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香港郊遊路徑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郊遊路徑
Remove ads

香港有許多各種不同類型、長度和難度的郊遊路徑,供遊人作遠足漫步之用。大部分的路徑均位於郊野公園之內,由漁農自然護理署管轄。不過郊野公園內外亦有一些路徑,由該區的區議會所籌建或翻新。

Thumb
本條目為香港地理系列之一
自然地理:
地形 地質 生態
氣候 自然災害 地震
空氣污染
地形:
島嶼 山峰
平原 濕地
水庫 海灘
人文:
人口
能源
規劃歷史土地利用
土地供應 填海
農業 漁業 礦業 工業
鄉村 新市鎮
行政區劃 地方
自然保育及康樂設施:
環境保護
公園 主題公園
郊野公園 地質公園
濕地公園 特別地區
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
海岸公園及海岸保護區
郊遊路徑
自行車道
共享徑
其他香港系列

除古道之外,以下只列出官方設立的郊遊路徑。

標距柱

Thumb

標距柱是特別設於郊遊徑上以輔助郊遊人士作定位之用的柱子,其絕大部分由漁護署設立。標距柱設計一般為一根約1米高的金屬柱或石柱頂部附以一塊向前傾的長方形平面,平面之上釘上一塊繪有所在郊遊徑圖案、編號及所在位置6位座標的金屬銘牌(亦有部分直接將銘牌釘於石坡或建築外牆上)。

郊野公園的郊遊徑起訖點均立有標距柱介紹牌並寫上:郊野公園的郊遊徑每約500米設有一條標距柱。如遇到緊急事故,遠足人士可利用就近之標距柱編號說明其位置,以協助搜索及救援行動。現時香港所有長途遠足徑和郊遊徑均設有標距柱。

長途遠足徑

長距離遠足徑橫跨香港島九龍新界,部份路段位於郊野公園之外。每條長途遠足徑都分為多段,每段難度不一。如要走畢全徑,需時可達12小時或以上。

更多資訊 名稱, 長度(km) ...

麥理浩徑

麥理浩徑(簡稱麥徑)橫跨新界大陸和九龍,由北潭湧起點至屯門新墟終點全長100公里,是當中最長的長距離遠足徑,共分10段,標距柱以字母M為首(M代表MacLehose Trail,即麥理浩徑),序號由M001順次增至M200。

更多資訊 段號, 起點 ...

衛奕信徑

衛奕信徑(簡稱衛徑)縱走香港島、九龍和新界大陸,由赤柱峽道起點至南涌終點全長78公里,共分10段,標距柱以字母W為首(W代表Wilson Trail,即衛奕信徑),序號由W001順次增至W137。

衛奕信徑是香港唯一不連貫的長途遠足徑(第2、3段之間相隔維多利亞港),如要算港鐵太古站藍田站部分的話,長度另加4.5公里。

更多資訊 段號, 起點 ...
Remove ads

鳳凰徑

鳳凰徑(簡稱鳳徑)環繞大嶼山南部,起訖點均在梅窩碼頭,全長70公里,共分12段,標距柱以字母L為首(L代表Lantau Trail,即鳳凰徑),序號由L001順次增至L139。

更多資訊 段號, 起點 ...
Remove ads

港島徑

港島徑橫跨香港島,由爐峰峽起點至大浪灣終點全長50公里,共分8段,標距柱以字母H為首(H代表Hong Kong Trail,即港島徑),序號由H001順次增至H100。

更多資訊 段號, 起點 ...
Remove ads

郊遊徑

郊遊徑處於風景優美的郊區,長度較長途遠足徑短,惟部分郊遊徑的長度超過10公里,比長途遠足徑的分段更長,難度則按所在地點而異。位於郊野公園內並由漁護署設立的郊遊徑[1],都設有標距柱,標距柱以字母C為首(C代表Country Trail,即郊遊徑),配以四位數字組成。各郊遊徑擁有不同的首兩位數字,其中首一位數字以郊野公園地區劃分 (如香港島為4字頭),尾兩位則從01順次增加。例如船灣淡水湖郊遊徑的首兩位數字是26,標距柱序號由C2601順次增至C2630。現時最新設立的郊遊徑為「紅花嶺郊遊徑」及「蓮麻坑郊遊徑」,隨同紅花嶺郊野公園於2024年3月1日設立同時向公眾開放。[2]

昂坪360救援徑為香港唯一設有標距柱但不設兩位郊遊徑編號的郊遊徑。由於此郊遊徑由私人機構(昂坪360)興建及維護,雖然設有以字母C為首的標距柱,但不設郊遊徑編號,標距柱序號由C01順次增至C30。

更多資訊 編號, 名稱 ...
Remove ads

家樂徑

家樂徑是為了一家大小而設的郊遊路徑。無論小童老人都可輕鬆地在半至兩小時內走畢一條家樂徑。

更多資訊 名稱, 長度(km) ...
Remove ads

樹木研習徑

樹木研習徑沿途設有傳意牌,為遊人介紹各種樹木

更多資訊 名稱, 長度(km) ...

自然教育徑

自然教育徑的沿途在標柱簡介當地的景色和植物,旨在使遊人對自然有更深的認識。

更多資訊 名稱, 長度(km) ...
Remove ads

地質步道

地質步道是設立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之後,新設的陸上遊覽路線。

更多資訊 名稱, 長度(km) ...

野外均衡定向徑

野外均衡定向徑由香港野外定向總會和漁農及自然護理署建立,用作舉行野外定向活動。

更多資訊 名稱, 郊野公園 ...

健身徑

郊野公園內外均設有健身徑,提供各種設施以供健身晨運之用。

雖然郊野公園之外亦有不少健身徑(例如在公園之內),但以下只列出位於郊區的健身徑。

更多資訊 名稱, 長度(km) ...

緩跑徑

緩跑徑為一些環繞水塘的路徑,路短而平坦,適合緩跑之用。

雖然郊野公園之外亦有不少緩跑徑(例如在大型公園之內),但以下只列出位於郊區的緩跑徑。

更多資訊 名稱, 長度(km) ...

自然徑

自然徑為一些位於市區和郊區邊緣的路徑,非漁農自然護理署所設立。

更多資訊 名稱, 起點 ...

特色路徑

除了以上的郊遊徑,有一些郊遊路徑同樣具有特色,部分穿梭於城市與郊野之間,當中有部分是由區議會籌建。

更多資訊 名稱, 起點 ...

古道

古道為昔日連接鄉村間或墟市間的要道,由附近鄉民人手開發而成,古道多以石塊鋪設穿梭於林中接通兩地。經過多年城市發展和變遷,昔日的古道部分已融合為各熱門郊遊路徑或道路的一部份,部分人跡罕至的古道則已漸漸湮沒於山林中。古道分岔處亦間中可見由昔日鄉民所立,簡單刻上左右方目的地的石碑,稱為「問路石/指路石」。

古道之名稱多為近代遠足人士以其連接之兩地或途經地點取名而成,故同一古道可能有多於一個稱呼。部份古道的路徑可能不明顯或不連貫。古道眾多,未能盡錄。

香港島

  • 張保仔古道(舊山頂道克頓道,部分路段於1972年六一八雨災中被沖毀)[5]
  • 筲箕灣古道 (赤柱至筲箕灣,大部分已被大潭道取代,只餘下零散石砌古橋遺蹟)[6]
  • 赤柱古道 (淺水灣南灣道至赤柱佳美道,近佳美道一段建有石砌古橋,部分納入南區海濱長廊)[6]

九龍(及九龍連接新界)

  • 慈沙古道 (雲山至田圍,已被納入沙田郊野徑)[7]
  • 慈觀古道 (雲山至音山)
  • 九沙古道/尖沙徑 (龍水塘/尖山至田筆架山引水道)
  • 乾隆古道 (馬仔坑經九龍坳至沙田紅梅谷)[7]
  • 獅紅古道 (子山九龍坳經望夫石至沙田梅谷)[8]

新界東部及北部(沙田區、大埔區、北區)

  • 梅花古道 (大水坑子林至小瀝源心坑,已納入沙田郊野徑)
  • 石壟仔古道 (石壟仔至大水坑梅子林)
  • 茅坪古道/梅子林古道 (茅坪至大水坑梅子林)
  • 割草坳古道 (水泉澳至割草坳/吊草岩)
  • 蓮菴古道 (澳至林村谷大)
  • 龍丫排古道 (林村谷龍丫排至小菴山)
  • 碗窰古道 (碗窰至蓮澳,已納入衛奕信徑第八段)
  • 禾萬古道 (林村谷寮至梧桐寨德苑)
  • 鴉山古道 (洞梓鴉山至沙螺洞)
  • 鳳馬古道 (大埔園經沙螺洞至丹山河谷地/沙頭角尾下)[5]
  • 雲水古道 (九龍坑經九龍坑山/山桔仔山坳至流響/丹山河谷地,已納入流水響郊遊徑)[5]
  • 南馬古道 (鹿頸涌經龜頭嶺至尾下,已納入南涌郊遊徑)[5]
  • 龍田古道 (老龍田至鹿頸南涌,已納入南涌郊遊徑)
  • 橫七古道 (山腳至木橋,已納入衛奕信徑第十段)[7]
  • 烏七古道 (蛟騰至木橋,部分已開辟為烏蛟騰路)
  • 烏涌古道 (蛟騰至船灣尾)[5]
  • 烏犁古道 (蛟騰經九擔租至頭石)
  • 媽騰古道 (分水凹亞笏至烏蛟,部分已納入烏蛟騰郊遊徑)
  • 犁三古道 (頭石至椏)
  • 苗三古道 (上田/下苗田至椏)
  • 荔谷古道 (枝窩經分水凹至埔)
  • 谷鎖古道 (埔經尖光峒坳至羅盤)
  • 紅滘古道 (石門至船灣大/小滘)[5]
  • 禾蓮古道 (徑山至麻坑,部分因興建新界東北堆填區被毀,中段與塘肚古道及石水古道重疊)
  • 塘肚古道 (塘肚山至石寨下)
  • 石水古道 (寨下至牛槽)
  • 坪輋廟徑古道 (坪輋經長山古寺/廟徑至沙頭角禾坑,因興建沙頭角公路及禾徑山路,已毀)[5]

新界中部(荃灣區、元朗區)

  • 元荃古道 (朗大棠至灣柴灣角,已納入元荃古道郊遊徑)[7]
  • 甲龍古道 (荃錦坳經甲龍至雷公田,已納入甲龍古道郊遊徑)[7]
  • 城門坳古道/荃大古道 (城門坳/鉛礦坳至大埔墟,大部分已納入衛奕信徑第七段)[5]
  • 田深古道 (夫仔至井)[5]
  • 田青古道 (夫仔至龍頭)[5]
  • 大錦古道 (欖涌吉慶橋至田八鄉)[5]

新界西部(屯門區)

  • 花朗古道 (青山谷香爐至龍鼓灘南/北朗)[5]
  • 大楊古道 (下白泥水坑經良田坳至屯門舊墟小坑;約等於現時的菠蘿山軍路)[5]
  • 望龍古道 (後石至鼓灘,因開辟龍門路及沿路重工業區,已毀)[5]
  • 白龍古道 (泥至鼓灘,因興建新界西堆填區,已毀)[5]

西貢及清水灣

  • 西貢古道/蠔涌古道 (飛鵝山茶寮坳/百花林至西貢蠔涌)[7]
  • 昂平古道 (西貢昂平至大水井,已納入馬鞍山郊遊徑)
  • 北港古道 (西貢北港至茅坪)
  • 企壁山古道 (西貢企壁山至打瀉油坳)
  • 黃竹山古道 (茅坪經黃竹山至打瀉油坳)
  • 大水井古道 (西貢大水井至茅坪)
  • 水牛古道 (打瀉油坳經水牛山腰至石芽背,已納入麥理浩徑第四段,又稱「萬里長城」)
  • 大腦古道 (蠔涌谷大腦至蠔涌)
  • 茂蠔古道 (飛鵝山草岩至涌)
  • 榕北古道/榕北走廊 (樹澳至潭涌)
  • 鹿赤古道/鹿赤走廊 (鹿湖至徑)
  • 海荔古道 (下經南山洞至枝莊)[5]
  • 榕大古道 (樹澳至環,因開辟西沙公路,已毀)[5]
  • 元五墳古道 (元五墳至上窰,已納入北潭涌自然教育徑)
  • 大北古道 (網仔經低坳至潭涌)[5]
  • 北潭凹大輋嶺古道 (北潭凹大輋嶺至北潭涌,部分已開辟為北潭路)[5]

離島區

  • 東澳古道 (涌牛凹至大)[7]
  • 東梅古道 (涌低埔至窩,已納入香港奧運徑)[7]
  • 南山古道 (南山至梅窩)
  • 法門古道/漕溪古道 (石門甲羅漢寺沿漕溪至昂坪)
  • 石壁古道 (石壁至昂坪,已納入石壁郊遊徑)
  • 鹿湖古道 (大澳經羌山鹿湖至昂坪,部分已開辟為大澳道昂平路)[8]
  • 二澳分流古道 (二澳分流,已納入鳳凰徑第七段)
  • 洪聖爺古道 (南丫島洪聖爺至蘆荻灣)

相關人物

  • 陳溢晃先生,已故正剛旅行隊領隊暨香山學社創辦人,《旅行家》期刊主編
  • 梁榮亨先生,友晟旅遊創辧人暨領隊,旅遊攝影叢書主筆
  • 呂沛銘先生,《旅行家》期刊特約作者

相關作品

參考資料

站外鏈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