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面蛸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面蛸科
Remove ads

面蛸科學名Opisthoteuthidae),又稱為小飛象章魚雨傘章魚,為棲息於遠洋帶的章魚。面蛸科的特徵在於其觸腕之間具有薄膜,當觸腕張開時外型就像一朵雨傘。

快速預覽 面蛸科, 科學分類 ...
Thumb
長面蛸英語Opisthoteuthis extensa Opisthoteuthis extensa
Thumb
水母面蛸英語Opisthoteuthis medusoides Opisthoteuthis medusoides
Remove ads

描述

面蛸科為一群觸腕間具有薄膜的章魚,當觸腕向外張開時看起來就像是一朵雨傘。在體內具有U型或W型的小殼英語Cirrate shell用來維持外套膜的外型並與觸腕肌肉相連結[1]。牠們的外皮十分脆弱,當受到傷害時會有明顯的白色斑點浮現[1]。面蛸科屬於有翅亞目,具有可運動的英語Cephalopod fin[2]

行為

防衛機制

當面蛸感受到威脅時,牠們透過將觸腕向內蜷曲使觸腕間薄膜的面積盡可能的增大,並透過鰭來維持身體平衡,這樣的狀態可以維持約5.5分鐘。另一種防衛方式是將觸腕向外蜷曲,使得薄膜得以將外套膜包覆。這些防衛行為在進行人工餵食時也可觀察到,但也可能是因為個體本身在被捕捉及被放入水族箱觀察時承受了不少壓力[1]

休憩[1]

當於海床上休憩時,面蛸有兩種休憩形式:貼於海床或是懸浮於海床上。貼於海床上時,面蛸會將外套膜豎起,並將觸腕蜷曲,觸腕會是唯一與海床接觸的身體部位,鰭會平行舒張以維持平衡。懸浮於海床上時,則會完全張開觸腕間的薄膜,再將觸腕捲向身體中心,使張開的平面與海床平行;外套膜稍後傾,鰭則用以維持身體穩定。

棲息與分布地

面蛸科棲息於深海的物種,曾在太平洋水深4,800公尺(15,700英尺)的克拉利恩-克利珀頓破裂帶英語Clipperton_Fracture_Zone發現[2],牠們也曾於南海發現[3]。面蛸科物種多半棲息於水深3,000至4,000公尺(9,800至13,100英尺)的海域並時常懸浮於海床之上。

分類學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