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風暴一號運載火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風暴一號運載火箭,衍生自新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是由上海市第二機電工業局基於東風五號設計研製的一種運載火箭,布局與長征二號丙基本相同。

快速預覽 用途, 製造者 ...

風暴一號運載火箭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共進行11次飛行(包括3次低彈道),8次軌道發射取得4次成功,共發射6顆低軌道衛星。風暴一號的主要成就是首次成功發射質量超過1噸的重型衛星,首次實現「一箭三星」的多衛星發射技術。此外,風暴一號兩次成功的地地低彈道飛行試驗為東風五號1980年的全程飛行試驗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風暴一號的技術基礎上,發展了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長征四號系列運載火箭[1][2]

Remove ads

歷史

1969年8月14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代表黨中央作出指示:上海不僅可以搞導彈,也可以搞火箭和衛星,還可以搞洲際導彈。由此,為了在位於北京的七機部一分院之外再開創一條研製戰線,上海市第二機電工業局開始準備運載火箭研製工作。

1969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上海下達了「701工程」任務,任務中主要包括由上海抓總研製火箭和衛星。火箭取名為「風暴一號」,衛星取名為長空一號。「701工程」意為1970年的第一號任務,要求一定要在1970年完成初樣。「風暴一號」是為了紀念1967年在上海發動的「一月風暴」。

風暴一號僅用了4個月時間,就完成了設計、生產準備和試製,以及第一台發動機試車。僅用了11個月時間,就完成了發動機四機並聯試車、箭體結構靜力試驗和增壓輸送系統試驗等一系列大型試驗,以及整發熱試車。1970年11月,風暴一號初樣產品總裝出廠,並運往東風基地進行發動機試車。完成試車的初樣被運回上海分析研究,由於推進劑殘留,被戲稱為「臭彈」。隨後上海市第二機電工業局根據試車結果進行了改進,完成了初樣產品生產。

1972年8月9日,風暴一號準備進行試驗性發射。凌晨5時,發射負5小時,陀螺儀出現故障。此後冒險在火箭已加注燃料狀態下耗時7個小時更換了陀螺儀。1972年8月10日8時32分,風暴一號發射,起飛90秒後陀螺儀出現漂移故障,最終墜毀在新疆吐魯番市托克遜縣。雖然試驗失敗,但火箭總體設計方案得到了驗證。

1973年6月4日,風暴一號和首顆長空一號衛星運抵東風基地。9月18日,風暴一號搭載長空一號衛星發射,因二級發動機未啟動自毀,殘骸墜毀在甘肅臨洮縣

1974年7月12日,風暴一號再次發射長空一號衛星,因二級發動機故障,衛星未能入軌,任務失敗。

1975年7月26日21時30分,風暴一號又一次發射長空一號衛星,終於取得成功,將中國第一顆質量超過1噸的重型衛星送上太空。1975年12月16日17時21分,發射長空一號衛星取得第二次成功。

1976年有兩次發射,一次未完全成功,一次失敗。

1977年和1978年,風暴一號進行兩次地地低彈道飛行試驗,成功完成端頭再入大氣層的耐高溫燒蝕考核試驗,為東風五號1980年的全程飛行試驗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79年嘗試「一箭三星」發射,任務失敗。

1981年9月20日5時28分,風暴一號再次執行「一箭三星」任務,成功發射實踐二號、實踐二號甲、實踐二號乙,這是中國首次用一枚火箭同時發射3顆衛星,這也是風暴一號的最後一次發射,隨後風暴一號的技術成果被吸收至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發展了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長征四號系列運載火箭

1985年,風暴一號作為「液體地地戰略武器及運載火箭」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Remove ads

技術諸元

  • 低地軌道酬載:1.5噸
  • 離地質量:192.679噸
  • 推力:285.714噸
  • 第一節燃料: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
  • 第二節燃料: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

發射記錄

僅列出軌道級發射。

更多資訊 飛行次序, 火箭 型號 ...

數據統計

0.5
1
1.5
2
2.5
3
1973
1978
  •   成功
  •   計劃
  •   部分失利
  •   失利

紀念

目前有一枚風暴一號火箭保存在東風航天城東風公園室外展覽,是當時的地面測試箭(初樣)。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