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食肉真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食肉真菌(英語:Carnivorous fungi),亦作肉食性真菌或捕食性真菌(predaceous fungi),是真菌的一種,透過捕捉和消化微細的或細小的動物而轉化成其部分或全部養份[1]。現時已被描述的物種約200餘種,皆屬於子囊菌門(Ascomycota)的毛黴菌門(Mucoromycotina)及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 他們通常在土壤中生活,而且多個品種均以透過捕食或攻擊微生物,例如:線蟲捕食菌(nematophagous fungus)會捕食線蟲,而其他物種可能會捕食變形蟲或彈尾目(Collembola)物種。

在表皮、毛髮、皮膚、指甲、鱗片或羽毛上生長的真菌,無論其宿主是生是死,皆屬於皮膚癬菌,而非食肉真菌。 同樣地,在動物的開口及消化管道生存的真菌亦不屬於食肉真菌,也不屬於內部病原體。而透過攻擊和定殖昆蟲的昆蟲病原體也不一定被歸類為食肉真菌,只有那些諸如冬蟲夏草之類的真菌,其菌體在昆蟲的體內生長,又或如蟲囊菌目(Laboulbeniales)物種那樣寄生於昆蟲體內的物種才算。
這些以線蟲為獵物的食肉真菌,表現出兩種不同的捕食機制:
- 收縮環結構(主動陷阱)
- 黏接結構(被動陷阱)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參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