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郭化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郭化若
Remove ads

郭化若(1904年—1995年11月26日),原名郭可彬,曾用名郭俊英郭化玉郭化羽等,男,福建省福州府(今福建省福州市)人,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1]

快速預覽 郭化若,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 ...

生平

早期經歷

郭化若1904年生於一個沒落知識分子家庭,從小父母教其念書,一度在家埋頭攻讀中國古典文化達到7年之久。[2]1918年,14歲的郭化若在福州崇實小學讀書。[3]1920年,郭化若小學畢業並且考入福建省立第一中學。不過因為該校學費昂貴,只好放棄,改讀免費的農林學校。但是兩年後,由於家境貧困只得放棄學業去廣東打工,在潮汕公路局測量隊當測量生。1923年,郭化若到廣州,以替人代寫書信、抄稿、寫碑文等雜業為生。[3]

1923年,郭化若加入桂系軍隊,做桂軍警備司令部當書記員,[3]1924年加入中國國民黨,1925年,21歲的他在3000名考生中獲得第一名成績脫穎而出,考入黃埔軍校四期學習,並在繆紜人、廖翰平的介紹下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校期間參加了對陳炯明的東征。郭化若畢業後留校任炮兵教官,1927年隨教導團準備前往南昌參加南昌起義時,在九江被扣留,此後他脫離部隊,單身追趕起義部隊。[2]

南昌起義部隊失敗後,郭被派往莫斯科留學學習炮兵戰術,1929年回國後被派往中央蘇區,任紅四軍前敵委員會成員。次年出任紅一方面軍參謀處處長,1931年間曾代理參謀長。1932年遭受誣陷被開除黨籍,其後在紅軍大學擔任教員。[2]參加長征後,郭於1935年擔任中國工農紅軍學校訓練處處長,1936年任紅軍教導師參謀長。

Remove ads

抗日戰爭與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

抗日戰爭時期,郭化若於1938年7月恢復黨籍,歷任抗大步兵學校教育長、中共中央軍委編譯處處長、中共中央軍委總參謀部第一局局長、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三分校校長兼軍委四局局長、延安中央黨校軍事教育處處長等職。[2]1937年,郭化若開始整理研究中國古代孫子的研究著作,比較學習歷史上評註《孫子兵法》的十家,曹操李荃杜牧陳皞賈林、孟氏、梅堯臣王哲何廷錫張預等的觀點,並加入當時文化名人徐特立等人的觀點,1939年寫出了煌煌4萬字的《孫子兵法初探》的提綱,而後在1957年7月出版了《新編今譯孫子兵法》,1984年9月出版了《孫子譯註》。[2]在此期間,從事軍事理論和軍事教育法的研究,撰寫了《軍事辯證法》、《八路軍軍事理論》等論文。

1944年,郭參與創辦八路軍炮兵學校,任校長。1946年6月,被派到華東任魯南軍區副司令員。[2]1948年7月任華東野戰軍第六縱隊副司令員,9月升任第四縱隊政治委員,淮海戰役後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九兵團政治委員。1949年5月,率部參加攻占上海的戰鬥,任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委員,9月任淞滬警備司令部司令員,此後長期擔任上海地區的軍事指揮員。[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55年,郭化若被授予中將軍階,升任南京軍區第一副司令員、黨委常委(南京軍區司令員為許世友)。[2]郭化若在南京軍區分管軍訓工作。[4]1964年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工作通訊》上刊登了南京軍區第一副司令員郭化若的一篇在浙江某地宣講《二十三條》蹲點搞「四清」給毛澤東的報告。毛澤東對郭化若的報告有一段批示,其中有:「像郭化若同志這樣的身體能在農村蹲點,並且有所收穫,其他的人更能下去了……。郭化若和我格格不入,幾十年都如此。」1965年春,南京軍區對郭化若舉行批判大會公開批判,大尉以上軍官全體參加。郭化若被批判為「反黨、反人民、反社會主義」。因毛澤東表示批判郭化若採取「背靠背」的方式,所以不要郭化若出席批判大會。此後,郭化若被軟禁在家,定性為「敵我矛盾做人民內部矛盾處理」。[4]

文化大革命爆發後,1968年,在許世友支持下,南京軍區召開大規模批鬥「倒亂軍奪權」分子、推行「多中心」學習班。其中在南京軍區後勤部學習班批鬥郭化若。林彪倒台、鄧小平復出並主持中央軍委工作後,1973年郭化若獲徹底平反,平反後復出,調到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副院長,從1973年12月任至1982年。[4][2]1985年離休。1995年11月,91歲的郭化若病重在北京入院,他還時時在病床上翻閱書卷,最後,他默念著母親教他的《木蘭辭》,安靜地逝世。[2]

毛澤東評價郭化若:「古有孫子,今有郭子。」周恩來評價郭化若:「他是我們共產黨毛澤東同志的軍事高參……他在我國軍事理論界的地位和郭沫若先生在革命文學的地位相當。」[2]

Remove ads

著作

郭化若有「儒將」之稱,一生著述豐富,他的《郭化若詩詞選》共收錄古詩詞300餘首,從1924年到1991年67年之間的作品。曾自謂「六十年來多少事,但留點墨在人間。」郭化若的詩詞嚴守格律,簡切通達,很少有艱僻晦澀之病。

郭化若的詩詞作品大部分是軍旅詩詞,以描述戰爭實錄為主,氣勢恢宏、磅礴大氣,洋溢著樂觀主義精神。如:寫國共合作的「孫公決策步蘇聯,聯共歌聲動九天」、寫四渡赤水的「小橋初架渡天兵,避實擊虛妙計生」、寫解放南京的「彈飛如急雨,難阻雄師路。天險說長江,功成夜未央」。

郭化若詩詞中還有部分感事抒懷的。如:吟哦自己1927年在東湖的「選烈馬,馳騁南郊,少年意氣,春風馬蹄。南昌舉義,遂別武漢。今日重來,屈指三十又二年矣」;如《冬遊西湖即事》抒發抱負「游罷濯纓兼濯足,還思飲馬度關山」;吟詠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五十年來是與非,鶉衣赴戰鐵衣歸。雕梁燕子今何處,風雨同林各自飛」;抒發晚年壯志未酬的「未滅匈奴不為家,滅得匈奴鬢早華。自笑年逾古稀後,夢中仍舊筆無花」;表述烈士壯志的「卅載長征志似磐,馳騁關山,氣壯河山。大江東去幾波瀾。無數危難,無數征帆」。

郭化若的懷人之作,酬和之作則情感真摯,情深意切。郭化若的《尋妹》,描述了7歲被賣掉的妹妹到1977年相遇:「五十九年分別後,哪堪回首問從前。哀啼難免鞭笞苦,泣血誰為弱女憐。幸喜江山新改建,猶疑手足吝回箋。相逢欲訴別離事,疑夢疑真不盡言」。

郭化若的主要著作有:

  • 《新教育教學法》
  • 《孫子譯註》
  • 《郭化若軍事論文選集》
  • 《郭化若詩詞墨跡選》
Remove ads

家庭

  • 曾祖父:郭繼昌[3]郭階三之孫,郭柏心之子[5]
  • 祖父:郭曾雄[3]
  • 父親:郭則揆[3]
  • 叔叔:郭則拯[3]
  • 女友:危拱之(1905年-1973年),河南信陽人,1932年冬因拒絕監視被疑為托派分子的男友郭化若而被永遠開除中國共產黨黨籍,被迫與郭化若分手。[6]
  • 前妻:夏邦華(1921年生),湖北武漢人。1939年結婚,婚後生有一男一女。[3]文革初期,郭化若被打倒,夏邦華率子女與郭化若「劃清界限」,婚姻結束。[7]
  • 妻子:史翔雲,總參三一六醫院眼科主任,1981年底結婚。[7]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