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阿普拉克辛海軍大將號岸防戰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阿普拉克辛海軍大將號岸防戰艦(俄語:Генерал-адмирал Апраксин)為俄羅斯帝國建造的烏沙科夫海軍上將級岸防戰艦3號艦。阿普拉克辛海軍大將號建成後歸入波羅的海艦隊。在日俄戰爭爆發後,阿普拉克辛海軍大將號加入第二太平洋艦隊,啟程前往旅順港(俄方稱亞瑟港),解救被日本海軍圍困在港內的俄國第一太平洋艦隊主力。但在第二太平洋艦隊依舊在海上航行時,日軍即已攻陷旅順要塞,第一太平洋艦隊已經覆滅;第二太平洋艦隊只能將目的地改為俄國在遠東的另一個軍港符拉迪沃斯托克(中文舊稱海參崴)。1905年5月,以逸待勞的日本聯合艦隊主力在途中對馬海峽堵住了勞師遠征的第二太平洋艦隊,並在對馬海峽海戰(日方稱為日本海海戰)中俘獲阿普拉克辛海軍大將號[2]。
日軍接收阿普拉克辛海軍大將號後對其進行了修復和改裝,重新命名為沖島(日語:沖島/おきのしま okinoshima)[3],並編列為二等海防艦。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沖島即參加了日軍對青島的進攻[4]。1922年沖島退出了現役。日本方面原本打算將退役後的沖島改作紀念艦,終因惡劣天氣導致船體損壞,最終進行拆解。
本艦的俄國名字來源於費奧多爾·阿普拉克辛,俄國海軍大將、波羅的海艦隊首任司令。日本名字則有可能來源於對馬海峽附近玄界灘的沖之島(日本全國有不少叫「沖島」或者「沖之島」的地名;本艦據推測是取自對馬海峽海戰戰場附近的那個沖島)[5]。1935年日本建造的布雷艦沖島則是第二艘以此名字命名的日本軍艦[6]。
Remove ads
建造背景及概述
十九世紀末,瑞典海軍建造了一系列近岸裝甲軍艦,其設計思路是以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沿岸的峽灣複雜地區為基地進行作戰,以猛烈火力摧毀所有靠近的相近噸位的敵人。為了回應瑞典的挑戰,俄國也建造了一批岸防戰艦,即烏沙科夫海軍上將級3艦。本級採用低干舷外形,吃水淺,故此有「熨斗船」的外號;設計目的是作為近岸炮擊,根本就沒打算用來遠航[7]。
本艦在建造過程中,超重現象明顯,吃水比設計值深了0.3米[8]。為了減輕超重問題,主建造師迪米特里·斯沃爾措夫提議去掉塔樓,並減少各處裝甲厚度。海洋技術委員會否決了他的提案,而是決定減少一門後部火炮,使主炮數量減少到3門[9]。
本艦的主要火力為3門40倍徑254公釐(10英寸),兩門安裝在艦艏的雙聯裝炮塔內,另一門則單獨安裝在艦艉。副炮為4門120 mm(4.7英寸)單裝炮。輕型火力包括10門哈奇開斯47毫米3磅速射炮,12門37毫米炮。艦上還安裝有4具450公釐(18英寸)魚雷發射管,全部位於水線上方。
防護方面,本艦採用了哈維爾滲碳裝甲,水線裝甲帶為10英寸(250 mm),甲板裝甲厚2—3英寸(51—76公釐),司令塔和炮塔則厚8英寸(203公釐)[10]。
Remove ads
艦歷

1894年10月24日(俄曆10月12日),聖彼得堡新海軍部船廠正式動工興建本艦[11]。1896年5月12日(俄曆4月30日),本艦下水[12]。1898年秋開始進行第一次公試。1899年開始安裝本級最新式的電傳動炮塔[12]。
1899年,阿普拉克辛海軍大將號進入俄國海軍服役。同年8月26日(俄曆8月14日),本艦隨同尼古拉二世前往哥本哈根進行訪問。同年11月24日(俄曆11月12日)03:00,本艦在從喀琅施塔得往利巴瓦的路上遭遇風暴,在芬蘭灣戈格蘭島擱淺。俄國海軍不願意放棄這艘軍艦,於是下令艦上官兵就地堅守,並且在冬季海面封凍時儘可能保護軍艦。破冰船葉爾馬克號則負責傳遞信息。
1900年1月,艦上官兵在島上建立了一個無線電通信站,與喀琅施塔得方面取得了聯繫。同時齊諾維·羅傑斯特文斯基海軍少將開始負責拯救行動。阿普拉克辛海軍大將號的觸礁情況很嚴重,強行拖帶的話很可能徹底損壞這艘軍艦。因此羅傑斯特文斯基僱傭了一家民間採礦公司,用小規模爆破的方式清除卡住艦體的石頭[9]。破冰船葉爾馬克號也加入了救援行動。羅傑斯特文斯基一開始不相信葉爾馬克號能有什麼作為,不過5月初的行動讓葉爾馬克號獲得了肯定。俄國人花了一番力氣總算把阿普拉克辛海軍大將號脫離了海岸,其後將其拖帶回喀琅施塔得進行修理。[13]
1901年,阿普拉克辛海軍大將號大修完成。不算此前的拯救行動的花費,本次修理的費用為17萬5000盧布。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俄國在遠東戰況不利,原太平洋艦隊旅順分艦隊一直受困於旅順港內,多番突圍均徒勞無功。同年俄國開始抽調波羅的海艦隊的艦艇組成第二太平洋艦隊,由羅傑斯特文斯基海軍中將率領,10月8日(俄曆9月25日)起航前往旅順,企圖解救第一太平洋艦隊[14]。3艘烏沙科夫海軍上將級因為只針對波羅的海近海設計,適航性較差,不適合遠洋作戰,羅傑斯特文斯基一開始並沒有選擇這3艘軍艦同行[15]。
俄國海軍部憂慮第二太平洋艦隊實力不夠,於是半路上又命令尼古拉·涅鮑加托夫海軍少將組成第三太平洋艦隊前往支援[16]。這次3艘烏沙科夫海軍上將級都隨隊出征;阿普拉克辛號在戰隊內序列第3[17]。第二、第三太平洋艦隊會合後,第三太平洋艦隊改稱第三戰艦戰隊[18]。羅傑斯特文斯基很反感這些設計過時的老艦,將這些難堪大用的老艦稱之為「懸掛在我脖子上的磨盤」[19]。
5月27日,當天俄軍的作戰序列是第一戰艦戰隊、第二戰艦戰隊、涅鮑加托夫率領的第三戰艦戰隊,後面是醫院船、運輸船、修理船等,由輕型艦艇護衛[20]。在面對日軍巡洋艦的偵察壓迫時,羅傑斯特文斯基發出了自相矛盾的命令,導致第二戰艦戰隊脫離了主戰列。中午前後東鄉平八郎海軍中將率領的聯合艦隊,截住了北上的俄國艦隊,對馬海峽海戰爆發。羅傑斯特文斯基發出命令企圖讓孤懸在外的第二戰艦戰隊返回戰列,這一命令引起了更大的混亂,航速較快的第二戰艦戰隊被迫減速,而跟在後面的第三戰艦戰隊也要為騰出位置而減速甚至停車,俄軍戰列陷入一片混亂[21]。就在這時候日艦逼近炮擊,雙方展開混戰。第一、第二戰艦戰隊向日軍的戰艦射擊,第三戰艦戰隊則瞄準了日軍的裝甲巡洋艦,對八雲、淺間、日進造成一定損傷[22]。此後日艦專注於攻擊第一、第二戰艦戰隊,排在隊伍末尾的第三戰艦戰隊射程不夠,無甚作為[23]。當晚日軍魚雷艇連續不斷地發起攻擊,各俄艦損失慘重,唯有第三戰艦戰隊沒有裝備探照燈,反而受傷較少,阿普拉克辛海軍大將號在日軍的魚雷夜襲中沒有受魚雷命中記錄[24]。次日28日,涅鮑加托夫指揮著殘存的4艘主力艦企圖繼續北上。09:30起,日軍主力發起了對俄軍殘存主力艦的最後圍攻[25]。4艘俄艦無論火炮數量、射程還是航速均遠遜於日艦,多艦負傷情況嚴重;而日軍主要艦艇無一損失,狀態也大致完好。無奈之下涅鮑加托夫被迫率隊向日軍投降[26]。4艦均為日軍所俘獲[27]。
1905年6月6日,日本海軍將對馬海峽海戰捕獲的5艘俄艦改名,本艦改名為「沖島」[28]。同一天5艦均編入日本海軍[29][30],沖島列入佐世保鎮守府籍[31]。同年11月16日,西鄉從義海軍大尉將原阿普拉克辛海軍大將號俄國軍官贈送的留聲機樂譜和幻燈機底片呈獻給裕仁親王等人[32]。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久,日本方面將從俄軍捕獲的軍艦組成第二艦隊第二戰隊,沖島也參加了作戰,在青島戰役中封鎖並炮轟青島港[4]。
1921年4月1日,日本海軍將沖島改列為潛艇母艦。
1922年(大正11年)4月1日,日本方面將沖島從海軍中除籍[31],並從艦艇類別等級表刪除[33][34],改作雜役船。後沖島用作佐世保海軍陸戰團的訓練艦[35]。
1924年(大正13年),日本海軍將沖島列為廢棄船。1925年日本海海戰戰跡保存會接收了本艦。當時的福岡縣津屋崎町的町長、議會,以及福岡縣知事柴田善三郎請願[36],希望將本艦系留在岸邊,準備改造為紀念船[37][38]。其後因為惡劣天氣,本艦觸礁破損。1939年,在當地進行拆解。
Remove ads
歷任艦長
- Н. А. 里姆斯基-科爾薩科夫(Н. А. Римский- Корсаков) 海軍一等校官(海軍上校)13.06.1896-1898.06.12.
- Д. Д. 弗謝沃洛日斯基(Д. Д. Всеволожский) 海軍一等校官(海軍上校)06.12.1898-1899.25.01.
- В. В. 馮·林捷斯特列姆(В. В. фон Линдестрем) 海軍一等校官(海軍上校)25.01.1899-1902.07.01.
- А. С. 扎戈良斯基-基謝利(А. С. Загорянский-Кисель) 海軍一等校官(海軍上校)07.01.1902-1903.06.04.
- Н. Г. 利申(Н. Г. Лишин) 海軍一等校官(海軍上校)06.04.1903-1905.15.05.
Remove ads
下表系根據《日本海軍史》第9、10卷《將官履歴》,以及《官報》進行整理。
- 釜屋忠道 海軍大佐:1905年6月14日 - 12月12日
- 石井義太郎 海軍大佐:1905年12月12日 - 1907年10月15日
- 秀島七三郎 海軍大佐:1907年10月15日 - 1908年2月20日
- 牛田從三郎 海軍大佐:1908年2月20日 - 4月7日
- 大澤喜七郎 海軍大佐:1908年9月25日 - 11月20日
- 森越太郎 海軍大佐:1909年7月9日 - 1910年12月1日
- (兼)松修藏 海軍大佐:1910年12月1日 - 1911年2月14日
- (兼)森越太郎 海軍大佐:1911年4月1日 - 1912年2月1日
- (兼)上村經吉 海軍大佐:1912年2月1日 - 1913年5月24日
- (兼)堀輝房 海軍大佐:1913年5月24日 - 5月29日
- (兼)堀輝房 海軍大佐:1914年12月1日 - 1915年6月30日
- (兼)野村房次郎 海軍大佐:1915年6月30日 - 1916年12月1日
- (兼)古川弘 海軍大佐:1916年12月1日 - 1918年7月17日
- (兼)新納司 海軍大佐:1918年7月17日[39] - 1919年2月12日[40]
- (兼)平岩元雄 海軍大佐:1919年2月12日 - 8月5日
- (兼)大見丙子郎 海軍大佐:1919年8月5日 - 1920年11月20日
- 太田千尋 海軍中佐:1920年11月20日 - 1921年8月6日
- (兼)井手元治 海軍大佐:1921年8月6日 - 11月20日
- (兼)有澤四十九郎 海軍大佐:1921年11月20日[41] - 12月1日[42]
- 鈴木八百藏 海軍中佐:1921年12月1日[42] -
Remove ads
同級艦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相關條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