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靜海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靜海軍(越南語:Tĩnh Hải quân/靜海軍)是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年)在安南都護府(今越南北部)設置的藩鎮。其主官稱靜海軍節度使,又稱交州節度使、交趾節度使。宋太祖乾德六年(968年),大瞿越宣布獨立後,「靜海軍節度使」一職仍作為宋朝皇帝賜予越南丁朝、前黎朝、李朝和陳朝各朝君主的勳官,直到宋朝滅亡後才停止使用。
Remove ads
建制沿革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改交趾郡為交州總管府[1],武德七年(624年)又改為交州都督府[2]。唐高宗調露元年(679年)再改為安南都護府[3],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復改為鎮南都護府[4],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仍改為安南都護府[5],由交州刺史充任都護[6]。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年),在安南都護府設置靜海軍,以安南都護高駢[7]為節度使[8],仍兼安南都護[9]。靜海軍節度使之名自此始。
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年),加靜海軍節度使曲承裕同平章事,成為越南實際自治的開始。梁太祖開平元年(907年),曲承裕死,以其子靜海軍行營司馬權知留後曲顥起復為安南都護,充節度使[10]。乾化元年(911年),曲顥死,以其子靜海留後曲承美為節度使[11]。930年,南漢劉龑平定安南,生擒曲承美。曲氏故將楊廷藝起兵趕走南漢交州刺史李進,自立為節度使,數年後被部將矯公羨所殺,矯公羨又被楊廷藝部將吳權所殺。938年,吳權在白藤江之戰中擊敗南漢軍隊[12],次年(939年)即自立為王,拉開脫離中國統治的序幕。
宋太祖乾德六年(968年),丁部領建立大瞿越國,自稱大勝明皇帝,正式脫離中國獨立。開寶六年(973年),丁部領命長子丁璉以權交州節度使的名義入貢,授檢校太師、充靜海軍節度使、安南都護[13];開寶八年(975年),授丁部領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封交阯郡王[14]。
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黎桓建立前黎朝。雍熙三年(986年),以權靜海軍留後黎桓[15]為檢校太保、使持節都督交州諸軍事、安南都護、充靜海軍節度、交州管內觀察處置等使、封京兆郡侯、食邑三千戶、賜號推誠順化功臣[16];淳化四年(993年),進封交阯郡王;至道三年(997年),加兼侍中、進封南平王[17];景德四年(1006年),黎桓死,贈中書令、南越王[18]。自黎桓始,各朝君主新在位者皆自稱權靜海軍留後以俟宋朝之封;宋朝也必定待之以特進、檢校太尉(太傅)、充靜海軍節度觀察處置等使、安南都護、兼御史大夫、上柱國、交阯郡王、食邑三千戶、食實封一千戶、賜推誠順化功臣號[19],久之進封南平王,死後追贈侍中、南越王。此則宋朝仍視其為內藩,故錫以交趾郡王、南平王、南越王之名[20]。
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李公蘊建立李朝。同年,以權靜海軍留後李公蘊為靜海軍節度,封交阯郡王;天禧元年(1017年),進封南平王[21]。宋仁宗天聖六年(1028年),李公蘊死,追贈侍中、南越王[22]。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賜國名安南,封南平王李天祚為安南國王[23]。安南國名自此始。至此,宋朝已視安南為外藩,取消安南都護一職,仍授以靜海軍節度使,其階、勛及檢校官、憲銜、食邑、功臣號如故。
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年),陳日煚在堂叔陳守度的幫助下建立陳朝。端平三年(1236年),封為安南國王[24]。景定三年(1262年),陳日煚上表求傳位其子,遂以陳日煚為檢校太師、安南國大王,其子陳晃為靜海軍節度觀察處置使、檢校太尉、兼御史大夫、上柱國、安南國王、效忠順化功臣[25]。這是靜海軍節度使最後一次除授。
Remove ads
歷代靜海軍節度使
此時期節度使由中國中央朝廷任命。
Remove ads
此時期的靜海軍節度使都是安南人。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