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逸仙號輕巡洋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逸仙号轻巡洋舰
Remove ads

逸仙號輕巡洋艦,是中華民國海軍在抗日戰爭前建造的巡洋艦,中華民國海軍將之分類為輕巡洋艦。其艦名來源為孫文的號。

快速預覽 逸仙號輕巡洋艦, 概況 ...
Remove ads

艦歷

1931年於江南造船廠完工。1935年,為參加紀念台灣日治40周年的博覽會福建省政府主席陳儀乘坐此艦於基隆港入港。 本艦雖為巡洋艦等級,不過其排水量僅1,650噸,僅與同時期日本的峯風級驅逐艦噸位相似,再加上其航速僅19節,除兩門主炮外也無其他諸如魚雷水雷這類驅逐艦以上等級常見的武器,再加上水線處也未敷設水線裝甲,因此很難說其是一艘輕巡洋艦。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此艦參加南京江陰要塞的防衛戰。在9月24日寧海、平海兩艦相繼被日軍空襲擊沉後,此艦成為旗艦。但是在9月25日上午,此艦受到16架日軍飛機的攻擊而沉沒,期間擊落日軍飛機2架,船員戰死14人。1938年,日軍將此艦打撈,於5月12日回航吳港修理。修復作業中,日軍將船上武器更換為日制裝備的同時,還增設了船尾甲板、聲納電探。1939年,逸仙艦更名為雜役船阿多田,成為海軍兵學校的訓練艦。戰後,逸仙艦作為賠償艦返還給中華民國,內部復原作業使用了已廢棄的裝甲巡洋艦八雲上的德國木質傢俱。1946年7月30日,復原作業完成。8月25日,此艦抵達上海,並且恢復了舊名加入海防第二艦隊服役。

1948年,逸仙號參加了遼瀋戰役的葫蘆島之戰。1949年4月23日南京發生第二艦隊叛亂事件,本艦在艦長宋長志的帶領下佯作投降,其後參與長江突圍逃脫。到達台灣後,本艦數次參與了台灣海峽的警備任務,舷號為78,此時的逸仙艦相比於二戰後陸續接收的美援艦賠償艦已經過時。1953年5月24日,本艦參與貓頭洋海戰的炮擊行動,為最後參與的戰鬥任務。1958年6月1日,服役時間近28年,經歷了抗戰初期遭日軍繳獲後再回歸中華民國海軍服役直到八二三炮戰爆發前兩個月的逸仙艦在艦艇老舊,性能已無法跟上時代的客觀因素下除役,並於1959年5月19日出售拆毀。

Remove ads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