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邵䶵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邵䶵(生卒年不詳),《至順鎮江志》記作邵篪[1],字仲恭,丹陽人,北宋官員、書法家和造紙匠。其相傳於朝會時在皇宮大殿當眾放屁觸怒皇帝,因此被貶官而使後世所知悉。
生平
邵䶵為北宋大臣邵亢之子,有兄弟邵壎[2],為北宋大臣呂公著之二女婿[3],與詞人秦觀有交往,秦觀一詩《聞雁懷邵仲恭》提及邵䶵[4]。其於熙寧六年(1073年)登第丙科進士,丁父憂過後宋神宗親自提拔他為提舉開封府界常平[5],歷任司農寺丞[1]、承議郎、開封府推官、都官郎中[6]、駕部郎中權知鄭州[7][8]、金部郎中權知同州[9][10]、京東轉運副使兼措置河北糴使[5]、左朝奉郎、戶部郎中[11]、陝西路轉運副使知鄧州[12][13]、顯謨閣待制知瀛州[1]、龍圖學士知越州[14]、直龍圖閣知秦州、秦鳯路經畧安撫使[5]、直龍圖閣知蘇州[15]。邵䶵因在陳世儒案中與呂公著的關係而受累,於元豐元年(1078年8月)與呂公著一同被逮捕,後被釋放歸家[16]。
邵䶵陝西就任時,宋朝在鄜延路、環慶路二路用兵,因屯戌過多而財困,漸入險境。眾多官員因害怕而不願在此地就職,或不能勝任而離開,唯有邵䶵能長期坐鎮當地而不出亂子。其時呂惠卿為西帥,率軍西進杏子坪及米脂,皆由邵䶵主持糧餉事宜。西師來米脂縣城時,縣城謠傳西師是敗退而歸,縣城人人皆驚,只有邵䶵凝坐不動,後眾人續漸安下心來。呂惠卿深感其恩德,將邵䶵調駐鄧州[5]。
宋徽宗即位後,邵䶵任直龍圖閣知秦州兼秦鳯路經畧安撫使,有議論說涇原路、熙河路已在要害地方築城,秦鳳路大可罷帥府省卻守衛。邵䶵認為秦鳳路為宋的西陲,涇原路與熙河路之間相去各數百里,其間沒有堅固的城池,又無山溪阻止,如有不軌之徒聽說他撤去防備,入侵此地,孤城又如何抵禦?若不軌之徒得逞,咸陽鎬京之間的地區必會受擾。邵䶵知道說得太遲,不怎樣來得及,仍為之上書三次,其他人都佩服他的遠慮,擔心涇原路會有危險,朝廷決定率軍赴援,但西陲連年戰爭,當地軍力已減少了十之七八,邵䶵認為全數軍力援救涇原路也會有危險。邵䶵自言長年出鎮陝西,凡山川之險易,外族與漢人之虛實,金錢和糧食的盈虧都是習慣見了,所以他議論的措置都是非常實在的。其後邵䶵任顯謨閣待制瀛州,原本朝廷有意讓其升任侍從,但他作為呂公著之婿,被視為元祐黨人,遂改作直龍圖閣知蘇州,後邵䶵卒於任上[5]。
Remove ads
書法成就
邵䶵以書畫見稱,其受教於蔡京學沈傳師的書法,後成名家。其字被評為字體工正清勁,但秀有餘而老不足[15]。其作品有《邵仲恭到京帖》、《游師雄墓誌銘》等[17][18]。南宗大臣岳珂亦是邵䶵書法作品的愛好者,其有作《邵仲恭展晤省見二帖贊》來賞析邵䶵的書法作品[19]。現有存世行草書法作品《尺牘》紙本,存於國立故宮博物院[20]。
傳說
《桐江詩話》記載元佑年間,有仕人王景亮與仕族不成器的子弟組成結社,純粹嘲誚士大夫來起不雅外號,故結社外號叫「豬嘴關」。呂惠卿察訪京東之時,社人見呂惠卿清瘦,說話之際喜以雙手指畫,為呂惠卿起了外號「說法馬留」,並湊上七字:「說法馬留為察訪」,社人無人能對下句。一日邵篪(《桐江詩話》記作邵篪,「䶵」為「篪」的異體字,邵䶵的侄孫亦名邵篪)因朝會時在皇宮大殿放屁出醜,被貶去東平,而邵篪高鼻鬈髯,貌若獅子,社人為邵篪起了外號「湊氛獅子」,乃賦「說法馬留為察訪,湊氛獅子作知州。」呂惠卿知道此事後勃然大怒,找了個理由抓了王景亮一行,結社也因此解散[22]。
邵篪在皇宮大殿放屁之事直到明朝還有人記得,明朝大臣趙南星在著作《笑贊》中感嘆,邵篪流傳下來的風流韻事,無人知道,唯在皇宮大殿放屁之事,至今仍傳,要不然,差一點與草木同腐了[23]。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