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韋伯隕石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韋伯隕石坑(Weber)是位於月球背面北半部的一座大撞擊坑,約形成於39.2-38.5億年前的酒海紀[1],其名稱取自德國物理學家威廉·愛德華·韋伯(1804年-1891年),1970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式批准接受。

描述
該隕坑從地球無法直接看到,它位於直徑530公里,形成於前酒海紀的庫侖-薩爾頓盆地內,東北靠近大隕坑-庫侖環形山、往西北80多公里毗鄰已磨損的克拉默斯環形山、而它的東南側則與薩爾頓環形山相接壤[2]。該隕坑中心月面坐標為50.06°N 123.79°W,直徑43.95公里[3],深度約2.26公里[1]。
韋伯隕石坑是一座邊緣輪廓近似圓形的碗狀坑,坑壁略受侵蝕,但整體仍保持完整清晰。沿西北壁傍靠了一座杯狀的小隕坑;東南面與薩爾頓環形山相連的一段共壁則較顯參差,二端處各嵌入了一座細小的撞擊坑;在坑外西南偏南處也聚集有一群小隕坑。韋伯隕石坑內側壁保留有一些結構,但其特徵已鈍化模糊,沿東南偏南和西北內壁分布有一些岩架結構。隕坑壁最大高出周邊地形1070米[1],內部容積約1485立方千米[1]。坑底表面接近平坦,除中心點東南有一座小隕坑外,無其它醒目的地貌結構。
Remove ads
參引資料
另請參閱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