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遺憾 (決策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在不確定性情境下的決策過程中,若最佳行動方案的信息在固定決策作出後方才顯現,人類常會產生被稱為「決策遺憾」的情感反應。這種心理現象可量化為已執行決策與最優決策之間的價值差值。
遺憾規避理論(或稱預期遺憾理論)指出,當個體面臨抉擇時,可能會預判未來可能產生的後悔情緒,並將這種規避心理納入當前的決策考量。作為具有強烈社會屬性與聲譽關聯的負面情感,遺憾機制不僅構成人類經驗學習的重要基礎,更是塑造風險厭惡心理的核心要素。該理論將對遺憾的有意識預期的心理反饋機制,從原本僅被視為人類行為特徵的情感維度,轉化為了決策理論中所建模的理性選擇行為之一。
簡述
遺憾理論是由格雷厄姆·盧姆斯、羅伯特·薩格登[1],以及大衛·E·貝爾[2]與彼得·C·菲什伯恩[3]於1982年分別獨立提出的經濟理論模型。該理論在不確定性決策框架中引入預期遺憾效應,系統化地構建了包含情感因素的決策分析範式。後續學者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多維度拓展完善。[4]
該理論的核心創新在於效用函數中嵌入了遺憾因子——其數值與已實現結果的效用負相關,而與不確定性消除後最優替代結果的效用正相關。該遺憾項通常表現為遞增、連續且非負的函數形式,並從傳統效用指標中扣除。此類偏好結構雖在傳統意義上違反了傳遞性,[5] 但多數符合弱化版本的傳遞性。[4]
針對獨立彩票的決策情境,當遺憾值通過效用差異計算並在所有結果組合中進行加權平均時,僅特定形式的遺憾函數能保持傳遞性。研究表明,唯有雙曲正弦函數具備此特性。[6] 該函數形式不僅保留了一階隨機占優的合理性判斷、對數效用的風險厭惡特徵等優良屬性,還能有效解釋阿萊悖論等傳統理論難以自洽的決策現象。
遺憾厭惡不僅是理論模型,更是現實存在的認知偏差——當個體為避免未來後悔而刻意迴避某些決策時,這種心理機制便開始作用。從本質上看,遺憾厭惡體現為對「作為」與「不作為」的雙重恐懼:既擔心主動選擇導致失敗,又害怕被動錯失機遇。[7] 儘管後悔情緒可被理性化解釋,但它仍會扭曲決策偏好,甚至助長虛假信息傳播——因為人們傾向於將負面後果歸因於外部因素而非自身責任。
Remove ads
實驗證據
多項基於激勵性選擇和假設性場景的實驗研究,有效驗證了預期遺憾對決策行為的顯著影響。
在一級價格拍賣實驗中,研究者通過操控參與者預期獲得的反饋信息,觀察到投標金額呈現系統性差異。[8] 當向所有競拍者公開中標價格時,「失敗者遺憾」效應尤為顯著——落敗者由此得知自己本可能通過提高報價獲利(例如,某參與者對商品估值50美元,報價30美元,若得知成交價為35美元,便會意識到只要報價超過35美元即可獲得最高15美元的利潤)。這種潛在遺憾心理若被競拍者提前預判,他們往往會提高報價,相較於不公開成交價的實驗情境,以此降低遺憾發生的可能性。
在彩票決策實驗中,預期遺憾的驅動作用同樣得到實證支持。與拍賣場景相似,不確定性消除後的信息反饋差異將引發不同程度的遺憾預期,進而改變決策偏好。[9][10][11] 例如,當在「穩獲40美元」與「猜硬幣正反面(猜中得100美元,猜錯得0美元)」之間抉擇時,選擇確定性收益不僅能規避風險,還可避免遺憾——因為通常情況下,若選擇確定性收益,硬幣不會被實際拋擲(不確定性未被揭示);而若選擇賭博選項,猜錯結果將直接引發遺憾。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不管選擇哪個,都會實際拋硬幣的話,那所有潛在結果都將顯性化,此時不管選哪個都無法避免遺憾的可能性。
Remove ads
人們往往高估自身對決策結果負有責任時的預期後悔程度,尤其是當理想結果以微小差距錯失時。[12][13] 典型實證研究發現:通勤者預測自己若因晚到1分鐘錯過列車,其遺憾程度將高於晚到5分鐘的情況。但實際錯過列車的通勤者中,無論是晚1分鐘還是5分鐘,其真實遺憾程度均較低且無顯著差異。這種預期偏差源於人們低估了將失誤歸因於外部因素(如錢包丟失或洗漱耗時過長)的心理調節能力——當差之毫厘的失誤發生時,個體更傾向於將責任外化,從而弱化實際體驗的遺憾情緒。[12]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