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阿毘達磨發智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發智論》(梵語:Jñāna-prasthāna),又譯《發慧論》[1],也被稱為《智慧基本論》[2]、《智安足處論》[3]、《八犍度論》[4],佛教論書,作者為說一切有部迦旃延尼子,最初傳入漢地時曾誤解為十大弟子之一迦旃延所作[5]。《發智論》是使說一切有部成為獨立教派的根本論書,因而更被稱為「身論」,其他與先上座部共通的論書則稱為「足論」。有人認為《發趣論》的地位與旨趣類似於此論書[6]。
名稱
阿毘達磨發智論(梵文:Abhidharma Jñāna-prasthāna śāstra):
- Abhidharma:阿毘達磨,對法,無比法;
- Jñāna:智;
- prasthāna:有趣向、趣入的意思,可譯為走向智慧的道路,因此稱為發智論;又有建立、安立的意思,可譯為建立智慧的基礎,即智慧基本論、智安足論。
- śāstra:論。
其內容分為八蘊即八章,也被稱為八犍度(梵文 skandha, 巴利文 khandha,即蘊,類聚的意思)。
版本
《發智論》最早是以背誦方式來傳播,也因此在不同地域中發展出不同的版本,不同誦本間有少許出入。
漢譯有兩本:
根據日本學者山田龍城、西義雄、桝田善夫等的考證,此二本為異本異譯。玄奘譯《阿毘達磨發智論》,屬於正統迦濕彌羅系統的譯本;竺佛念譯《阿毗曇八犍度論》則是非迦濕彌羅系統如犍陀羅國西方師的誦本[7]。
宗義
《發智論》否定了大眾部、法藏部和化地部等的核心宗義[8],《大毘婆沙論》稱它還否定了犢子部的「有補特伽羅」宗義[9],從而確立了說一切有部的新阿毘達磨體系[10]。《發智論》對後來增編為《品類論》的《五法論》的心所法[11]進行了細化,將在一切心中可得的十個心所歸為一類[12],不再計入善根、不善根、無記根,補入同無慚與無愧相對的慚與愧等等,受本論的影響最終形成了《界身論》[13]、《品類論·辯七事品》[14]和《大毘婆沙論》[15]的新理論。《發智論》變革了源自先上座部而共通於犢子部[16]的傳統九十八隨眠學說[17],提出了「異生修道」的劃時代理論創新[18]。
章節
本論分八蘊(又稱犍度Skandha,相當於「章」),共四十四納息(又稱跋渠Varga,相當於「節」),涵蓋了阿毘達磨的幾乎所有論題[20]。根據印順法師的研究,《發智論》的組織形式,與《舍利弗阿毘曇》及《施設論》有許多相同點,可以看出《發智論》的組織形式繼承了先上座部的傳統[21]。
Remove ads
後世研究
本論引用的幾段契經[23],在無著《大乘阿毗達磨集論》中,被列為五種需要秘密決擇的內容[24]。無著以「轉變秘密」來解釋這些契經,認為不能以字面來加以解釋,印順法師認為,這反映了,在無著、世親時,「以欲離欲」的無上瑜伽雙身法已經開始流行,但正常佛法中尚不能容忍,因此無著以秘密的不了義說來解釋[25]。
註釋與引用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