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門多薩
阿根廷城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門多薩(西班牙語:Mendoza)位於阿根廷中西部,在安第斯山東麓,是門多薩省的首府,人口110,993(2001年),多義大利人後代。
歷史
門多薩地區曾居住著瓦爾佩人(Huarpes)——這一族群後來被印加帝國(Imperio incaico)征服,其領地隨之成為印加帝國東南邊境的組成部分。儘管由於殖民時期及共和時期數百年的城市與農業開發,如今在門多薩市的範圍內已找不到印加文明的實物證據,但鑑於存在語言方面的證據以及關於印加聚落的民族歷史記載,學界仍認為印加人曾在此活動的可能性極高。根據卡塔利娜·米切利(Catalina Michieli)的研究,溫托塔山谷(valle de Huentota)地區曾存在 「印加人的土地」(tierras del Inca)。薩爾瓦多·卡納爾斯·弗勞(Salvador Canals Frau)則記載,該地區曾有一座印加堡壘(fuerte incaico),其位置據稱在瓜伊馬延省(comarcas de Guaymallén)。此外,史料中還多次提及一座 「印加塞里約堡壘」(Cerrillo fuerte del Inca),該堡壘位於聖胡安省與門多薩省(Mendoza)交界的山區地帶,據稱曾作為 「印加行政據點(Ilacta)」,承擔周邊區域的管理職能。曾研究過該地區印加占領史的學者亞歷杭德羅·加西亞(Alejandro García)提出,印加帝國的統治範圍在東部曾延伸至德薩瓜德羅河(río Desaguadero)一帶。
Remove ads
1533年印加內戰爆發,帝國隨後崩潰。此後,印加人的勢力範圍收縮,逐步撤出了庫約地區。18年後的1551年,弗朗西斯科·德·比亞格拉(Francisco de Villagra)成為首位探索庫約地區的西班牙人。他受智利總督兼總司令佩德羅·德·巴爾迪維亞(Pedro de Valdivia)派遣,率領180人執行此次探索任務。這位探險家與瓦爾佩人(huarpes)建立了良好關係,在當地與他們一同過冬後返回智利。巴爾迪維亞去世後不久,比亞格拉本人也被免去智利總督一職。新任總督——秘魯總督安德烈斯·烏爾塔多·德·門多薩(Andrés Hurtado de Mendoza)之子加夫列爾·烏爾塔多·德·門多薩(García Hurtado de Mendoza)隨即下令,委派佩德羅·德爾·卡斯蒂略(Pedro del Castillo)上尉前往庫約地區,負責該地區的建城與殖民開發工作。
1561年2月22日,佩德羅·德爾·卡斯蒂略抵達溫托塔山谷(valle de Huentota),並通過升起王室旗幟的方式正式接管了這片區域。3月2日,他在兩場沙塵暴的間隙建立了這座新城市,將其命名為「新拉里奧哈山谷的門多薩城」(Ciudad de Mendoza del Nuevo Valle de La Rioja)。門多薩城最初的選址位於如今瓜伊馬連縣佩德羅·莫利納區(Distrito de Pedro Molina)內一個名為「拉梅迪亞盧納」(La Media Luna)的地方,具體坐落在如今被稱為「瓜伊馬連酋長運河」(canal Cacique Guaymallén)的東側河岸上。儘管這座城市隸屬於秘魯總督轄區(Virreinato del Perú),但其管轄權卻歸智利王國(Reino de Chile)所有。
1562年3月28日,該城從佩德羅·德爾·卡斯蒂略最初建城的位置向西遷移了「兩火槍射程」的距離。新址位於瓜伊馬連酋長運河以西約 100 米處,即如今佩德羅·德爾·卡斯蒂略廣場(plaza Pedro del Castillo)的所在地。此次遷城事宜由胡安·胡夫雷(Juan Jufré)負責。通過這一操作,他還將「城市創建者」的榮譽及相應的貨幣獎勵權據為己有——而這些榮譽與權利,佩德羅·德爾·卡斯蒂略在最初建城時本就已獲得並兌現。

該市與建城前便居住在這片區域的原住民群體一直保持著友好關係——這些原住民早在1551年就曾友好接待過比亞格拉,其中包括瓦爾佩人。根據部分史料記載,瓦爾佩人並未因西班牙征服而被征服或滅絕,他們只是與西班牙移民群體逐漸通婚、融合。不過,另有史料指出,在「委託監護制」(sistema de encomiendas)下,許多瓦爾佩人被送往智利,並且和其他許多被征服族群一樣,遭受了剝削[1]。
這座城市是由智利聖地牙哥市居民胡安・胡夫雷將軍遵照堂·加西亞·德·門多薩的命令所建。堂·加西亞·德·門多薩如今是卡涅特侯爵,此前也曾擔任我們前述這些領地的總督;建城地點位於一片名為庫約的省份。建城過程中並未耗費太多心力,也沒有為征服印第安人而爆發戰爭——因為印第安人主動前往智利聖地牙哥,請求堂·加西亞·德·門多薩派遣西班牙人及傳教士,他們希望能成為基督徒。 ——雷吉納爾多・德・利薩拉加修士,1606 年
建造這座城市的初衷,是為了在從拉普拉塔河(Río de la Plata)通往智利聖地牙哥(Santiago de Chile)的商路上,設立一個靠近安第斯山脈(Cordillera de los Andes)的中轉站,供人們穿越山脈時使用。門多薩曾是商隊的休整與過冬之地,因此在殖民時期,它是一座重要的城市。據部分歷史學家記載,18世紀末拉普拉塔總督轄區(Virreinato del Río de la Plata)建立之時,門多薩是當時國內規模第二大的城市。
隨著來自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和聖路易斯(San Luis)的商隊路線在此交匯,且這條路線相比穿越安第斯山脈前往智利的複雜道路更平坦、更易通行,1776年拉普拉塔總督轄區成立後,門多薩及庫約地區的其他區域便從智利都督府(Capitanía General de Chile)中分離出來,劃歸至這個新的總督轄區。1782至1783年間,依據王室令狀(cédula real),門多薩成為庫約行政區(Intendencia de Cuyo)的首府;但該行政區這一政治單位解散後,門多薩便與庫約其他區域一同併入圖庫曼科爾多瓦行政區(Intendencia de Córdoba del Tucumán)。
在西斯內羅斯總督(Virrey Cisneros)倒台後,當第一屆自治政府委員會成立的消息傳來,門多薩市的知名人士們在當地市政廳集會,決定支持這一事業,並派遣代表前往後來被稱為「大委員會」(Junta Grande)的機構。
Remove ads
1813年,第二屆三執政委員會(El Segundo Triunvirato)頒布法令,規定門多薩省(Provincia de Mendoza)與聖胡安省(San Juan)、聖路易斯省(San Luis)共同組成庫約行政區(Intendencia de Cuyo);該行政區以門多薩市為首府,下設三個次級行政區(subdelegaciones),又稱「分區」(partidos)。
1814年至1817年間,門多薩成為何塞·弗朗西斯科·德·聖馬丁(José Francisco de San Martín)將軍領導的「安第斯山脈穿越行動」的籌備地。當時,聖馬丁將軍已被任命為庫約地區的軍政長官,此次行動得到了數千名門多薩人和庫約人的積極協作,其中包括「門多薩貴族婦女」(Patricias Mendocinas)。除軍事工作外,聖馬丁將軍也未忽視其作為城市管理者的職責,他推動建設的部分工程至今仍在使用,例如阿拉梅達大道(paseo de la Alameda),以及如今以他命名的公共圖書館(最初由他主持建立)。
安第斯軍團(Ejército de los Andes)遠征行動的組織與籌備工作,是在門多薩市郊區的埃爾普盧梅里約鎮(El Plumerillo)開展的;1817年1月6日,軍團從該鎮出發,開啟了遠征。
1820年3月1日,一份文件正式簽署。根據該文件,門多薩、聖路易斯與聖胡安三地脫離庫約行政區(Intendencia de Cuyo)的管轄,不再受其約束,隨後以獨立省份的身份獲得了主權。
Remove ads
1830年至1835年間,門多薩和聖胡安的部分領導人因接連遭遇政治與經濟危機,且對布宜諾斯艾利斯中央政府的舉措及決策不滿,試圖脫離阿根廷共和國,併入智利。究其原因,這些領導人認為自己更具智利身份認同,而非阿根廷身份認同;同時,他們覺得受到了布宜諾斯艾利斯人的歧視 —— 後者將他們視作二等公民。門多薩方面提出以仲裁與調解作為和平解決爭端的機制,該提議也得到智利的支持,卻遭到拉普拉塔河沿岸省份(尤其是布宜諾斯艾利斯省)的反對。在聯邦派與一元派之間數次倒戈變節後,1831年3月28日,在查孔圈地戰役(batalla de Rodeo de Chacón)結束後,由胡安·法昆多·基羅加(Juan Facundo Quiroga)率領的聯邦派軍隊入侵了門多薩。數日後,因逃亡的一元派人士殺害了部分聯邦派軍官,基羅加為報復,下令槍決了28名被俘軍官。這場戰役最終導致整個庫約地區落入聯邦派手中,同時也迫使眾多地主與知識分子流亡——他們翻越安第斯山脈,前往智利尋求庇護。
1835年,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到訪該地區,在其著作及旅行日記中,可找到關於當地文化、地質、植物、動物等多方面的記載。19世紀4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裡,門多薩省處於聯邦派考迪羅、前修士何塞·費利克斯·阿爾道(José Félix Aldao)的統治之下。他執政手段極為嚴苛,將反對者的權益保障壓縮到最低限度。阿爾道曾是法昆多·基羅加的盟友,後來成為布宜諾斯艾利斯省總督、阿根廷邦聯最高領導人胡安·曼努埃爾·德羅薩斯(Juan Manuel de Rosas)的得力執行者。
德羅薩斯倒台後,門多薩省參與簽署了1852年的《聖尼古拉斯德洛斯阿羅約斯協議》(Acuerdo de San Nicolás de los Arroyos),代表門多薩省簽署協議的是佩德羅·帕斯夸爾·塞古拉(Pedro Pascual Segura)將軍。塞古拉此前曾在1845-1847年期間擔任門多薩省省長,協議簽署後,他被任命為聯邦特派員(Interventor Federal)。自1852年3月3日上任起,他一直擔任該職務,直至1856年2月22日門多薩省憲法起草完成並召開選舉為止。
1861年3月20日的地震摧毀了大部分殖民時期的建築,這一災害也推動了「新城區」(Ciudad Nueva)的建設——新城區選址於舊時「聖尼古拉斯莊園」(Hacienda de San Nicolás)所在區域,位於原建城地西南方向約1公里處。地震還導致大量居民遇難,據估算,當時的人口損失比例在40%至60%之間。[2][3]
如今這座城市的布局基礎,源自1861年地震後、由法國土地測量師儒利奧·巴洛費(Julio Balloffet)於1863年制定的新都市計畫方案。該方案包含一項戰略性布局設計:以一座主廣場為中心,四座小型廣場環繞其周。
19世紀末,與阿根廷大多數城市一樣,門多薩迎來了大量移民,這些移民主要來自義大利、西班牙、智利、法國、阿拉伯地區、猶太群體等。
Remove ads
总结
视角
1914年,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消息傳來時,由弗朗西斯科·阿爾瓦雷斯(Francisco S. Álvarez)擔任省長的門多薩省政府,不顧阿根廷共和國(中央政府)的立場,頒布法令宣布「門多薩在舊大陸(歐洲)爆發的這場衝突中保持中立」——這一事件震驚了阿根廷國內其他地區[4]:381。
從1918年到1930年,門多薩省經歷了4次聯邦介入,有5位聯邦特派員履職。
1919年2月,依據伊波利托·伊里戈延(Hipólito Yrigoyen)頒布的法令,門多薩省被納入聯邦介入範圍,托馬斯·德·貝加博士被任命為國家特派員;同年4月,貝加博士的職位由佩費克托·阿拉亞博士接任,此次聯邦介入持續至該年7月。彼時,社會黨與激進黨被稱為「不妥協派」(intransigentes)與 「自治派」(autonomistas)。11月,阿根廷國民眾議院決議 「成立調查委員會,對門多薩省當前面臨的政治局勢展開調查……」。針對這一決定,倫西納斯頒布了一項違背國家利益的法令,否認「國民眾議院擁有在門多薩省開展調查的權力,稱該省在原則上享有自治權」。據奧爾金記載:「在激進黨執政初期,共實施了20次聯邦介入,其中5次依據國會法案,15次依據行政部門法令……」。當時,何塞·內斯托爾·倫西納斯(José Néstor Lencinas)剛就任門多薩省省長不久。這一局面引發了「黨派危機」,進而推動門多薩省出現分離主義運動,訴求成立庫約共和國或與智利重新統一[4]:385-387。
在門多薩省,倫西納斯以擁護聯邦制政治模式、不服從布宜諾斯艾利斯方面的紀律與指令而聞名,因此被視作「持不同政見者」。1920年,何塞·內斯托爾·倫西納斯去世。倫西納斯逝世後,里卡多·巴埃斯(Ricardo Báez)接任參議院臨時議長一職;隨後,伊波利托·伊里戈延總統再次對門多薩省實施聯邦介入,巴埃斯的職位被歐多羅·巴爾加斯·戈麥斯博士取代[4]:385-387。
1922年2月,卡洛斯·華盛頓·倫西納斯(Carlos Washington Lencinas)就任門多薩省省長。1924年,在馬塞洛·托爾夸托·德阿爾韋亞爾(Marcelo Torcuato de Alvear)擔任阿根廷總統期間,門多薩省再次被聯邦介入——原因是「倫西納斯主義(lencinismo)不遵守國家指令,且堅持真正的聯邦制」。倫西納斯博士的省長職位隨後由恩里克·M·莫斯卡博士(Dr. Enrique M. Mosca)接任[4]:387-388。
亞歷杭德羅·奧爾菲利亞博士(Dr. Alejandro Orfilia)當選為1926-1930年任期的門多薩省省長,但他僅任職至1928年12月12日,因為阿根廷國家政府對該省實施了聯邦介入。由於門多薩省政府持有倫西納斯主義立場,其政治態度引發了新一輪國家層面的介入,導致奧爾菲利亞的行政治理工作被迫中斷。亞歷杭德羅・奧爾菲利亞博士的職位由卡洛斯·A·博爾薩尼(Carlos A. Borzani)接替,後者對奧爾菲利亞博士的行政履職情況展開「批評與調查」,最終奧爾菲利亞被監禁[4]:389。
阿根廷國家政府將倫西納斯主義視為敵人,因為該主義始終反對布宜諾斯艾利斯方面的指令。一份流傳的傳單便印證了這一點,傳單內容寫道:「激進黨克蘭(El Klan Radical)公開宣稱,批准聖胡安省與門多薩省的相關文書,等同於將犯罪與搶劫合法化。參議院要麼否決這些文書,要麼就得面對眾多願為捍衛國家尊嚴而犧牲的阿根廷人。這是激進黨克蘭的訴求——純粹的激進主義(100% 的激進主義)。」[4]:389-390
關於此前的數次介入事件及該省局勢,加爾韋斯在其研究伊里戈延的著作中評論道[4]:389-390:
但沒有什麼比門多薩省發生的情況更嚴重了——該省曾被伊里戈延下令介入管控。門多薩省的情況與聖胡安省類似……在門多薩,一個家族處於主導地位,即倫西納斯家族。老倫西納斯(指何塞・內斯托爾・倫西納斯)……是門多薩省首位激進黨籍省長。伊里戈延……曾因他踐踏立法機構權力,三次下令對該省實施介入。他的兒子們則『繼承』了省政府的控制權:其中一人(指卡洛斯・華盛頓・倫西納斯)……曾任省長。伊里戈延不得不對該省採取介入措施,剝奪了他(卡洛斯・華盛頓・倫西納斯)的權力……這位倫西納斯是其政黨的領袖,也是倫西納斯主義的代表人物,他為民眾做了不少實事……在選舉進行期間,門多薩省有多名公民遭到殺害。有人向伊里戈延通報,稱那邊有人在等著暗殺他……(卡洛斯・華盛頓・倫西納斯)在一處低矮的陽台上向民眾致意時,數名暴徒持槍襲擊了此處,倫西納斯中彈身亡。
1929年11月10日,卡洛斯·W·倫西納斯遇刺身亡。一個月前,門多薩省出版了一本名為《倫西納斯與伊里戈延:聯邦制與一元制》(Lencinas e Yrigoyen. Federalismo y Unicato)的書籍。該書收錄了一場曾在參議院展開的激烈辯論內容,由倫西納斯派激進公民聯盟(Unión Cívica Radical lencinista)的新聞委員會為紀念他而出版[4]:389-390。
倫西納斯遇刺事件使激進黨政府的聲譽受損,伊里戈延也因此遭到攻擊——儘管他與這起命案並無關聯,但反對派仍將其視為罪魁禍首。這一事件意味著激進黨領袖伊里戈延的威望徹底崩塌,此後,關於「獨裁」與「革命」的討論開始頻繁出現[4]:389-390。
從1930年到1983年軍政府倒台,門多薩省共經歷了7次聯邦介入,先後有28位聯邦特派員履職。
1930 年軍事政變:在針對伊波利托・伊里戈延的軍事政變發生後,何塞·費利克斯·里布魯(José Félix Uriburu)將軍接管臨時政府,聯邦特派員隨即前往各省履職。軍人埃爾加斯托·薩福爾卡達(Ergasto Saforcada)抵達門多薩省,隨後其職位由何塞·馬里亞·羅薩博士(Dr. José María Rosa)接任;羅薩博士擔任該職務,直至工程師里卡多·比德拉(Ricardo Videla)通過民主選舉當選(門多薩省長官)。
1943年革命:1943年6月10日,阿根廷國家行政部門對門多薩省政府實施聯邦介入。此期間共有2位事實上的聯邦特派員履職:溫貝托·索薩·莫利納(Humberto Sosa Molina)與路易斯·埃利亞斯·比利亞努埃瓦(Luis Elías Villanueva)。
胡安·多明戈·庇隆(Juan Domingo Perón)執政時期:庇隆黨內部分裂引發了一場為期一年半的聯邦介入,由阿里斯托武洛·巴爾加斯·貝爾蒙特(Aristóbulo Vargas Belmonte)負責。
解放者革命(1955-1958年):門多薩省政府再次被國家權力機構實施聯邦介入。此期間共有3位事實上的聯邦特派員:羅伯托·納薩爾(Roberto Nazar)、埃克托爾·拉德沃卡特(Héctor Ladvocat)與伊西多羅·布斯克斯(Isidoro Busquets)。
1962年軍事政變:門多薩省政府再度遭到國家權力機構的聯邦介入。此期間共有6位事實上的聯邦特派員:卡洛斯·阿爾馬尼尼(Carlos Armanini)、華金·S·格瓦拉·西維特(Joaquín S. Guevara Civit)、里卡多·阿爾韋托·帕羅拉(Ricardo Alberto Parola)、奧古斯托·拉瓦列·科沃(Augusto Lavalle Cobo)、奧雷利奧·皮耶特拉佩拉(Horacio Pietrapera)與塞爾希奧·莫雷蒂(Sergio Moretti)。
阿根廷革命(1966-1973年):門多薩省政府又一次被國家權力機構實施聯邦介入。此期間共有6位事實上的聯邦特派員:托馬斯·何塞·卡瓦列羅(Tomás José Caballero)、何塞·歐亨尼奧·布蘭科(José Eugenio Blanco)、弗朗西斯科·加夫列利(Francisco Gabrielli)、路易斯·卡洛斯·戈麥斯·森圖里翁(Luis Carlos Gómez Centurión)、費利克斯·希布斯(Félix Gibbs)與拉蒙·赫納羅·迪亞斯·貝索內(Ramón Genaro Díaz Bessone)。在此期間,阿根廷軍政府借比格爾海峽(Beagle Channel)地區領土爭端之機,煽動了強烈的反智利情緒;當時阿根廷險些與鄰國智利爆發戰爭。然而,門多薩省大多數公民,以及庫約地區葡萄酒業資產階級中的絕大多數人,均因深厚的血緣聯繫(該省80%的人口與智利聖地牙哥居民存在血緣關係),倡導與智利實現地理、文化及經濟層面的統一。
1974年門多薩省聯邦介入:此次聯邦介入由伊莎貝爾·庇隆(Isabel Perón)主導,共有3位聯邦特派員履職:安東尼奧·卡菲耶羅(Antonio Cafiero)、路易斯·馬里亞·羅德里格斯(Luis María Rodríguez)與佩德羅·萊昂·盧塞羅(Pedro León Lucero)。此期間,許多門多薩省公民仍抱有與智利統一的想法。[5]
國家重組進程(1976-1983年):門多薩省政府再次被國家權力機構實施聯邦介入。此期間共有5位事實上的聯邦特派員:塔梅爾·亞普爾(Tamer Yapur)、豪爾赫·西克斯托·費爾南德斯(Jorge Sixto Fernández)、羅蘭多·吉薩尼(Rolando Ghisani)、博尼法西奧·塞胡埃拉(Bonifacio Cejuela)與埃利塞奧·比達特·比利亞努埃瓦(Eliseo Vidart Villanueva)。
Remove ads
地理
門多薩的氣候屬於乾旱氣候。氣溫年較差顯著,降水稀少。夏季炎熱潮濕,是全年降水最集中的季節,平均氣溫超過25°C;該季節常出現夏季突發暴雨,甚至伴有冰雹。冬季寒冷且更為乾燥,平均氣溫低於8°C,夜間會周期性出現霜凍,降水極為稀少。門多薩市中心不會降雪——這是嚴格針對市中心而言的,因為強烈的城市熱島效應會使最低氣溫升高數度;相比之下,大門多薩地區的部分城市每年會降雪多達3次。2007年冬季,市中心曾出現6次降雪,而這種情況在此前 20 多年裡從未發生過。
門多薩的建城區域屬半沙漠氣候,水資源僅能在綠洲地區獲取——安第斯山脈峰頂流下的河流,在此處傾瀉出湍急的水流,形成了綠洲。主要城市內部修建有灌溉溝渠(acequias),專門用於澆灌街道兩側的樹木。門多薩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氣溫為44.9°C(112.8°F),於2023年12月16日測得;最低氣溫為-7.8°C(18.0°F)[6],於1976年7月10日測得。這兩項極端氣溫記錄均來自門多薩機場。
阿根廷中西部的庫約地區地震活動頻繁,強度多為中高等級,平均每 20 年就會發生一次中強級地震。門多薩市歷史上有兩次尤為重要的地震事件:
1861年門多薩地震:儘管該地區的地質活動自史前時期就已存在,但1861年3月20日發生的這場地震,仍是阿根廷地震史中的重要里程碑——它是該國迄今為止有記錄以來破壞性最強的地震。此後,門多薩省及各市政府的政策開始高度重視地震防護,制定了極為嚴格的建築規範,以在未來可能發生的地震活動中減少損失(尤其是人員傷亡)[7]。
1985年1月26日地震:這是另一場中強級地震[7],持續時間為9秒,導致鄰近的戈多伊克魯斯縣(Departamento Godoy Cruz)內的卡爾門醫院(Hospital del Carmen)部分坍塌。
由於擔心地震風險而不敢建造高層建築,30多年來,門多薩市最高的建築一直是皮亞扎大廈(位於聖馬丁街1027號),該大廈共16層,高51米——因為當時人們認為批准建造更高的建築並不安全。如今,該市最高的建築包括布西大廈、凱悅廣場酒店(1995年建成)、達·文西大廈(2010年建成)以及門多薩喜來登酒店,這些建築的預估高度均超過70米。
Remove ads
這座城市的綠化水平極高,植被茂密;幾乎每條街道旁都設有小型溝渠,為樹木提供必需的灌溉用水。城市以獨立廣場為核心,設有一條步行街——薩米恩托大道(avenida Sarmiento)。其他重要幹道中,自東向西、與薩米恩托大道(及其向東延伸至聖馬丁大道後的加里波第大道)垂直相交的道路包括:里奧哈街(Rioja)、聖胡安街(San Juan)、聖馬丁大道(avenida San Martín,為城市南北向主軸)、七月九日街(Nueve de Julio)、西班牙大道(avenida España)及門多薩女愛國者大道(Patricias Mendocinas)。與薩米恩托大道平行,且分別在其南側和北側相距四個街區處,坐落著科隆街(Colón)與拉斯埃拉斯街(Las Heras);城市的主要商業與銀行業活動均集中在這兩條街道之間。在佩德羅·莫利納大道(avenida Pedro Molina)南側,是市政行政區;該市大多數公共機構,以及門多薩省行政與司法權力機構的總部,均匯聚於此。

門多薩擁有眾多露天酒吧,主要分布在薩米恩托步行街(Peatonal Sarmiento)、科隆大道(Avenida Colón)、聖馬丁大道(Avenida San Martín)和阿里斯蒂德斯·比利亞努埃瓦大道(Avenida Arístides Villanueva)沿線;此外,該市的許多人行道寬闊整潔、維護良好,十分適合漫步。
2005年,在第六屆伊比利亞美洲數字城市大會(VI Encuentro Iberoamericano de Ciudades Digitales)上,門多薩被評選為「拉丁美洲最數位化的城市」——這得益於其為市民提供的豐富網際網路服務。門多薩市是該省多數旅遊服務的發起與提供核心:這些旅遊服務覆蓋省內多個目的地,尤其以山地景點和葡萄酒莊為主要特色;同時,該市的酒店資源十分充足,住宿選擇從青年旅舍(hostel)到五星級酒店一應俱全。
Remove ads
門多薩市的行政區域劃分為若干名為「分區」(secciones)的區域,這些分區的劃分源於最初的警務管轄邊界。2003年1月20日,門多薩市政府新增了部分分區,並對部分原有分區進行了更名。

門多薩 「本市」的管轄範圍,與歷史上稱為「首府縣」(Departamento Capital)的區域完全重合——「首府縣」是過去的法定名稱(如今已不再使用),對應現在的門多薩市市政府管轄範圍。 2010年,該區域有114,822名居民,相較於2001年的110,993人(數據來源:Indec)增長了3.45%,但與 1991 年的121,620人(數據來源:Indec)相比,則減少了約 5.59%。
在2022年人口普查中,該區域(原首府縣,現門多薩市核心區)登記人口為127,160人;這一人口增長幅度為10.5%,低於全省17.5%的人口增長率。憑藉這些數據,該區域(在門多薩省範圍內)擁有全省第八多的人口數量、第二高的人口密度,以及第二低的人口增長率[8]。
這種人口增長停滯的現象,一方面是由於缺乏足夠空間容納新增人口;另一方面,人口整體呈現出離開市中心的趨勢——市中心區域轉而被辦公樓與商業場所占據,也加劇了這一現象。
在名為「大門多薩」(Gran Mendoza)的都市圈中,人口從2001年的848,660人(數據來源:Indec)增長至2010年的1,086,066 人,這意味著2001-2010年兩次人口普查期間的人口增長率為 21.8%(對應年均增長率為0.87%,增速較為溫和)。在該都市圈中,門多薩市(指前文所述核心區域)的人口數量位列第四;受前文提及的(人口增長停滯)原因影響,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它將成為大門多薩都市圈中人口最少的轄區。
目前,大門多薩都市圈每8位居民中,僅有1位居住在該都市圈的起源地——即門多薩市核心轄區內。若將門多薩市理解為大門多薩都市圈所有城鎮與分區的集合體,那麼其人口數量在阿根廷城市中穩居第四位,僅次於大布宜諾斯艾利斯(Gran Buenos Aires)、大科爾多瓦(Gran Córdoba)與大羅薩里奧(Gran Rosario)三大都市圈。
政治
門多薩市在過去曾獲全國認可,被譽為「阿根廷最乾淨的城市」。門多薩市行政權由市長(Intendente Municipal)執掌,現任市長為烏爾皮亞諾·蘇亞雷斯(Ulpiano Suarez),隸屬於激進公民聯盟(Unión Cívica Radical)。市立法權由市議會(Concejo Deliberante)行使,該議會由12名市議員(concejales)組成,議員任期為4年;根據門多薩省《市政組織法》(第1079號法律,Ley 1079)的規定,市議員席位每兩年進行一次半數改選。
門多薩市民在政治層面素有「對執政者要求高、監督嚴」的特點,同時他們也注重維護城市的美觀與完好,對城市環境懷有強烈的保護意識。因此,市民會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提出各類解決方案、呼籲改善措施,或對可能影響城市原有風貌的新項目提出批評。這種市民態度對市政領導層(無論是執政黨還是反對黨)產生了直接影響——他們必須為市民群體提供積極、明確且獲得廣泛共識的回應。
在西奇蒂(Cicchiti)市長的任期內(2003-2007年),多項計劃得以落地實施,包括城市購物電車項目(Tranvía Urbano de Compras)、社區警察項目(因未見成效已解散)、鐵路沿線道路公園化改造、林蔭大道區域(Alameda)價值提升工程(現該區域以提供文化、美食及旅遊服務為核心定位),以及新中央公園(Parque Central)的建設(該公園始建於前市長任期內);此外,還實施了「封閉場所禁菸」及「23:00至次日09:00期間,僅限持證場所售賣酒精」的禁令。這些舉措在全省範圍內產生了重要影響,大門多薩都市圈及省內其他地區的市政府迅速效仿或採納了這些做法。
2007年12月10日,維克托·法亞德(Víctor Fayad)就任市長。早在其首個任期(1987-1991年)內,他就推動了多項重要工程,為如今門多薩市的城市風貌奠定了基礎,例如薩米恩托步行街的修建、聖馬丁大道的翻新、大範圍的街道重鋪工程、全市轄區內公共空間的改造升級,以及啟動相關協調工作——將原阿根廷鐵路公司(Ferrocarriles Argentinos)的土地移交門多薩市政府(如今的中央公園即坐落於該地塊)。在其本屆(2007年起)任期內,仍有多項計劃處於推進和實施階段,包括:對市屬轄區內主要道路、出入口及步道進行重鋪、改造與功能優化;推進中央公園項目建設,為公園新增用地,並在園內打造一座重要的多學科文化中心(該中心將對原聖馬丁將軍鐵路公司門多薩貨運站的舊倉庫進行翻新利用,這些倉庫自1990年左右起便處於廢棄狀態)。
自2007年起,門多薩市市政府推行了一項嚴格政策:禁止手工藝人與藝術家在公共道路上隨意擺攤經營。這一政策引發了該群體多場表達不滿的抗議活動。2008年,律師安赫利卡·埃斯卡約拉(Angélica Escayola)就西班牙廣場與加里波第街手工藝人遭驅逐一事,提起了憲法保護訴訟(recurso de amparo)。此後,市長維克托·法亞德(Víctor Fayad)向阿根廷最高法院(Corte Suprema de Justicia de la Nación Argentina)提起訴訟,並成功爭取到禁止手工藝人再次在上述區域擺攤的判決。在另一背景下,市政府與流動攤販之間也長期存在矛盾 —— 源於市政府推行的「無流動攤販整潔街道」政策。這一政策同樣導致市政府與各類街頭藝術家之間產生衝突[9]。
2014年,阿根廷國家科學與技術研究委員會(CONICET)的研究人員通過一項研究確定:在全國528個行政單位中,門多薩省省會(即門多薩市)是阿根廷生活質量最高的城市。此外,研究還指出,門多薩市在多個方面領先於其他地區,具體包括:極高的大學畢業生比例、較低的嬰兒死亡率,以及豐富的自然休閒資源。[10]
2014年8月,法亞德市長去世,門多薩市市長職務由市議會主席(Jefe del Concejo Deliberante capitalino)魯道夫·蘇亞雷斯(Rodolfo Suárez)接任;他在2015年的市級選舉中以絕對優勢成功連任該職務。2014年10月21日,《首部市民共處法典》(Primer Código de Convivencia Ciudadana)通過法令形式正式頒布。該法典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旨在促進並保障門多薩市公共空間內的和諧共處。法典將與該市公共空間使用相關的所有規定(無論針對市民還是遊客)整合為一部包含約80項條款的單一立法文件。其中值得關注的內容包括廣場保護、環境衛生維護及城市和諧共處相關規定,其目標是讓門多薩成為一座更和諧、更宜居的城市。若未遵守《市民共處法典》中的規定,將被認定為行政違規行為,違規者需依據一套處罰等級體系接受處罰,該體系將違規行為分為輕微、嚴重和極其嚴重三類。在法典生效的前8個月裡,部分民間組織及行業協會在抗議活動中未經市政府事先許可便封鎖道路(且未採取措施規範交通、減少此類行為必然引發的混亂),這些組織均被處以罰款。
烏爾皮亞諾·蘇亞雷斯(Ulpiano Suarez)於1970年出生在門多薩,是阿根廷律師及政治人物,隸屬於激進公民聯盟,同時也是 「變革門多薩陣線」(Frente Cambia Mendoza)——阿根廷 「共同變革」 聯盟下屬的省級聯盟組織的成員。2019年起,他擔任門多薩省省會門多薩市的市長。
門多薩市榮譽市議會(El Honorable Concejo Deliberante de la Ciudad de Mendoza)由以下市議員組成,任期為2023-2025年[11]:
文化
門多薩擁有各類風格迥異的古今高層建築。1861年地震後,由於擔心再次發生地震,該市在後續重建過程中所建建築多為低層。這種情況在1926年發生了改變——這一年,共8層的聖馬丁走廊(Pasaje San Martín)竣工;此後,高層建築建設在20世紀50年代迎來鼎盛時期:1954年,戈麥斯大廈(Edificio Gómez)建成,它與聖馬丁走廊一同成為門多薩的城市象徵。隨後,1960年,通薩塔樓及長廊綜合體(complejo de torres y galería Tonsa)落成;此外,還有帶有雅致長廊的皮亞扎大廈(Edificio Piazza)也相繼建成。門多薩喜來登酒店是該市最高建築,高度達74.6米。另一座極具代表性的建築是達·文西大廈(Edificio Da Vinci),它曾獲評「美洲千座標誌性建築」之一,坐落於義大利廣場對面,高度超過73.5米。
在貝爾格拉諾街上,坐落著門多薩最豪華的酒店之一——外交酒店(Diplomatic Hotel),以及貝爾格拉諾高地大廈(edificio Alto Belgrano)。其他重要建築還包括卡薩馬尼亞綜合體(Complejo Casamagna)、法國銀行大廈(Edificio Banco Francés)、門多薩行政酒店(Executive Hotel Mendoza)等。
門多薩市公墓(Cementerio de la Ciudad de Mendoza)始建於1829年,於1846年8月1日正式落成。公墓選址時,當局在拉欽巴街區,即如今的拉斯埃拉斯縣劃撥了一塊土地。儘管如今這座省會公墓已位於門多薩市的轄區範圍之外,但其行政與功能管理自門多薩市市政府成立(1868 年)至今,一直由省會(門多薩市)相關部門負責。這一特殊情況的成因是:在過去,門多薩省各縣的轄區界限劃分並不明確,因此當界限最終得以規範確定時,公墓被劃歸至拉斯埃拉斯縣境內。
1861年3月門多薩省遭遇地震後,這座公墓的建築與圍牆盡數坍塌,成為重大公共衛生隱患。此後數年,公墓一直處於這一破敗狀態,直至19世紀80年代中期,市長路易斯·拉戈馬焦雷(Luis Lagomaggiore)決定對其進行修復改造,將其打造為具有法國風格的浪漫主義風格公墓。後續,這座公墓又逐步融入了多種不同的建築語言與風格元素。
這座公墓已成為門多薩市的主要旅遊景點之一。這不僅得益於門多薩市市政府在公墓內開展的導覽活動,也因為公墓本身擁有獨特的殯葬藝術,還安葬著多位門多薩歷史上的知名人物遺骸,例如胡安·科爾內利奧·莫亞諾(Juan Cornelio Moyano)、何塞·內斯托爾·倫西納斯(José Néstor Lencinas)、卡洛斯·華盛頓·倫西納斯(Carlos Washington Lencinas)、哈辛托·阿爾瓦雷斯(Jacinto Álvarez)、奧古斯丁·阿爾瓦雷斯(Agustín Álvarez)、蒂武西奧·貝內加斯(Tiburcio Benegas)、埃米利奧·西維特(Emilio Civit)等。
如今,該公墓分為「舊區」(Antiguo)、「老區」(Viejo)和 「新區」(Nuevo)三個區域。
胡安·科爾內利奧·莫亞諾自然與人類學博物館(El Museo de Ciencias Naturales y Antropológicas Juan Cornelio Moyano):始建於1911年,位於聖馬丁將軍公園內,地處卡洛斯·泰斯環路(Av. de Circunvalación Carlos Thays)與拉斯蒂帕斯大道(Av. Las Tipas)之間[12]。
奠基區博物館(El Museo del Área Fundacional):始建於1993年,毗鄰佩德羅·德爾卡斯蒂略廣場(plaza Pedro del Castillo);庫約過往博物館(El Museo del Pasado Cuyano)位於弗朗西斯科·西維特舊居(1873年建成)內,1961年門多薩省政府將該建築捐贈給歷史研究委員會(Junta de Estudios Históricos),並約定由該委員會負責籌建博物館,最終博物館於1967年正式成立。
多明戈·福斯蒂諾·薩米恩托自然科學博物館(El Museo de Ciencias Naturales Domingo Faustino Sarmiento):位於庫約國立大學(Universidad Nacional de Cuyo)農業與葡萄酒專科學校內,地址為聖弗朗西斯科·德阿西斯大道(Av. San Francisco de Asís)無門牌號(聖馬丁將軍公園內),1939年正式啟用。
聖馬丁將軍歷史博物館與省長歷史博物館(El Museo Históricos General San Martín y Museo Históricos de los Gobernadores):地址為雷梅迪奧斯·德埃斯卡拉達·德聖馬丁街1843號(Remedios de Escalada de San Martín 1843),坐落於林蔭大道歷史地塊內,所在建築曾為聖馬丁將軍所有。館內設有一個專門展示門多薩歷任省長相關文物的展廳,以及 「聖馬丁將軍公共圖書館(Biblioteca Pública General San Martín)」。
街頭民俗博物館(El Museo Popular Callejero):位於拉斯埃拉斯大道,地處五月二十五日街(25 de mayo)與秘魯街(Perú)之間(門牌號5500),1993年正式啟用。
安第斯軍團旗幟紀念碑(El monumento de La Bandera del Ejército de los Andes):位於兩百周年步道(Paseo del Bicentenario),正對面是門多薩省政府大樓。其重要館藏包括一面「安第斯軍團旗幟」——該旗幟曾在聖馬丁將軍領導的獨立運動期間使用。紀念碑內設有兩個展廳及一個用於舉辦講座與放映活動的禮堂。此外,每月第三個周四,阿根廷第11山地步兵團(Regimiento de Infantería de Montaña N° 11)會在此舉行旗幟換崗儀式,塔爾卡瓦諾軍樂隊(Banda de Música Talcahuano)將現場演奏,同時還會進行部隊列隊展示。
市立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o Municipal de Arte Moderno):始建於1967年,位於獨立廣場(plaza Independencia)內——該廣場是門多薩市的中心廣場。
當代藝術空間(Espacio Contemporáneo de Arte,簡稱 「ECA」):自1999年起對公眾開放,位於七月九日大道(Av. 9 de julio)與古鐵雷斯街(Gutiérrez)之間,其所在建築曾是門多薩銀行的辦公樓。[13]
文化展廳(Nave Cultural):是一處用於舉辦展覽與各類活動的文化空間,依託原聖馬丁將軍鐵路公司的舊倉庫改造而成(倉庫已實現功能翻新)。該展廳位於西班牙大道(Av. España)與胡安·奧古斯丁·馬薩街(Juan Agustín Maza)交匯處,緊鄰中央公園(Parque Central)。展廳室內面積達2200平方米,且與室外5565平方米的景觀區域融為一體。
聖馬丁將軍公共圖書館(Biblioteca Pública General San Martín)的誕生,得益於阿根廷在1820年迎來的文化發展浪潮。在推動圖書館籌建的人士中,何塞·德·聖馬丁將軍的貢獻尤為突出,此外還有多位獨立戰爭時期的軍人,以及投身里瓦達維亞派的市民。這些人均秉持啟蒙思想。在這一思想背景下,成立「門多薩圖書館協會(Sociedad Biblioteca Mendocina)」的需求應運而生。該協會的章程(於1822年3月11日頒布)明確提出,要創建一座大眾圖書館,以傳播「實用知識」。1822年7月9日,門多薩圖書館正式向公眾開放。
如今,該圖書館是門多薩省唯一一座省級公共圖書館,隸屬於文化部管轄範圍,作為一家民主性質的機構,其宗旨是高效且無任何歧視地為公眾提供各類現存信息資源。[14]
記憶與文化之家(La Casa por la memoria y la cultura):創建於2000年,館藏圖書超過6000冊。
- Radio Nacional Mendoza (FM 97.1 MHz/AM 960 kHz)
- Continental Mendoza (FM 104.1 MHz/AM 720 kHz)
- Rivadavia Mendoza (FM 92.1 MHz)
- Mitre Mendoza (FM 100.3 MHz)
9頻道(Canal 9)頻段可接收LV83電視台9頻道 「Televida」 節目,該頻道的核心節目構成包括轉播Telefe電視台信號、部分本地自製節目,以及其新聞欄目《9頻道新聞》(Noticiero 9)。根據當地收視數據統計,《9頻道新聞》設有四個播出時段,是門多薩民眾收看最多的新聞欄目,並曾多次榮獲馬丁・菲耶羅獎(Martín Fierro)。
7頻道(Canal 7)頻段可接收LV89電視台門多薩7頻道(Canal 7 Mendoza)節目,該頻道節目以大量本地自製內容為主,同時也轉播布宜諾斯艾利斯13頻道(Canal 13 de Buenos Aires)及美洲電視台(América TV)的節目。
11頻道(Canal 11)頻段可接收LS82電視台阿根廷7頻道(Canal 7 Argentina)信號——這是阿根廷國家公共電視台信號,會原封不動地轉播該官方頻道的節目,未作任何改動。
《安第斯報》(Diario Los Andes)目前隸屬於克拉林集團(Grupo Clarín),是庫約地區新聞界的老牌媒體機構(創辦於1883年)。
《一點報》(Diario Uno)自1994年起開始發行。
《庫約新聞報》(diario "CuyoNoticias")是一份從門多薩視角出發、報道庫約地區資訊的報紙。
門多薩市是阿根廷「全國葡萄收穫節」(Fiesta Nacional de la Vendimia)各項重要活動的核心舉辦地。這一年度慶典旨在慶祝葡萄豐收——這些葡萄是釀造葡萄酒的原料。「女王潔白大道遊行」(La Vía Blanca de las Reinas)與「花車巡遊」(Carrusel)是節日的兩大核心遊行活動:前者於慶典主儀式前一天的周五晚間舉行,後者則在次日上午沿市中心街道展開。兩場遊行均由裝飾華麗的主題花車組成,每輛花車由門多薩省各縣「葡萄收穫節女王」 候選人領銜,同時還有受邀花車、省內高喬文化團體(agrupaciones gauchas)、特邀表演隊伍及其他特色元素參與。慶典主儀式在「弗蘭克・羅梅羅・戴伊希臘劇院」(Teatro Griego Frank Romero Day)舉行,該劇院坐落於「榮耀山」(Cerro de la Gloria)的山坡上,而榮耀山又位於聖馬丁將軍公園內。這一主儀式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戶外民俗慶典之一,形式為主題寓言式戲劇表演,舞台呈現由數千名藝術從業者共同完成,涵蓋舞台設計師、服裝設計師、舞者、演員、音樂家等多個領域。在主儀式後的幾個夜晚,還會重演這一核心表演,並加入國內外知名藝術家的特邀節目作為補充。
此外,每年7月25日,門多薩市會舉辦「守護聖人聖地牙哥節」(fiesta del Santo Patrono Santiago)——聖地牙哥是門多薩省的守護聖人。節日活動包括彌撒、宗教遊行、美食攤及其他民俗活動,舉辦地點為聖地牙哥宗徒與聖尼古拉斯教區教堂(sede parroquial de Santiago Apóstol y San Nicolás),該教堂位於門多薩市中心的薩米恩托步道150號。
門多薩市至少擁有兩支足球俱樂部:里瓦達維亞獨立俱樂部(Independiente Rivadavia)與 門多薩體操擊劍俱樂部(Gimnasia y Esgrima de Mendoza),不過目前僅有前者參加阿根廷足球甲級聯賽(Primera División)。鄰近城市戈多伊克魯斯(Godoy Cruz)的戈多伊克魯斯安東尼奧托姆巴體育俱樂部(Godoy Cruz Antonio Tomba),目前也在甲級聯賽參賽。
縱觀歷史,門多薩市還曾舉辦過各類體育賽事,其中最重要的賽事之一是1978年國際足總世界盃(Copa Mundial de Fútbol de 1978)——當時共有6場比賽在該市的馬爾維納斯阿根廷體育場(estadio Malvinas Argentinas)舉行。此外,阿根廷國家橄欖球隊(Selección de rugby de Argentina)也曾在此進行過比賽。
音樂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