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鏡下多血管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顯微鏡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1],MPA[2])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其表現為全身性、寡免疫性(pauci-immune)、壞死性的小血管炎。該疾病通常不會出肉芽腫性發炎。
症狀
臨床症狀包括發燒、關節疼痛、肌痛、厭食、消瘦、乏力、體重減輕等全身性體質性症狀(constitutional symptoms)。該疾病可能進犯多種器官,包含咳嗽、呼吸短促、咳血、腎功能衰竭、皮膚斑點(紫癜或總狀花疹青斑[3])、癲癇、周邊神經病變、腹痛等等[4]。
有高達80%的病人有出現血尿及蛋白尿的狀況,甚至可能出現急進性腎小球腎炎。有20-50%的人可能會出現肺出血、肺纖維化,或呼吸衰竭[5]。在耳鼻喉科症狀方面,雖然與肉芽腫併多發性血管炎(GPA)相比,MPA較少出現此類進犯,但仍可能出現內似症狀(GPA約85%,MPA約55%)[6]。MPA的耳鼻喉症狀與GPA類似,病人可能會出現鼻竇炎、中耳炎、耳痛、耳漏、多軟骨炎,或甚至失聰等症狀。相對來說,GPA較常出現眼窩底假腫瘤、顱神經壓迫,以及上呼吸道腫塊等等,也較常進犯軟骨和骨骼,導致鞍鼻畸形。
病因
該疾病的病理機轉尚未完全闡明,目前該疾病歸類於ANCA關聯性血管炎(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AAV)的一種,意即疾病可能是因抗中性球細胞質抗體(ANCA)所誘發。患者可能因為遺傳因素、感染、腫瘤、藥物、發炎等原因,導致體內出現ANCA抗體[7]。其中MPA病人身上最常見的ANCA是抗MPO抗體(MPO-ANCA,舊稱p-ANCA),約有55-65%的病人可在周邊血檢體中驗到MPO-ANCA[8]。嗜中性球在與MPO-ANCA結合後,會釋放出發炎物質、溶酶,及過氧化物,導致細胞損傷及發炎,進而造成血管內皮發炎壞死[7]。該疾病會進犯腎臟,並引發壞死性新月體腎絲球腎炎(necrotizing and crescentic glomerulonephritis)[9]。
診斷
臨床症狀、理學檢查、生化檢驗、病理切片是診斷GPA和MPA的重要根據。目前尚無有效診斷ANCA相關性血管炎(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AAV)的標準,也因此造成約有60%的AAV病人有延遲診斷的問題,症狀出現和最終診斷之間的中位數時間為6個月[10]。AAV較典型的症狀包含快速進展性肺腎症候群、腎絲球腎炎等等。因此若病人同時出現血尿、蛋白尿,及咳血問題,可能須聯想到相關診斷,若病人懷疑有腎炎,應考慮腎臟切片以協助診斷[10]。
在實驗室診斷方面,血清ANCA的種類和數值可以做為參考依據,MPA較常為MPO-ANCA(pANCA),GPA則較常為PR3-ANCA(cANCA)。但血清ANCA陰性並不能排除AAV,而某些感染也可能導致ANCA偽陽性,因此仍必須與臨床症狀綜合判斷[8]。
該疾病與其他AAV有諸多相似之處,美國風濕學院(ACR)於2022年有發表一份診斷標準,以與其他AAV進行鑑別[11],但此份指引針對EGPA的鑑別性較高,對於MPA及GPA之間的鑑別仍有待改善[12]。
治療
根據2022年歐洲風濕病醫學會(EULAR)所發表的指引,該疾病與GPA的治療方式基本上相同。活性期治療可以分成前導性治療(induction therapy)和維持治療(maintenance therapy)兩階段。在前導性治療方面,會建議使用高劑量皮質類固醇加上利妥昔單抗(Rituximab)。若狀況危急需緊急壓低疾病活性,則可以考慮使用環磷醯胺(Cyclophosphamide)。疾病獲得初步控制後,指引建議依病人症狀儘快降低類固醇使用量,以避免長期使用類固醇所造成的毒性,或使用阿伐可泮(Avacopan)輔助治療,協助儘速降低類固醇使用量。若病人出現急進性腎絲球腎炎(RPGN),可考慮進行血漿置換術[13]。
若疾病緩解(remission),則應進行維持治療,目前第一線建議使用利妥昔單抗、硫唑嘌呤(Azathioprine),或胺甲蝶呤(methotrexate)進行治療[13]。
註釋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