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銀梭島遺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銀梭島遺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大理市海東鎮洱海東南部的銀梭島,為新石器時代至商代貝丘遺址、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特點
1972年,生產隊在銀梭島建魚塘時,掘出一批木樁,經碳14測定年代為2600±90年前。同時發現不少殘陶片,並掘出一個完整的雙耳陶罐,高約12厘米,口徑約15厘米,內有漢五銖錢13枚、王莽時期「大布黃千」61枚、「大泉五十」271枚等。此外,島上地面還發現大量夾砂棕色陶片、靴形陶器、網墜、單、雙耳罐等陶器。初步認定為春秋至漢代的文化遺址。[1][2][3]
2000年,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大理市博物館在進行調查時,發現貝丘遺址痕跡,且正在遭到破壞,故申請重新發掘[4][1]。它也成為雲南地區首次發掘的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的貝丘遺址[5]。
2003年10月至2004年5月、2006年3月至5月,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此進行兩次發掘,發掘面積共600平方米,遺蹟有房址。出土有刀、鏃、錛、網墜等石器,另有少量的細石器。此外還有罐、盆、缽等陶片陶器[6],有夾砂橙黃陶、黃陶、夾砂灰陶等。考古研究所還發現一些骨器、牙器、蚌器、玉器和銅器等。出土有大量螺殼,螺殼尾部都經過敲打,可判斷出為食用後留下[7]。[4]
Remove ads
保護
1985年9月20日,「金梭島遺址(含銀梭島)」被公布為第一批大理市文物保護單位[8]。2013年3月5日,銀梭島遺址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
圖庫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