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阿姆麗塔·謝爾-吉爾
匈牙利-印度艺术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阿姆麗塔·謝爾-吉爾(Amrita Sher-Gil,1913年1月30日—1941年12月5日[1])是一位印度-匈牙利畫家[2]。她被稱為「20世紀初最偉大的前衛女藝術家之一」和現代印度藝術的「先驅」[3][4]。阿姆麗塔從很小的時候就被繪畫所吸引,八歲開始接受正式的藝術課程[5]。她在19歲時因為油畫《年輕的女孩》(Young Girls,1932)第一次獲得認可[6]。
阿姆麗塔一生遊歷了土耳其、法國和印度等多個國家,深受殖民前印度藝術風格和當前文化的影響[7]。她被認為是20世紀印度的一位重要畫家,她的作品與孟加拉文藝復興時期的先驅們的作品不相上下。她還是一位狂熱的讀者和鋼琴家。阿姆麗塔的畫作是當今印度女畫家中最昂貴的畫作之一[7][8],儘管她在世時很少有人承認她的作品。[9]
Remove ads
早年生活和教育
阿姆麗塔·謝爾-吉爾於1913年1月30日[1]出生於匈牙利王國布達佩斯[10]。父親是旁遮普錫克貴族,梵語和波斯語學者Umrao Singh Sher-Gil Majithia,母親是出身富裕的資產階級家庭的匈牙利裔猶太歌劇演員Marie Antoinette Gottesmann。[2][11]她的父母第一次見面是在1912年,當時瑪麗·安東妮正在訪問拉合爾。[2]她的母親是隨著班巴·薩瑟蘭公主(蘭季德·辛格的孫女)來到印度的。[12][13] 阿姆麗塔是兩個女兒中的老大;她的妹妹是當代藝術家Vivan Sundaram的母親Indira Sundaram(婚前姓Sher-Gil;生於1914年3月)。她在布達佩斯度過了大部分幼兒時期。[2]她是印度學家歐文·巴克泰的侄女。巴克泰在1926年訪問西姆拉期間注意到了阿姆麗塔的藝術才華,成為她追求藝術的倡導者。[11]他通過批判她的作品來指導她,並賦予她成長的學術基礎。當她還是個小女孩的時候,她會給家裡的僕人畫畫,讓他們為她做模特。[4]對這些模特的記憶最終讓她回到印度。[14]
她的家人在匈牙利面臨經濟問題。1921年,她和家人搬到印度西姆拉的夏山,在那她很快開始學習鋼琴和小提琴。[4]九歲時,她和她的妹妹一起在林蔭道的西姆拉歡樂劇院舉辦音樂會和戲劇表演。[5]雖然她從五歲就開始畫畫,但她八歲才正式開始學習繪畫。[5]阿姆麗塔開始接受惠特馬什少校的正規藝術課程,後來惠特馬什被貝文·帕特曼取代。在西姆拉,阿姆麗塔過著相對優越的生活。[2]小時候,她因宣稱自己是無神論者而被修道院學校開除。[2]
1923 年,母親Marie認識了一位當時住在西姆拉的義大利雕塑家。1924年,當他回到義大利時,Marie也和阿姆麗塔一起搬到了那裡,並在佛羅倫斯的一所藝術學校Santa Annunziata就讀。雖然阿姆麗塔在這所學校逗留時間不長,並於1924年返回印度,但正是在這裡,她接觸到了義大利大師的作品。[15]
16歲時,阿姆麗塔隨母親乘船前往歐洲,在巴黎接受畫家培訓,先是在皮埃爾·維倫特和盧西恩·西蒙領導的大茅舍藝術學院(在那裡她遇到了鮑里斯·塔斯利茨基)學習,後來在法國美術學院(1930-1934年)學習。[16][17]她從保羅·塞尚和保羅·高更等歐洲畫家那裡汲取靈感[18],在她的老師盧西恩·西蒙以及像塔斯利茨基這樣的藝術家朋友和戀人的陪伴下工作。據說在巴黎期間,她的繪畫充滿了16歲少女罕見的信念和成熟。[11]
1931年,阿姆麗塔與Yusuf Ali Khan短暫訂婚,但有傳言稱,她這時還與她的表兄、後來的丈夫維克托·伊根(Viktor Egan)有染。[19]她的信件也揭露了她曾有過同性戀情。[20]
Remove ads
職業生涯
阿姆麗塔的早期繪畫受到了西方繪畫模式,尤其是後印象主義風格的影響。1930年代初期,她在巴黎的波西米亞圈子裡練習了很多。1932年她的油畫《年輕的女孩》(Young Girls)對她來說是一個突破,這幅作品贏得了讚譽,包括金牌和被選為巴黎大沙龍的準會員。她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成員[21][6][22],並且是唯一獲得此認可的亞洲人。[15]她在此期間的作品包括一些自畫像,以及巴黎的生活、裸體研究、靜物研究以及朋友和同學的肖像。[23]新德里國家現代藝術館將她在巴黎時所做的自畫像描述為「[捕捉]藝術家的多種情緒——憂鬱、沉思和歡樂——同時揭示了她個性中的自戀傾向。」[23]

當她在巴黎時,她的一位教授經常說,從她豐富的色彩來看,西方並不適合阿姆麗塔,她的藝術個性會在東方找到真正的氛圍。[24]1933年,阿姆麗塔「開始被一種強烈的回到印度的渴望所困擾,她以某種奇怪的方式感到,作為一名畫家,她的命運就在那裡。」於是她在1934年底回到了印度。[25][24]1935年5月,阿姆麗塔遇到了英國記者馬爾科姆·蒙格瑞奇,當時他是《加爾各答政治家》的助理編輯和首席作家。[26]阿姆麗塔和蒙格瑞奇都住在夏山的家中,在此期間他們發生了一段緊張的短暫戀情,她為自己的新情人畫了一幅隨意的肖像畫,這幅畫現在在新德里國家現代藝術館展出。1935年9月,阿姆麗塔送走了返回英國尋找新工作的穆格里奇。[27]1936年,在藝術收藏家和評論家卡爾·坎達拉瓦拉的授意下,她離開了自己的家鄉,開始了旅行。卡爾·坎達拉瓦拉鼓勵她繼續尋找自己的印度根源。[18]在印度,她開始尋求重新發現印度藝術的傳統,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她去世。莫臥兒和帕哈里繪畫以及阿旃陀石窟壁畫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影響。
1937年晚些時候,她到印度南部遊歷[18]並在參觀阿旃陀石窟後創作了她的南印度三部曲《新娘梳洗室》(Bride's Toilet)、《梵天》(Brahmacharis)和《南印度村民去市場》(South Indian Villagers Going to Market),當時她有意識地嘗試回歸古典印度藝術。這些畫作揭示了她對色彩的熱情,以及她對印度題材的同情心,他們常常被描繪在貧窮和絕望中。[28]到目前為止,她的作品已經完成了轉型,她找到了自己的「藝術使命」,即通過她的畫布來表達印度人民的生活[1]。在薩拉亞時,阿姆麗塔這樣寫信給一位朋友:「我只能在印度作畫。歐洲屬於畢卡索、馬蒂斯、布拉克。。。。印度只屬於我」。[29]她在印度的逗留標誌著她藝術發展的一個新階段的開始,這一階段與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歐洲階段截然不同,當時她的作品與匈牙利畫家的作品,尤其是巴亞馬雷畫派的作品密切相關。[30]
阿姆麗塔25歲時嫁給了她的匈牙利表親維克托·伊根醫生。[2]伊根在他們結婚前至少兩次幫助謝吉爾墮胎。[2]她和他一起搬到了印度,住在她父親在北方邦戈勒克布爾薩拉亞的家裡。就這樣開始了她的第二階段繪畫,其對印度藝術的影響與孟加拉藝術學院的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和傑米尼·羅伊等人相當。[3][31][32]阿姆麗塔的藝術深受兩位泰戈爾的繪畫影響,他們是孟加拉繪畫學派的先驅羅賓德拉納特和阿巴寧納特。她的女性肖像類似於羅賓德拉納特的作品,而「明暗對照法」和鮮艷色彩的使用反映了阿巴寧納特的影響。[33]
阿姆麗塔在薩拉亞逗留期間創作了《鄉村場景》(Village Scene)、《女士圍欄》(In the Ladies' Enclosure)和《午睡》(Siesta),所有這些都描繪了印度農村悠閒的生活節奏。《午睡》和《女士圍欄》反映了她對微型繪畫流派的嘗試,而村莊場景反映了帕哈里畫派的影響。[7]儘管孟買的藝術評論家卡爾·坎達拉瓦拉和拉合爾的Charles Fabri將其譽為本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但阿姆麗塔的畫作卻鮮有買家。她帶著她的畫走遍了印度,但海得拉巴土邦的Nawab Salar Jung歸還了她的畫,邁索爾的王公選擇了拉維·瓦爾瑪的畫而不是她的畫。[9]
雖然來自與英屬印度政府關係密切的家庭,但阿姆麗塔本人是印度國民大會黨的同情者。她被貧窮、痛苦和貧困所吸引,她對印度村民和婦女的繪畫是他們狀況的沉思反映。她也被甘地的哲學和生活方式所吸引。賈瓦哈拉爾·尼赫魯為她的美麗和才華所著迷,當他於1940年10月前往戈拉克布爾時,他在薩拉亞拜訪了她。她的畫作曾一度被考慮用於國民大會黨對村莊重建的宣傳。[29]然而,儘管阿姆麗塔是尼赫魯的朋友,但她從未給他畫過肖像,據說是因為這位藝術家認為他「太好看了」。[34]尼赫魯參加了她於1937年2月在新德里舉辦的展覽。[34]阿姆麗塔曾與尼赫魯交換過一些信件,但這些信件在她去布達佩斯結婚時被她的父母燒毀。[34]
1941年9月,伊根和阿姆麗塔搬到拉合爾,那裡是印度分裂前的一個主要的文化和藝術中心。她在那裡生活和繪畫,她的工作室位於她居住的聯排別墅的頂層。阿姆麗塔以她與男人和女人的許多曖昧關係而聞名,她也畫了許多和男人和女人的外遇。[25]她的作品《兩個女人》(Two Women)被認為是描繪她和她的情人瑪麗·路易斯(Marie Louise)的畫。[35]她後來的一些作品包括大溪地(Tahitian,1937)、紅磚屋(Red Brick House,1938)、山景(Hill Scene,1938)和新娘(The Bride,1940)等。她的最後一部畫作在1941年12月去世前仍未完成。
1941年,28歲的阿姆麗塔在她在拉合爾舉行的首場大型個展開幕前幾天病重並陷入昏迷。[25][36][37]她後來於1941年12月5日午夜左右去世[38],留下了大量工作。她的死因從未被查明。流產失敗和隨後的腹膜炎被認為可能是她死亡的原因。[39]她的母親指責她的醫生丈夫伊根謀殺了她。她死後的第二天,英國對匈牙利宣戰,伊根作為敵對外國人被拘留。阿姆麗塔於1941年12月7日在拉合爾火化。[9]
Remove ads
遺產

阿姆麗塔的藝術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印度藝術家,從賽義德·海德爾·拉扎到阿皮塔·辛格,她對女性困境的描繪使她的藝術成為印度和國外廣大女性的燈塔。[40]印度政府已宣布她的作品為國家藝術珍品[3][4],並且其中大部分都收藏在新德里的國家現代藝術館。[41][23]也有一些畫作收藏在拉合爾博物館。[42]1978年,印度郵政發行了一張郵票,上面印有她的畫作《山上的女人》(Hill Women),而Amrita Shergil Marg是路德德里的一條路,以她的名字命名。阿姆麗塔能夠向西方社會證明,印度人能夠製作出精美的藝術品。她的作品被認為對印度文化非常重要,以至於當它在印度出售時,印度政府規定藝術品必須留在該國——她的作品在全球範圍內銷售的不到十件。[19]2006 年,她的畫作《村莊場景》(Village Scene)在新德里的拍賣會上以6900萬盧比的價格售出,這是當時印度有史以來價格最高的一幅畫作。[7]
布達佩斯的印度文化中心被命名為阿姆麗塔·謝爾-吉爾文化中心。[36]印度當代藝術家對她的作品進行了重新創作和詮釋。[43]
《阿姆麗塔·謝爾-吉爾》(Amrita Sher-Gil,1969)是一部關於這位藝術家的紀錄片,由Bhagwan Das Garga導演,印度政府電影司製作。它獲得了國家電影獎最佳非故事片獎。[44]
除了成為許多當代印度藝術家作品的靈感來源,1993年,她還成為烏爾都語戲劇Tumhari Amrita背後的靈感來源。[45][4]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2013年,也就是謝爾-吉爾誕辰100周年,為阿姆麗塔·謝爾-吉爾國際年。[46]
阿姆麗塔的作品是Amrita Chowdhury的當代印度小說《Faking It》中的一個關鍵主題。[47]
Aurora Zogoiby 是薩爾曼·魯西迪1995年的小說《The Moor's Last Sigh》中的一個角色,靈感來自阿姆麗塔。[48]
阿姆麗塔·謝爾-吉爾有時被稱為印度的芙烈達·卡蘿,因為她以「革命性」的方式融合了西方和傳統藝術形式。[2][3]
2016年1月30日Google用Doodle紀念她的103歲誕辰。[49]
2018年,在孟買的蘇富比拍賣會上,阿姆麗塔的畫作《藍衣小女孩》("The Little Girl in Blue")以創紀錄的1億8690萬盧比成交。這幅畫是安麗塔的表妹Babit的肖像,她是西姆拉的居民,畫於1934年,當時8歲。[8]
Remove ads
畫作
-
自畫像,1930
-
自畫像(無標題),1931
-
Klára Szepessy, 1932
-
匈牙利吉普賽女孩(Hungarian Gypsy Girl),1932
-
三個女孩一組(Group of Three Girls),1935
-
新娘梳洗室(Bride's Toilet),1937
-
村莊場景(Village Scene),1938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參考書目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