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阿燦

香港電視劇角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阿燦(英語:Ah Chian / Ah Chan / A Qian[3][4],早期又時被寫為亞燦[註 1],是1979年香港電視劇《網中人》內的一個來自中國內地[註 2]新移民角色,全名程燦,由廖偉雄飾演。阿燦是劇中戲份不少的配角,其故事線講述在中國內地成長的他,偷渡到香港與家人團聚,著墨於他對香港生活的不適應以及過度的憧憬,以展現該類新移民的負面特質為主。

快速預覽 程燦, 首次登場 ...

因這角色深入民心,「阿燦」不僅成為廖偉雄的䁥稱,及衍生出相關電影系列,更成為了1980年代至1990年代香港本地人對該類新移民的貶稱。關於香港人身份認同、本地人與新移民關係、香港影視作品中的內地人形象等學術研究中,這角色亦成為分析對象。[3]

Remove ads

背景與角色設定

1970年代,香港本土運動逐漸強烈。無綫電視於1979年10月首播的電視劇《網中人》,在構建「香港人」此一身份認同方面,被視為該時期影視媒體上的代表作之一。作為該劇主線的香港家庭程家,次子程燦(廖偉雄飾)䁥稱阿燦,他在中國內地長大,偷渡到香港與家人團聚,因背景與文化差異而屢起波瀾,這亦是當時大量移民從中國內地湧入[11](不論合法或非法)的香港社會寫照,該劇反映了香港本地人在身份認同的構建過程中,對經濟、文化水平普遍低下的該時期內地新移民,所產生的歧視,及視之為「外來者」的心態[12][13][14][10]。其中該劇主角——在香港長大、剛從大學畢業的程家長子程緯(周潤發飾),與中國內地長大、土氣的程燦有著強烈對比,這種比較亦屢見於學術研究中[12][13][5]。程燦的故事線亦是利用中港文化差異製造笑點的早期代表作之一[15]。他屬於悲喜劇人物[16]

程燦的外形秉承飾演者廖偉雄之矮小瘦弱,其貌不揚;他也不注重衛生,常表現得骯髒邋遢[17]:44-46。個性方面,劇中程燦在香港生活後處處表現出愚昧、淺薄、落伍,對香港生活節奏與文化顯得不適應、不協調,並常為家人帶來麻煩、負擔;又自命不凡,好高騖遠,常希望當老闆,曾聲言不擇手段都要發達,對於打工則抱有逃避態度;同時他也結識到女朋友,後來結婚生子;急功近利的他後期參與了黑幫行劫活動,更與劇中大反派阮其昌(李道洪飾)走在一起,用槍指著兄長程緯,最終因程緯的勸說而自首入獄。[5]:124-126[12]:29,33-43[13]:40-41,44-45,52-53[18]:184-185[2][19][20][21]該劇成功將程燦塑造為內地新移民的縮影[5]:126[註 3],其形象及「阿燦」這個䁥稱深入民心,其中最聞名的一幕是程燦為了自尊心及獲得同儕的認同,在快餐店的競食比賽中一口氣吃下30多個漢堡包[2][19][20][21][13]:58,62

據當時任職於無綫電視的劉天賜,「阿燦」的命名靈感來自該台一位名為黃榮燦的新移民編劇,但沒有嘲笑他之意[2]。但曾參與《網中人》編劇工作的影視學者吳昊則有另一種說法,他指角色名創作方向是具滑稽感,靈感來自粵語俗語「鹹蝦燦」以及描寫大戲音樂特色的「喳撐篤撐」一語[註 4],配合姓氏「程」的發音,能聯想到具有喜劇效果的聲響[16]

Remove ads

在影視界的迴響

文化評論人章嘉雯(即呂大樂)當時指出,程燦此角的經歷對香港觀眾來說,比喜劇更富娛樂性,是《網中人》收視理想的主因,比主角周潤發及鄭裕玲更為關鍵。[22]

飾演程燦的演員廖偉雄亦因此角色深入民心而走紅。廖偉雄成長於香港,並非移民,他於1977年畢業於無綫電視藝員訓練班,1979年在《網中人》的演出成為他首個代表作,並讓他步入首個事業高峰,「阿燦」亦成為他長久以來的䁥稱[註 5][2][20][23][21]。廖偉雄曾表示當時透過觀察一些年青的新移民朋友來揣摩角色[24]

雖然《網中人》播出後「阿燦」成為了一種貶稱,劇中程燦一角亦以走上歧途告終,但後來有報刊描述廖偉雄的受歡迎程度時,以善良、正義、踏實、可愛等詞形容「阿燦」角色[25][26][27][註 6],電視製作人劉天賜亦以「既可愛又可笑」形容程燦一角[2];學者盧偉力(時任香港浸會大學電影電視系副教授)則形容程燦為「小人物,可笑,但不是壞人」[10];學者周華山則認為程燦「雖愚昧無知,但心底仍真摯善良」(相對於大反派——陰險虛偽的越南移民阮其昌)[5]:126

廖偉雄曾以阿燦形象接拍樂聲牌電視機廣告,在廣告中阿燦帶同電視機作為禮物回鄉探親。[28]

Remove ads

電影熱潮與外地關注度

廖偉雄因阿燦一角而走紅後,獲得不少電影主演機會,其中1980-81年間有四套片名冠以「阿燦」之名[10],當時有報刊統稱為「阿燦」式電影[29][30],這些電影由不同公司及班底製作,人物和劇情上並無關連,主角亦非《網中人》內的程燦。乘著「阿燦」的熱度,票房多獲佳績[21],至1983年此賣點已被明確視為過氣[30]。當時有電影業界人士曾舉出「阿燦」作為以人物為電影賣點的事例[31]

更多資訊 上映年份, 電影名稱 ...

當時在新加坡東南亞地區的華人市場中,程燦一角同樣備受注目,廖偉雄獲得不少登台邀請,電影賣埠情況理想[50][51][52],甚至有些當地觀眾只知阿燦這個角色與䁥稱,並不知廖偉雄這個演員本名[53][27]。在臺灣市場,雖然曾有報道指開始受到注意[50],但後來《電影雙周刊》的相關專題報道指出電影作品在臺灣反應冷淡,阿燦之名「識者幾稀」[41]

在社會的迴響

《網中人》播出的年代正值電視媒體影響力的高峰期[17]:42,此劇播出後[註 10],因阿燦形象深入民心,「阿燦」亦成為香港本地人對來自中國內地的新移民的流行貶稱[54]:44[55]:24-25[56]:1[57]:1[20],除涵蓋合法移民、非法偷渡者,亦被用於短暫到香港的探親者等人士[5]:124,甚至有泛指所有中國內地人的情況[57]:1。此稱呼的流行時期為1980年代至1990年代[57]:1[註 11][註 12]

學術研究與評論

學者馬傑偉(時任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與曾仲堅(時為北卡羅萊納大學傳播學系博士生)2010年的合著認為,在1950至60年代以過客心態為主的香港社會,電影作品中雖然亦經常出現來自中國內地鄉村、不適應香港城市生活的「大鄉里」角色,藉以製造笑點,但該些「大鄉里」角色與「阿燦」的意義大相逕庭。他們指出「大鄉里」時期的電影作品取態較為友善、包容,「大鄉里」被塑造為需要同情與幫忙的鄉親,結局通常是本地人與「大鄉里」明白大家都是中國人而冰釋前嫌,喜劇收場[12]:34(曾發表類似比較的影評人澄雨則稱之為「南北和」[18]:182,185)。學者周華山(時任香港理工學院社會科學系講師)早於1990年的著作中已有相似見解,他指出該時期的內地來客角色雖然貧困,但往往被塑造成溫純敦厚、符合傳統美德的道德優越者。而「阿燦」則是既貧困、落伍,也缺乏美德,他是麻煩製造者、未能融入的異類。[5]:122-123[註 13]

對《網中人》的分析,多從本土意識(周當時則稱為「大香港意識」)與香港人身份認同的角度出發[12][13][5]:125。程燦被劃分為「外來者」[12]:39[13]:44(周則稱為「他人」[5]:124),馬、曾認為劇中程燦與程家其他成員關係的刻畫,使得家庭類別(兄弟姊妹/父母)被文化身份(外來者/本地人)所掩蓋[12]:35-39。身份認同的構建過程中,通過對「外來者」的貶低,襯托出本土香港人的優越感[12]:45-47[13]:55[5]:124,劇中這種本土香港人的象徵則是程緯,他具有摩登、有學識、精明能幹、踏實而有原則等正面特質,通過自己的才華與努力取得成就,皆是當時香港人自我認同之處。[12]:29[13]:45[5]:126

當時的文化評論人章嘉雯認為,香港觀眾對於程燦的個性及經歷會感到富有娛樂性,以及不值得可憐,而這個內地新移民角色的意義是用以顯示「中共社會主義失敗」及「香港資本主義的成就」。[22]

但程燦在劇中並不算壞人[10][12]:33,另一外來者角色[12]:43[13]:45——來自越南的落難富家子弟阮其昌擔當了徹頭徹尾的壞人(外來侵略者)角色,這暗示了同時期香港越南船民問題的影響。[5]:126-127[13]:43

馬、曾亦指出劇中程燦不少被歧視的遭遇,反映了當時香港人對社會權力的支配地位,內地新移民則是被支配者,兩者差距懸殊。[12]:41-43

影評人澄雨曾發表一篇關於1980年代電影作品中內地來客形象的文章(收錄於2000年代初的書籍),亦談及電視劇作品。除了一些與上述分析近似的見解,他指出該時期的影視作品有大量內地非法移民角色,程燦即為早期的典型,這些角色絕大部份都是按著幾個公式類型去塑造,亦鮮有從內地移民自身的角度出發。雖然現實社會中不乏新移民在商業上取得成功的事例,但在該時期影視作品中這類角色幾乎都是失敗者、處於社會邊緣。無綫電視曾在1982年的《荊途》一劇中,塑造一個成功適應香港環境,努力創出美好前途的內地新移民主角,但無甚迴響。[18]

從中國內地移居香港的學者周潞鷺(時任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與其背景相似的博士生董若,則在2024年的合著中主張重新評價《網中人》。她們認為馬傑偉、盧偉力、章嘉雯等前人的文章只著重分析《網中人》如何構建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或程燦的戲劇作用,而甚少批判劇中對內地新移民的醜化,她們將劇中對內地新移民的醜化、營造刻板及扁平的負面印象,定義為符號暴力。她們批評劇中程緯與程燦的對比,只是粗淺而簡便的反襯法;同時認為劇中另一個名為阿牛的新移民配角(陳國權飾),與程燦有著正襯法的對比關係,阿牛是程家的親戚,精神不健全,他獲程家介紹工作,但因表現蠢鈍而被辭退,他心生不忿對雇主施以暴力,最終被關進精神病院,周、董認為阿牛顯得比程燦更值得同情,從而襯托出程燦個人的失敗因素,此正襯法比程緯的反襯為佳。[17]:42-54

Remove ads

詞匯演變

「燦仔」等

「阿燦」成為流行語後,「燦」亦成為了構詞語素[57]:1,演變出意思相同的「燦仔」[60][註 12]、稱呼女性新移民的「燦妹」[54]:567[55]:18與「燦婆」[54]:567等詞。例如第一位在中國內地出生的香港小姐冠軍謝寧(1985年度),參選時就被傳媒稱為「燦妹」[61]

「港燦」等

約2000年代開始出現將語素「燦」加上「香港」而構成的「港燦」一詞,是反過來對香港人作出嘲諷的貶稱。據2000年代初一些中港學者的文章,該詞最初源於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與中國內地的經濟地位逐漸逆轉,部份香港人對於自己地位下降的自嘲[62][63][64][57]:1[65],如2002年話劇《香港煙花燦爛》就以「港燦」作為宣傳噱頭[63][66]。然而,內地紀實文學作家郝在今1997年的著作已有「新移民反唇相譏香港人為『港燦』」一說[59]:封底。吳昊將這情況形容為文化衝擊[16]。張勵妍等人編的《香港粵語大詞典》對「港燦」的解釋則為:「諷刺香港人到了外國或內地[註 14],成為當地人眼中的『土包子』」[54]:229

後來亦衍生出嘲諷移居海外的香港人的貶稱,如「加燦」[67][68][57]:1加拿大)、「美燦」[67][57]:1美國)等,針對其較低的社會地位,或一些仍未融入當地文化的人士。

Remove ads

注釋

另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