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顏府灰窯

台灣澎湖的灰窯,位於望安鄉中社村(花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顏府灰窯map
Remove ads

顏府灰窯臺灣話Gân-hú he-iô),台灣澎湖縣望安鄉石灰窯,因位於中社村(花宅)[1],又稱中社灰窯花宅灰窯,建造持有人顏府[2],其正式名稱為顏府石灰製造工場[3][a]

Thumb
位於中社海堤、魚灶旁的望安花宅顏府灰窯。

23°22′15″N 119°29′38″E

簡介

Thumb
Thumb
海濱撿拾的砂砱仔。

澎湖的石灰產業可追溯自日治時期,據稱由港仔尾(今湖西鄉許家村[4])許賀赴台灣本島學習之後,引進燒製石灰的方法,在港仔尾搭建「灰窯腳」,之後青螺、白坑、馬公都陸續有興建灰窯工廠,蓬勃一時。[5]

顏府灰窯由花宅人顏府(1879年-1962年)約於二戰結束之後開辦,開辦確切年代不詳。顏府曾出任日治時期望安莊第12保的保正,主要經營丁香魚的漁業加工,擁有八口鼎的熟魚加工場(顏府魚灶),加工品多販售至臺南[3][2]:90-91

顏府的灰窯事業自湖西鄉引進,灰窯與魚灶位置相鄰,座落於花宅灣南岸,灰窯經燒製後可生產石灰,石灰是水泥尚未普及之前,建造房屋、殯葬的重要建材,顏府灰窯供應望安本島建材之外,亦販售至花嶼使用。[6][3][2]:90-91

顏府灰窯的事業和魚灶後由養子顏惟接手,其灰窯與魚灶約莫於在1961年、1962年間歇業關閉。[3]

原料

因石灰生產原料為珊瑚礁石貝殼等(俗稱「砱仔(臺灣話lîng-á)」、「砂砱仔(臺灣話sua-lîng-á)」),澎湖四周環海,原物料取得容易[5],而大部分的灰窯包括望安的灰窯在內,都建置於佈滿珊瑚礁的海濱。[2]:90-91

規制

灰窯通常為無頂蓋的圓筒形狀,顏府灰窯圓柱外圈的直徑,經雲林科技大學團隊丈量為 3.7 公尺,內壁的直徑為 2.7 公尺,高度為 2.45 公尺。[2]:106-107

顏府灰窯是無頂部的圓筒形,並以玄武岩堆砌而成,灰窯底部鋪放石塊,鋪成條狀間隔鋪成,形成一高一低的「灶孔舌」,在底端的南北處各開一口通風孔[3],視季節風向決定開風口,以便風灌入窯內助燃起火;顏府灰窯在圓筒朝東側並未堆疊石塊,留有一寬約 70 公分的出灰口,據稱係供作業人員鏟入砱仔、木炭等燒灰原料,以及鏟出石灰成品使用。[2]:106-107

圖輯

相關條目

快速預覽 外部影片連結 ...

注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