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鉢
Remove ads

ㄅㄛ多羅梵語pātra[1]巴利語patta),又稱ㄅㄛ應量器(日語:応量器羅馬化Ōryōki[2],簡稱ㄅㄛ,又寫作ㄅㄛ標準藏語lhung bzed;日語:はつ羅馬化hatsu,或日語:はち羅馬化hati越南語bát;韓語:羅馬化:bal)或ㄅㄛ;佛教器具,原本是一類食器,也用作梵唄中的樂器,或是法器[3]即「三衣一缽」中的「缽」,代表佛教的師承。

ㄅㄛ」字與「鉢」字通用,但據考證是中原早就存在的名稱,是盛放食物、酒水的器皿。

字義

「鉢」字作為「鉢多羅」的簡稱,是為了音譯梵語而造的新字,從本聲,從(金屬)或(陶器、盛器、器皿)。鉢可以寫成缽,與盋也通用。然而,有一種觀點認為,盋字古已有之,並且有篆書用例[4][5][6]。盋是一種小型食物盛器,比盂大,合稱盋盂。鉢多羅也是僧侶所用的小型食物盛器,傳入中國後,兩者因形、用、名皆近,故相混淆,鉢、缽、盋字也通用了。

起源

缽多羅隨著佛教傳入中國,但其實是源於古印度沙門傳統,婆羅門教也有托缽乞食的苦修文化。根據婆羅門教《摩奴法論·第六章》,婆羅門的一生應該分為四個時期,每個時期有其義務、責任,最後第四期爲遁世期,為了解脫,要遁入森野,堅持苦行頭陀,托缽到村落中乞食維生,且一日一食。《法論》上規定,遁世者的缽,不應使用金屬材質,可用葫蘆缽、木缽、陶缽、竹缽等。[3]

在佛教裡,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缽多羅是釋迦牟尼佛的石鉢。過去毗婆尸佛般涅槃後,他所用的青石鉢由龍王供奉在龍宮。釋迦牟尼佛方成道時,四大天王欲取而供養,一鉢遂化爲四部分,四天王各得一個,一起供養給釋迦牟尼佛。佛陀置於左手中,右手施以神力按壓之,四部分又化為一鉢。該石鉢一直由釋迦牟尼佛使用,傳說上面還有因合鉢時留下的四條紋路[2],沿襲為後代僧鉢的形制[3]。釋迦牟尼佛在般涅槃,將三衣一鉢交付給大迦葉尊者,囑咐他住世不般涅槃,直到 彌勒菩薩下生成佛,將衣缽傳付給他。因為有代代相傳的緣起,衣缽被視為佛法的繼承,故在漢傳佛教傳統上,祖師也會將衣缽傳予指定人選,表示其是自己的接班人。

Remove ads

種類

傳統上的盋盂

盋盂,本身是一類盛放食物或儲酒水的器皿,較碗大而邊寬、內卷,口小,體圓。陶瓷、金屬、石質玉質、木質均常見。

除了盛放的功能,還有種盋稱為研磨鉢或研鉢,用於舂碎、研磨藥物或辣椒麵等,配有研杵。

佛教的鉢

佛教文獻一般取金字旁,寫作鉢。僧用鉢,全名鉢多羅,又譯波多羅、波呾囉、鉢呾羅、播怛囉、鉢和羅、鉢和蘭等。[7]僧伽於早晨(或加上中午)托缽乞食,一日一食(或晨、午各一食),信眾將布施食物裝進鉢中,僧伽不應擇食,以鉢爲量,不得貪多,故又稱應量器、應器。

四分律》記載,佛缽爲石鉢,僧鉢只可用六種:鐵缽、蘇摩缽、優伽羅缽、優伽賒缽、黑缽、赤缽。《大智度論》記載,僧人不可用八種:木鉢、石鉢、金鉢、銀鉢、琉璃鉢、摩尼寶鉢、雜寶鉢。[3]

鉢是佛教僧用六物之一,和袈裟同樣是需要隨身攜帶的物品,也是頭陀僧的隨身物品之一;鉢在日本禪宗中還可作為修行的觀想工具,稱為「持鉢」。另外金屬鉢還可作為梵唄的樂器。

相關概念

註釋

延伸閱讀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