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金陵刻經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金陵刻經處,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五老村街道淮海路35號,是中國著名的佛教文化機構,近代中國佛教復興運動的策源地。清同治五年(1866年)由楊仁山居士創辦。楊居士在此講學的40多年裡,刻印流通佛教經典百萬餘冊,印刷佛像十萬餘張,並且開創性地設立了「祇洹精舍」、「佛學研究會」等教育機構,來參學過的人士包括太虛法師、歐陽竟無、章太炎、謝無量、梅光羲等人。
1922年,歐陽竟無、呂澂在刻經處建立支那內學院,研究法相。來這裡學習過的人包括梁啓超、梁漱溟、王恩洋、熊十力、湯用彤、景昌極、繆鳳林、黃懺華、田光烈等。
1980年代,經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居士的推廣,刻經處逐漸復興。刻經處較完整保存了中國雕版印刷、木刻水印、線裝函套等傳統工藝,是世界範圍內漢文木刻佛經的出版中心,珍藏有各類經版130,000多片,以及各種大藏經。
金陵刻經印刷技術是南京的傳統手工藝,以寫樣、刻版、印刷及裝幀四道手工程序製作,又細分上樣、刻字、刷墨、擦印、分頁、折頁、齊撮、打眼、切邊、線裝等二十多樣小工序,過程繁雜。其中以老式宋字為形體書寫,複印於處理好的棠梨木雕版塗抹一層植物油進行雕刻,將墨水均勻塗刷在雕版上開始刷印,並進行裝訂。於2006年5月20日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2][3]
Remove ads
圖集
-
非物質文化遺產標牌
-
入口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