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隋朝男爵列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隋朝前期的爵制基本沿襲北周,分王、郡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縣侯、開國縣伯、開國縣子、開國縣男九等。開國縣男為正五品上階,開國置國官,所置國官及其數量因所加散實官不同而不同[1]:
- 加上柱國或柱國者,置令、大農、尉、典衛(3人)、常侍、侍郎(2人)、廟長、學官長、食官長、食官丞(2人)、廄牧長、廄牧丞(2人)、典府長、典府丞、舍人(3人)等國官。
- 加上大將軍或大將軍者,置大農、尉、常侍、侍郎、廟長、學官長、食官長、食官丞(2人)、廄牧長、廄牧丞、典府長、典府丞、舍人(2人)等國官。
- 加上開府儀同三司或開府儀同三司者,置大農、尉、廟長、學官長、食官長、廄牧長、典府長、典府丞、舍人(2人)等國官。
- 加上儀同三司或儀同三司者,置大農、廟長、典府長、典府丞、舍人(2人)等國官。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推行《大業令》,舊有五等封爵全部削除。
下表列出隋朝可考的男爵。
開國縣男
同昌國(576年—?)[2] | |||||
以從皇太子西征吐谷渾之功封,食邑三百戶 | |||||
代數 | 爵位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同昌縣開國男 | 李徹 | 576年—? |
永安國(579年—?)[3] | |||||
代數 | 爵位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永安縣開國男 | 鄭元琮 | 579年—581年 | ||
2 | 永安縣開國男 | 鄭元珣 | 581年—? | 鄭元琮弟 |
黃臺國(580年—601年)[4] | |||||
代數 | 爵位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黃臺縣開國男 | 李悊 | 580年—601年 | ||
進封順陽郡開國公 |
新城國(581年—607年)[5] | |||||
代數 | 爵位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新城縣開國男 | 柳旦 | 581年—607年 | ||
《大業令》行,國除 |
安陽國(581年—604年)[6] | |||||
代數 | 爵位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安陽縣開國男 | 崔彭 | 581年—604年 | ||
進爵為公 |
魏城國(581年—?)[7] | |||||
代數 | 爵位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魏城縣開國男 | 陳茂 | 581年—? | ||
進爵為伯 |
安陽國(581年—607年)[8] | |||||
食邑二百戶 | |||||
代數 | 爵位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安陽縣開國男 | 辛公義 | 581年—607年 | ||
《大業令》行,國除 |
石城國[9] | |||||
代數 | 爵位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石城縣開國男 | 崔大德 |
伯陽國(581年—?)[9][10] | |||||
代數 | 爵位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伯陽縣開國男 | 崔大善 | 581年—587年 |
陽塘國(581年—607年,617年—?)[11] | |||||
食邑二百五十戶 | |||||
代數 | 爵位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陽塘縣開國男 | 尉遲耆壽 | 581年—607年 | ||
《大業令》行,國除;隋末復封 | |||||
1 | 陽塘縣開國男 | 尉遲耆壽 | 617年—623年 |
河內國(601年—607年)[12] | |||||
代數 | 爵位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河內縣開國男 | 慕容三藏 | 601年—607年 | ||
《大業令》行,國除 |
武寧國(604年—607年)[13] | |||||
以討漢王諒之功封,食邑三百戶 | |||||
代數 | 爵位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武寧縣開國男 | 王辯 | 604年—607年 | ||
《大業令》行,國除 |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