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鄭有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鄭有國(英語:Jimmy Cheng Yau-Kwok,1932年 )前香港無線藝員訓練班班主任、演員、導演。

快速預覽 鄭有國, 男演員 ...

生平履歷

早年

鄭有國生於1932年,祖籍海南[3]。他早年隨父親到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加爾各答、以及新加坡[4]。中學之前的求學階段主要在加爾各答完成[4]。當時他因為戰亂關係輾轉乘坐飛機由新加坡出發[4],前往中國貴陽[4],再到加爾各答升學[4],因此到了10歲為止讀過多所小學[4]。亦由於他不曉英語[4],他在加爾各答讀小學時曾被安排入讀一年級[4],又被同儕欺凌[4]。直至1948年,鄭有國入讀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4],在學校里酷愛戲劇[4],是學校戲劇組的負責人,在校內先後主演過《少女之心》、《狂歡之夜》(欽差大臣)、《寒夜曲》等。1950年高中畢業後,鄭有國決定去中國修讀戲劇,父親卻準備送他去其他國家讀大學,父子倆起了衝突。後來母親為他收拾行囊,悄悄送他乘海輪前往中國。[5]。但他自同年6月啟程時過程並不順利[4],輪船到達汕頭市之後被炸沉[4],以致他與船長要等待解放軍救援才得以脫身[4]。他繼而到廣州花了4天乘坐火車赴北京[4]。最終於9月到埗不久,鄭有國錯過了報考中央戲劇學院的機會[4],同時於9月18日獲取錄進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當年他可以選擇報考中國青年藝術劇院。不過當他聽到工作人員說很難考進藝術劇院,加上衡量了自己的意願後,他決定報讀北京人民藝術劇院。)[4],接受專業的戲劇與聲樂等訓練[2],於1956年畢業。

Remove ads

演藝經歷

1950年至1956年,鄭有國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就讀期間先後出演《白毛女》、《劉胡蘭》等歌劇。

1956年至1974年,鄭有國在貴州省貴陽市先後演出《日出》(1957年)、《雷雨》(1958年)、《霓虹燈下的哨兵》(1962年)等話劇、歌劇,導演並主演話劇《艷陽天》(1973年)、《第二個春天》(1974年)等。[6]

1975年,經過中國當局批准,鄭有國和彭淑嫻帶著三個孩子前往香港。恰逢無線藝員訓練班要聘請表演老師,鄭有國前去應徵,班主任劉芳剛讓他以「如何從意識達到下意識」為專題試講。兩星期後,試講受到學生一致好評,順利通過。1976年起,鄭有國任藝訓班表演導師。1983年,班主任劉芳剛離開無線,鄭有國接任無線藝員訓練班班主任[7]。在此期間鄭有國先後出演了《狂潮》、《家變》、《強人》(飾香景山)、《雙生姊妹》、《網中人》、《天龍八部》(飾黃眉僧)、《後生可畏》等無線劇集,在電影《邊緣人》中飾演芳父。導演費明儀、林祥園主演的《甜姑》和岳華主演的《一百個新娘》兩個歌劇,並主演話劇《逝海》、《遷界》。[6]

1985年,鄭有國和妻子彭淑嫻離開香港,前往新加坡,1985年至1998年,鄭有國先後任新加坡廣播局藝人聯絡與訓練主管(1985年10月1日起)[3]、新加坡藝術劇場藝術總監。期間參演電視劇《盜日英雄傳》、《絲路迷城》、《天機風雲》、《客家之歌》,參演話劇《滿江紅》(飾宗澤)、《聖僧鳩摩羅什》(飾須利耶蘇摩),導演話劇《正氣歌》、《今夜鐘聲響亮》、《閨房樂》、《城市喜劇》、《死要面子》,導演歌劇《鄉村騎士》、《歌中情》,參加日本國際戲劇節,導演《國王的耳朵》。[8]

1998年至2003年任南洋藝術學院戲劇系表演導師。期間參演話劇《儺願》、《日出》,為新加坡藝聯劇團導演《七十二家房客》(潮語)。[9]

個人生活

鄭有國的父親為前中華民國政府駐印度外交官[4][10]

鄭有國的妻子彭淑嫻於1956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鄭有國與彭淑嫻育有三個孩子,1975年,彭淑嫻和三個孩子隨鄭有國到香港,在邵氏電影公司浸會學院教表演。1985年,彭淑嫻隨鄭有國到新加坡,在新加坡廣播局華文戲劇處任高級編劇,編寫過四十多部電視劇(其中《金牌師爺》、《瓊園咖啡香》等四部電視劇得到電視台年度最佳電視劇獎)。2003年退休後,鄭有國與彭淑嫻於2005年到中國定居。[11]

作品

出演電視劇(無綫電視

  • 狂潮》(1976年)
  • 家變》飾 姚喬(1977年)
  • 孖生姊妹》(1978年)
  • 強人》飾 香景山 (1978年)
  • 網中人》飾 區君毅(1979年)
  • 發現灣》飾 古仕元律師(1980年)
  • 天龍八部》飾 黃眉僧 (1982年)
  • 後生可畏》飾 趙父(1985年)

出演電視劇(新加坡電視

  • 盜日英雄傳》飾 周三畏(1986年)
  • 絲路迷城》(1989年)
  • 天機風雲》(1993年)
  • 客家之歌》(1997年)

出演電影

出演歌劇

1950年至1956年(中國北京)

  • 王貴與李香香
  • 《打擊侵略者》
  • 《長征》
  • 白毛女
  • 《草原之歌》
  • 《劉胡蘭》

出演話劇

1956年至1974年(中國貴州省貴陽市)

  • 《同樣是敵人》(1956年)
  • 《日出》(1957年)
  • 《萬水千山》(1957年)
  • 《幸福》(1957年)
  • 《西藏的槍聲》(1957年)
  • 《雷雨》(1958年)
  • 《白日夢》(1958年)
  • 《東風四號》(1958年)
  • 《蔡文姬》飾 左賢王(1959年)
  • 《東進序曲》(1960年)
  • 《降龍伏虎》(1960年)
  • 《黑奴恨》(1961年)
  • 《霓虹燈下的哨兵》(1962年)
  • 《漁人之家》(1962年)
  • 《保爾•柯察金》(1962年)
  • 《抓壯丁》(1962年)
  • 《年青的一代》(1963年)
  • 《南海長城》(1964年)
  • 《建設時期游擊隊》(1964年,參加西南匯演得演出獎)
  • 《豹子灣戰鬥》(1965年)
  • 《艷陽天》(1973年)
  • 《年青的一代》(1974年》
  • 《第二個春天》(1974年)

1975年至1985年(香港)

  • 《逝海》飾 老漁夫伙有
  • 《遷界》飾 被遷界的老農

1985年至2003年(新加坡)

  • 《儺願》
  • 《滿江紅》飾 宗澤(1993年在新加坡演出、1994年赴馬來西亞演出)
  • 《聖僧鳩摩羅什》飾須利耶蘇摩(1996年9月在新加坡演出、12月赴香港演出)
  • 《日出》飾 潘月亭 (2005年)
Remove ads

導演話劇

1956年至1974年(中國貴州省貴陽市)

  • 《艷陽天》(1973年)
  • 《第二個春天》(1974年)

1985年至2003年(新加坡)

  • 《正氣歌》
  • 《今夜鐘聲響亮》
  • 《閨房樂》
  • 《城市喜劇》
  • 《死要面子》
  • 《七十二家房客》

日本富山國際戲劇節

  • 《國王的耳朵》

導演歌劇

1956年至1974年(中國貴州省貴陽市)

  • 《紅珊瑚》(1961年)

1975年至1985年(香港)

  • 《甜姑》(費明儀、林祥園主演)
  • 《一百個新娘》(岳華主演)

1985年至2003年(新加坡)

  • 《鄉村騎士》
  • 《歌中情》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