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鏡週刊
臺灣雜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鏡週刊》(英語:Mirror Media)是台灣的綜合性正體中文雜誌,於2016年10月5日創刊,每週三超商上架,如遇重大事件提早至週二出刊。由台灣《壹週刊》前社長、總編輯裴偉出任社長,2025年3月20日改組,廖志成升任副社長、吳明儀升任總編輯,原副社長陳志峻轉調鏡報新聞網副社長。
![]() |
該雜誌出版商爲精鏡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英語:Mirror Media Co., Ltd.),簡稱精鏡傳媒或鏡傳媒,總部設於台北市內湖區,集團旗下有「鏡文學」「鏡文創」「鏡好聽」「鏡電視」「鏡藝宏海」「鏡報新聞網」等媒體品牌。
精鏡傳媒股份有限公登記資本額為新臺幣16億元,實收資本額則為5.65億元。董事長由裴偉出任[1],董事名單還有黃麟翔、鄭智仁,監事則為張世明,但除了裴偉名下有持股外,其餘董監事名下皆無持股。
Remove ads
歷史
2016年9月26日,前立法委員謝國樑宣佈因「理念、路線的差異」退出《鏡週刊》經營團隊[2];10月5日,《鏡週刊》創刊號上市[3]。2017年4月,智慧財產暨出版公司「鏡文學」成立。2021年1月19日,「鏡文學」旗下「鏡好聽」開台[4];同年5月,《鏡週刊》與「鏡電視」兩事業體切割,以化解後者為前者影音版及其狗仔形象等疑慮,「鏡電視」原董事長《鏡週刊》社長裴偉,變更為前立委、大眾銀行董事長陳建平,重新送件NCC審查。[5]。
2022年1月19日,NCC決議以多項附帶條款、行政指導及保留廢止權之下,通過《鏡電視新聞台》申請案許可,成為近10年來首家獲准新設的衛星新聞頻道。5月8日,該台正式開播[6][7]。
事件及爭議
- 2016年10月19日,《鏡週刊》報導,台北市政府為了推動自家教育政策,與Google合作並要求提供免費雲端空間,Google看似完全免費的服務,其實是收集學童個人資料後,再轉賣或運用在廣告上謀利。Google回應報導的內容不正確。[8]
- 2020年6月3日,《鏡週刊》報導YouTuber「黃氏兄弟」成員同性約炮事件。隔日,《鏡週刊》發聲明撤稿道歉,「本刊三日關於黃氏兄弟的報導,違反長期追求的性別自主多元價值,經讀者反應後,已將相關報導及影片全部下架,除了深切檢討、絕不再犯,並對黃氏兄弟及讀者致上最深歉意」。 [9]
- 2021年6月15日,《鏡週刊》獨家報導,指出菲律賓來函若台灣製疫苗通過台灣EUA,菲國欲加以承認[10],一時引起台灣其他媒體爭相報導。同日,菲律賓總統杜特蒂發言人否認該報導。[11]
- 2022年9月27日,鏡週刊因日前報導台灣民眾黨新竹市長參選人高虹安的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博士論文涉及抄襲、侵犯資訊工業策進會智慧財產權,高虹安前往台北地檢署,控告鏡週刊加重誹謗、違反選罷法意圖使人不當選等罪嫌。[12]
- 自2024年起,《鏡週刊》開始報導包含京華城案、柯文哲政治獻金案、大罷免偽造文書案[錨點失效]等多起案件的偵查細節。中國國民黨與台灣民眾黨的政治人物對《鏡週刊》的報導表達不滿,認為檢察官刻意將資料外洩給特定媒體,並稱《鏡週刊》為「鏡檢」。法務部長鄭銘謙則否認檢察官洩密。[13][14]
Remove ads
獲獎與榮譽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