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附著語素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附著語素或附著詞素(英語:clitic)是詞法學概念,指在句法上作用有如自由詞素而在語音學上卻表現出規範語素特性的語素,其發音必須依附於前面或後面的被附著詞。[1]常見的附著語素有後附語素和前附語素,部分語言中還存在中間附著語素。
附著語素常見於代詞、限定詞和介詞,而且可以出現在任何語法範疇當中。正寫法有時可以作為判斷附著語素的參考,但附著語素並不總寫成詞綴形態,有些附著語素會用連字號或撇號分隔,甚至分開寫成兩個詞語。
分類
後附語素(Enclitic),也稱後接語素、前屬語素,置於被附著詞(host)之後。印歐語系的例子如:
- 拉丁語的 -que「與」、-ve「或則」、-ne(一般疑問詞)等。如 -que:
- 古希臘語的 -τε (-te)「與」、-δε (-de)「但是」、-γαρ (-gar)「為了」、-ουν (-oun)「因此」等。如 -τε:
- 荷蘭語:'t(中性及第三人稱代詞的定冠詞)、'k(第一人稱代詞的定冠詞)、-je(第二人稱代詞的定冠詞)、-ie(第三人稱代詞的定冠詞)等。
- 俄語:-ли(一般疑問句)、-же(強調語氣助詞)、-не(否定詞)、-бы(虛擬語氣助詞)等。
- 英語:助動詞的省略形式、屬格 's 等皆為後附語素,如 I'm、you're、I'd、she's等。否定詞的省略形式(如 couldn't)則有爭議,它被認為是一個後綴(規範詞素)而非附著詞素。[2]
印歐語系當中,有些附著語素可以被追溯到原始印歐語上,比如:-kwe 為拉丁語 -que、希臘語 τε(te),及梵語 -च (-ca) 的原始形式。非印歐語系者如:
Remove ads
前附語素(Proclitic),也稱前接語素、連音語素,置於被附著詞之前。
- 法語:
中附語素(Mesoclitic)出現在被附著詞語干與其它的詞綴之間。如葡萄牙語:
內附語素(Endoclitic),即將詞根中斷為兩部份並將內接語素置於其間。內附語素由於直接挑戰了詞彙完整性假設,故長久以來一直認為這種附著語素不太可能會存在,不過後來在東北高加索語系的烏第語找到存在的證據。[5]內接詞也出現在普什圖語。[6]
語法化
詞彙項目 → 附著語素〈前附語素、後附語素、中間語素、內附語素〉 → 詞綴
註釋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