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阿科納級巡防艦

普鲁士海军于1850年代至1860年代建造的五艘盖甲板护卫舰所使用的船级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科纳级护卫舰
Remove ads

阿科納級(德語:Arcona-Klasse)是普魯士海軍於1850年代至1860年代建造的五艘蓋甲板巡防艦所使用的船級。該船級由首艦阿科納號瞪羚號菲內塔號赫塔號伊莉莎白號共同組成;艦隻命名沒有遵循任何特定的模式。阿科納級分為三個批次建造,其尺寸和主機功率各有不同,但艦載武器主要由二十八門68磅砲組成。它們旨在投入海外擔任駐地艦德語Stationsschiff,以保護普魯士和德意志的利益並作進一步的力量投射——通常是在砲艦外交的基礎上於海外設立的基地服役。

快速預覽 概況, 技術數據 ...

該級艦於1859年至1869年間依次入役,於1870年代主要執行海外派駐任務,尤其是在加勒比海地中海太平洋地區。到1870年代中期,同級的前四艘艦均撤出前線服役並改作訓練艦使用,並於1884年從海軍名錄英語Navy List中除籍,後出售拆解。惟伊莉莎白號一直服役至1887年,在後來德國設於非洲和大洋洲的殖民地多次宣示主權,並且是帝國海軍巡洋分艦隊德語Kreuzergeschwader der Kaiserlichen Marine的一份子;它自1887年起充當廢船德語Hulk (Schiffstyp)使用,直至1904年在斯德丁拆解報廢。

Remove ads

設計

19世紀50年代,普魯士海軍為了對付假想敵丹麥,於1855年開始制定了大規模的造艦計劃。其中採用螺旋槳推進方式的機帆動力並用、木製結構的蓋甲板巡防艦平甲板巡防艦通報艦三種艦型,成為德國巡洋艦的鼻祖。採購這些艦隻的原因是,隨著普魯士的貿易利益在亞洲中美洲南美洲以及太平洋的海外市場上擴張,它們在那裡與其他歐洲列強的利益發生衝突,後者便將普魯士公司排除出其海外利益的活動之外。因此,海軍司令部決定以從英國置換而來的風帆巡防艦忒提斯號英語HMS Thetis (1846)為藍本設計阿科納級艦隻,使之不僅配備蒸汽動力的技術創新,而且還配備具有相應大巡航半徑的傳統航行設施,能夠勝任所謂的「駐地艦德語Stationsschiff」職責以保護普魯士和德意志的利益,並作為進一步的力量投射——通常是在砲艦外交的基礎上於海外設立的基地活動。[1]

阿科納級是自布蘭登堡海軍德語Kurbrandenburgische Marine時代以來在普魯士建造的第一個大型軍艦船級。所有同級艦均由但澤王國船廠承建,但分為三個尺寸略有不同的建造批次。其中阿科納號瞪羚號為第一批次、菲內塔號赫塔號組成了第二批,伊莉莎白號為最後一批。它們也是德意志邦國建造的首批配備蒸汽機的艦艇。[2]

Remove ads

整體特徵

阿科納號和瞪羚號的水線長全長分別為63.55公尺和71.95公尺,有13公尺的舷寬以及5.55公尺的前吃水和6.35公尺的後吃水;其標準排水量為1,928公噸,滿載時則可達2,391公噸。第二批次的艦隻略長,水線長和全長分別為65.5公尺和73.32公尺,舷寬12.9公尺,最大吃水6.53公尺,設計和滿載排水量也分別增至2,113公噸和2,504公噸。伊莉莎白號作為第三批建造的產品,水線長和全長分別為71.5公尺和79.35公尺,舷寬13.2公尺,最大吃水6.40公尺,是同級最大的艦艇;其設計排水量為2,454公噸,滿載時則高達2,912公噸。全部五艘艦的艦體均為鱗狀搭造英語Clinker (boat building)的橫向框架木製結構,並嵌有銅板,以保護木材在海外長時間巡航時免受生物淤積的侵害,因為在長途航行中無法進行定期維護。[2]

阿科納級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英語Ship's company為35名軍官和345名水兵。每艘同級艦都可攜帶一些未指定類別的小型艦載艇德語Beiboot。它們都是優秀的海船,在螺旋槳運作和平艙的情況下,其操縱和轉向能力非常出色,惟需要使用大量帆具。若採用蒸汽動力,則在惡劣海況下會有顯著的速度損失。[3]

Remove ads

推進裝置

阿科納級巡防艦由一台臥式兩缸雙脹蒸汽機英語Marine steam engine提供動力,用以驅動一副直徑為4.8公尺的雙葉螺旋槳。蒸汽由分布在非密閉式輪機艙德語Maschinenraum鍋爐艙德語Fire room內的四台燃煤火管鍋爐英語Fire-tube boiler提供,它們通過管道引入艦舯部一座可伸縮的煙囪英語Funnel (ship)內。除了不受風力的影響外,蒸汽機還可通過蒸汽動力蒸餾器為艦隻提供獨立於陸地上的飲用水。作為輔助動力,這些艦隻各配備有一套總帆面積德語Segelfläche為2,200平方公尺的全帆裝索具[3]

由於蒸汽機的供應商各不相同,因此各艦之間的額定功率亦略有不同。其中阿科納號的功率為1,365匹指示馬力(1,018千瓦特),最大航速12.4(23.0公里每小時);瞪羚號的功率為1,320匹指示馬力(980千瓦特),最大航速12節(22公里每小時)。這兩艘艦的貯煤量為220公噸,能夠以11節(2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的巡航1,150海里(2,130公里)。菲內塔號和赫塔號的額定功率分別為1,580匹指示馬力(1,180千瓦特)和1,510匹指示馬力(1,130千瓦特),最大航速分別為11.7節(21.7公里每小時)和11.5節(21.3公里每小時),它們的貯煤量為190公噸,能夠以11節的速度巡航1,350海里(2,500公里)。伊莉莎白號則擁有比任何姊妹艦都強大的動力,達到2,440匹指示馬力(1,820千瓦特),最大航速12.1節(22.4公里每小時)。由於貯煤量提高到240公噸,其巡航半徑明顯增強,能夠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的速度航行1,990海里(3,690公里),或以12節(22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的航行1,020海里(1,890公里)。[2]

武器裝備

竣工時,阿科納號、菲內塔號和赫塔號裝備有二十八門68磅滑膛砲,瞪羚號和伊莉莎白號則是以六門68磅砲搭配二十門36磅砲作為主艦砲;所有這些火砲均為前裝式。自1869年起,它們被十七門150公釐22倍徑箍砲德語Ringkanone和兩門125公釐23倍徑箍砲所取代,這些是更具現代化的後裝砲英語Breechloader。其中150公釐砲的射程為5,000公尺。[3]

同級艦

更多資訊 艦名, 出處 ...

服役歷史

首艦阿科納號於1859年入役後率先用於海外部署,並參加了普魯士遠征東亞德語Preußische Ostasienexpedition的行動。自1862年起,瞪羚號也開始承擔這一職責。在普丹戰爭期間,只有阿科納號和尚未完全投入使用的菲內塔號積極參戰,其中阿科納號在亞斯蒙德海戰英語Battle of Jasmund (1864)時曾擔任普魯士分艦隊司令、海軍上校愛德華·馮·雅赫曼德語Eduard von Jachmann旗艦[4]1868年,菲內塔號成為普魯士海軍第一艘完成環球航行的軍艦。[5]所有同級艦都未積極參與普奧戰爭普法戰爭。至1870年代,這些艦隻繼續執行海外派遣任務,尤其是在在加勒比海地中海太平洋地區。[6]

早在1869年,阿科納號就被用作海軍學員教學艦,並從1873年開始以此身份完成了環球航行。[4]從1874年6月到1876年4月,瞪羚號也進行了環球航行,但這是出於科學研究目的而完成的,主要是為了在凱爾蓋朗群島觀察1874年的金星凌日[7]到1870年代中期,前兩個批次的同級艦均已撤出前線服役並改作教學艦,它們於1884年正式從海軍名錄英語Navy List中除籍,其後出售拆解。只有伊莉莎白號一直服役至1887年,在後來德國設於非洲和大洋洲的殖民地多次宣示主權,並且是帝國海軍巡洋分艦隊德語Kreuzergeschwader der Kaiserlichen Marine的一份子;它自1887年起充當廢船德語Hulk (Schiffstyp)使用,直至1904年在斯德丁拆解報廢。[3]

Remove ads

注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