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馬利厄斯隕石坑
月球撞击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馬利厄斯隕石坑(Marius)是位於月球正面風暴洋中部的一座大撞擊坑,約形成於38.5-38億年前的早雨海世[1],其名稱取自德國天文學家西蒙·馬里烏斯(1570年-1624年),1935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式接受。
描述


該隕坑西南靠近賴納爾隕石坑、北面毗鄰更年輕的希羅多德隕石坑,略小的克卜勒隕石坑和修斯隕石坑位於它的東面和東南偏南鄰,西南則是坐落了高反照率賴納爾伽瑪的區域。沿馬利厄斯隕石坑的西、北和東南偏南分別蜿蜒著伽利略月溪、馬利厄斯月溪和修斯月溪[2]。 該隕坑中心月面坐標為11.9°N 50.84°W,直徑40.09公里[3], 深約2.19公里[1]。
馬利厄斯隕石坑外觀接近圓狀,幾乎未受到較大的破壞。隕坑寬厚的外壁略有磨損,南北二端呈鞍狀下凹,沿東南壁切開了一道蜿蜒的山谷,但整體輪廓仍保持清晰。環狹窄陡峭的內壁上分布有階坡狀結構。馬利厄斯隕石坑坑壁最大高出周邊地形1030米[1], 內部容積約為1201.13公里3[1]。坑底表面已被低反照率的玄武岩熔岩淹沒、撫平,但分布有數處具有高反照率的小區域,坑內沒有中央峰,中心點略西處有一座無名的小杯狀坑,靠東北坐落了衛星坑"馬利厄斯 G"。來自東南偏東克卜勒隕石坑的射紋束一直抵達了馬利厄斯隕石坑的邊緣。
在馬利厄斯隕石坑西面和北面方圓100公里的範圍內分布了大量可能起源於火山,被作"馬利厄斯丘陵"的月丘。這些月丘如果是火山的話,則可能是由比形成玄武岩月海的火山物質更黏稠的岩漿所構成。
2009年,在隕坑周邊一條月溪中,發現了一處可能是熔岩管的天窗口。日本輝夜姬號探測器觀測結果表明,該洞穴直徑約65米,深90米,洞頂厚約25米[4]。如果該地下熔岩管的長度足夠的話,這將是未來月球開拓的一個潛在居留地。
Remove ads
衛星隕石坑
按慣例,最靠近馬利厄斯隕石坑的衛星坑在月圖上以字母標註在該坑中心點的旁邊。

Remove ads
探測器降落點
圖集
-
馬利厄斯隕石坑內側坡上崩塌的岩石,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拍攝,圖像寬度510米。
參考文獻
另請參閱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