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無忌

中国唐朝政治人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长孙无忌

長孫無忌(594年—659年),輔機河南郡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人。初大臣和外戚,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唐太宗長孫皇后之兄,唐高宗的舅父。

快速預覽 長孫無忌, 性別 ...
長孫無忌
Thumb
性別
出生594年
隋文帝開皇十四年
河南洛陽
逝世659年(64—65歲) 處決
唐高宗顯慶四年
黔州
死因賜自縊
國籍唐朝
職業政治人物
活躍時期7世紀
親屬父:隋朝右驍衛將軍 長孫晟
妹:文德順聖皇后
經歷
  • 渭北行軍典簽
    比部郎中
    上黨縣公
    齊國公
    趙國公
    太子左庶子、左武候大將軍
    吏部尚書
    尚書僕射
    司空
    司徒
    顧命大臣
    太尉(同宰相)
代表作
關閉

唐太宗、唐高宗時的宰相貞觀元年(627年)七月至二年(628年)正月為尚書右僕射,十九年(645年)至二十年(646年)四月為侍中,二十二年(648年)正月至二十三年(649年)六月為檢校中書令、知尚書門下二省事,二十三年六月至顯慶四年(659年)四月,為同中書門下三品

家族

祖父長孫兕北周開府儀同三司,平原縣侯。父長孫晟,隋右驍衛將軍。長孫氏先世是鮮卑拔拔氏北魏帝室十姓之一,孝文帝漢化時改為長孫氏,世為魏室重臣。

經歷

Thumb
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博學多才,又有謀略,少年時即與李世民交好。隋朝義寧元年(617年),李淵起兵太原,無忌在長春宮進見,授任渭北行軍典簽,自此輔佐李世民征討。

武德九年(626年),參與發動玄武門之變,幫助李世民奪取帝位。歷任太子左庶子左武候大將軍吏部尚書貞觀元年(627年),遷尚書右僕射,以功第一,封齊國公。貞觀七年(633年),升任司空。其功勳卓著,又是外戚,是太宗最信賴倚重的大臣。雖然位極人臣,招致議論,但唐太宗多次表示對長孫無忌的信任,屢加恩寵。貞觀十一年(637年)徙封趙國公,奉命與房玄齡等修《貞觀律》。

貞觀十六年(642年),升任司徒。貞觀十七年(643年),圖功臣二十四人於凌煙閣,長孫無忌名列第一。太子李承乾謀反被廢,唐太宗欲立晉王李治,召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密議,長孫無忌表示支持,李治被立為皇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危,遺命長孫無忌與褚遂良輔政。

唐高宗繼位,拜無忌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兼揚州都督,主持朝政。編定《唐律疏議》三十卷、《五代史志》三十卷。永徽四年(653年),房遺愛高陽公主謀反事泄,無忌為穩固高宗帝位,以謀反案誣陷吳王李恪,李恪與房遺愛、高陽公主等一同被殺。永徽六年(655年),高宗欲立武昭儀為皇后,無忌堅決反對,招致武后仇恨(另一說為長孫無忌權力太大令高宗忌憚)。顯慶五年(659年),許敬宗於是告狀說長孫無忌謀反,高宗削無忌爵,流黔州(今重慶彭水郁山鎮),被逼自縊死,天下哀之。唐高宗上元年間,下詔追復無忌官爵。顯慶五年歲次庚申七月□子朔十日(660年8月21日),長孫無忌下葬,墓誌於1997年出土於重慶市彭水縣。

  • 長孫沖,秘書監,娶唐太宗嫡長女長樂公主,拜駙馬都尉
  • 長孫渙,鴻臚少卿,封上黨郡公。
  • 長孫濬,常州刺史,封安康縣伯。
  • 長孫淹,長水縣令,封安城縣公。
  • 長孫溫,尚衣直長。
  • 長孫澹,太子洗馬。
  • 長孫淨,尚衣奉御。
  • 長孫漵,成州刺史。
  • 長孫湛,襄州刺史。
  • 長孫津,尚衣奉御。
  • 長孫澤,左千牛衛長史。
  • 長孫潤,太常少卿,封金城縣子。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前任:
封德彝
唐朝尚書右僕射
627年—628年
繼任:
杜如晦
前任:
裴寂
唐朝司空
633年—642年
繼任:
房玄齡
前任:
李元吉
唐朝司徒
642年—649年
繼任:
李元景
前任:
李世民
唐朝太尉
649年—659年
繼任:
李元嘉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