 9][書 4]
保護名錄方面,2013年,達瑪溝佛寺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遺址。[網 5]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 書目
- 《和田年鑑》編委會 (編). 和田年鉴2016. 烏魯木齊: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8: 330–331. ISBN 978-7-228-20276-8.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 (編). 不可移动的文物(和田地区卷 1). 烏魯木齊: 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 2015: 180–182. ISBN 9787546966205.
- 中國文物學會傳統建築園林委員會 (編). 建筑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论文集. 天津: 天津大學出版社. 2011: 186–191. ISBN 9787561841204.
- 梁濤.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古蹟保護中心 , 編. 新疆文物保护研究论文集(一).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6: 117–136. ISBN 9787030480545.
- 期刊
- 巫新華. 新疆和田达玛沟佛寺考古新发现与研究. 文物. 2009, (08): 1; 5–68. CNKI WENW200908007.
- 張健波. 达玛沟托普鲁克墩雕塑考析. 新疆藝術學院學報. 2018, 16 (03): 103–111. CNKI XJYA201803021.
- 李並成. 塔里木盆地达玛沟下游古绿洲沙漠化考. 歷史地理研究. 2022, 42 (02): 1–10; 155. CNKI LSLD202202001.
- 巫新華; 郭物; 雷然; 鍾建 等. 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达玛沟佛寺遗址发掘报告. 考古學報. 2007, (04): 489–525; 529–542. CNKI KGXB200704004.
- 巫新華. 中国的早期“东亚佛教建筑”——达玛沟佛寺遗址研究与相关历史文化概说. 科技導報. 2012, 30 (31): 15–22. CNKI KJDB201231014.
- 郭物; 仝濤; 巫新華; 趙慧民 等. 新疆策勒县达玛沟3号佛寺建筑遗址发掘简报. 考古. 2012, (10): 1; 15–24; 97–101. CNKI KAGU201210003.
- 張博. 于阗画派的艺术风格及其传播影响——以达玛沟佛寺遗址出土壁画为例. 美術文獻. 2022, (05): 20–22. doi:10.16585/j.cnki.mswx.2022.05.007.
- 高愚民; 楊真真; 王麗琴; 黃建華 等. 新疆和田达玛沟佛寺遗址出土壁画颜料分析. 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 2020, 32 (05): 86–93. doi:10.16334/j.cnki.cn31-1652/k.2020.05.011.
- 何林; 殷弘承. 新疆和田托普鲁克墩1号佛寺壁画修复.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六次学术年会论文集. 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第六次學術年會.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59–263. 2010. ISBN 9787030280190.
- 網站
- 【爱在和田】“佛法汇集之地”达玛沟:佛寺遗址达上千座. 中國新聞網·新疆. 2023-01-12 [2025-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8-01).
- 楊喜龍. 【新疆是个好地方】 航拍新疆和田达玛沟佛教文化遗址. 新華網. 2019-07-15 [2025-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8-01) –透過天山網.
- World's smallest temple discovered in China. The Times of India. 2005-11-02 [2025-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8-02) (英語).
- 隋致遠; 王潮. 探访达玛沟佛教遗址 看不足4平米的小佛寺. 中國新聞網·新疆. 2022-05-16 [2025-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8-02).
-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PDF). 國務院. 2013-03-05 [2013-10-3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11-02).
- 報紙
Remove ad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