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阿爾泰通用銀券

民国初年在新疆部分地区短暂流通过的一种货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尔泰通用银券
Remove ads

阿爾泰通用銀券(簡稱:阿幣;別稱為:阿勒泰兌條)是中華民國初年阿爾泰特別區短暫流通的臨時貨幣,用以解決中央撥發的款項無法按時送抵阿爾泰的問題。民國八年(1919年),因為中央政府國庫不夠支配,且時任阿爾泰辦事長官扣發軍餉,導致「阿爾泰通用銀券」印發超額,無法全部兌現,引發了兵變。最終導致了阿爾泰特別區併入新疆省,降為阿山道。阿爾泰通用銀券最終以新疆省票七錢兌換「銀券」壹圓的方式收回。阿爾泰通用銀券面額分為壹圓、伍圓、拾圓三種。

快速預覽 阿爾泰通用銀券, 使用地區 ...

背景與歷史

Thumb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區(紅色),阿爾泰特別區大致相當於今除吉木乃縣的新疆阿勒泰地區(名義上還包括蒙古國科布多省南部與巴彥烏列蓋省等地,實際上1912年之後即歸屬外蒙古)

中華民國成立後,管理阿爾泰烏梁海新土爾扈特新和碩特三部的阿爾泰辦事大臣改稱為阿爾泰辦事長官,阿爾泰特別區則成為中華民國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獨立行政區。剛剛脫離清政府統治的外蒙古多次侵擾阿爾泰地區,甚至爆發了科阿戰爭。面對此種風險,主政新疆的楊增新曾向中央建議將阿爾泰特別區歸併於新疆,改區為道,統一管轄,然而北京政府並未同意該建議[1][2]

因為阿爾泰特別區歸中央統一管轄,故每月定額2萬元當地軍政費用均由中央政府直接撥發。所撥款項多為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發行的鈔票。由於阿爾泰特別區地處邊境,不僅距離遙遠,且一路上交通並不便利,導致了所撥款項經常無法按期運抵阿爾泰。也因此,兵變時有發生。「阿爾泰通用銀券」的前身「阿幣」的發行,就是為了解決款項無法按期到達的問題。「阿幣」由阿爾泰辦事長官公署印製發行,先行充當兵餉在市面流通,等款項(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發行的鈔票)到達後再進行兌換。也因此,「阿幣」的每月發行總額通常就是中央所撥發的2萬元,且僅在阿爾泰地區流通[3][4]

1912年到1918年間,帕勒塔劉長炳程克的任期內,「阿幣」均是印刷較為粗糙的石印紙幣。正面是長官公署的印章並標明紙幣金額。1918年年初,張慶桐調任阿爾泰辦事長官後,「阿爾泰通用銀券」作為「阿幣」正式發行,「阿爾泰通用銀券」相比於之前的「阿幣」較為精緻[5]。不過因為北京國庫不夠支配,劃撥給阿爾泰的資金開始積欠。從而導致「阿爾泰通用銀券」的印發數量逐漸增多,最終導致無法完全兌現的情況出現。到了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因為拖欠軍餉數額巨大,加之時任阿爾泰辦事長官張慶桐扣餉不發,最終在這一年的3月7日,阿山兵變爆發。兵變導致財政局長、外交局長被殺,張慶桐本人被囚禁。事變幾經周折,最終,楊增新將流通的「阿爾泰通用銀券」以新疆省票七錢兌換「銀券」壹圓的方式收回,並著手補發軍餉,平定兵變。兵變平定後,阿爾泰劃歸新疆省,成為阿山道。此後阿爾泰所需的軍政費用不再由中央政府直接撥發,而改由新疆省政府撥發[3][4]

Remove ads

形制特徵

「阿爾泰通用銀券」貨幣單位與中央政府所劃撥的現鈔(中行及交行發行的鈔票)一致,單位為「圓」。「阿爾泰通用銀券」於北京印刷。面值有壹圓、伍圓、拾圓三種。

更多資訊 幣值, 樣面 ...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