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馬鼻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馬鼻鎮為福州市連江縣境內東北一個重鎮,位於羅源灣腹部西岸是中心集鎮。距福州55公里,下轄15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地在馬鼻區,鎮區面積53平方公里[1],耕地面積近1.52萬畝,灘涂面積7.5萬畝。
唐至清代,因為地理相聯,馬鼻曾幾度都是一個鎮區,是魚米之鄉!是建築之鄉。志書記載,馬鼻的建築有千年的歷史. 這裏不但出了羽化成仙的章壽、女神李三娘、一心中國夢的鄭思肖,還出了19名進士、48名舉人、95名貢生、15名武將、10名武舉[2]。崇教種德,是馬鼻這座千年海濱古鎮的靈魂。馬鼻的教育[3],源遠流長。明代朱熹曾在館。
Remove ads
名稱由來
馬鼻鎮海邊有岩石酷似駿馬的鼻子,故而得名[4]。
歷史文化
馬鼻早在史前時代就存在人類文明,現在鯉溪庫區一帶,至少在遠古的商代和周代,就有一定規模的村莊,早在3000至3500年前。
福建省考古隊在2014年12月,在館讀、鯉溪進行考古調查時,在館讀黃岐嶼、上洋里、鯉溪村西發現貝丘遺址,年代為4000至5000年前,並決定在附著量比較大的黃岐嶼進行考古挖掘。挖掘結果,共出土石器32件,石器多為打制粗磨,有些僅經打制,少量經過精細磨製。器形主要是錛,還有礪石、鏃、鑿等。另還採集和出土14件石片石器,不辨器形,有的僅經打制,有的局部經磨製。考古隊在上洋里調查時,在鯉溪村西北面,鯉溪水庫東側,發現遠古陶片。陶片在省博物館,通過科學檢測,專家研究,最後鑑定為商、周時期。現在陶片和鑑定報告,都陳列在省博物館內。[5]
秦漢、唐、時期,馬鼻古稱馬鼻道[6]。自宋、元、明屬五賢鄉保安里、建興里與安德里。
《三山志》記載,馬鼻[7]東邨留下的唐宋寺院有六座。其中,文泉禪寺最早,建於唐廣明元年(880)。文泉禪寺,古稱永興寺,位於東灣村[8]牛洋山(俗稱東灣坑園裏下牛洋)。1960年建牛洋水庫時,挖掘出寫有「永興寺」三個字的石牌。其次為仙蹤寺,又稱「仙蹤院」,坐落東灣村鯉溪水庫北側的田螺坪山,五代後唐同光四年(公元916年)建;保福寺,坐落東灣村龍頭山牛洋嶺半山腰,宋乾德四年(966)建。羅漢寺,東鄰仙蹤寺,位於鯉溪水庫西北側,宋開寶元年(968)建。報國寺,原名安國寺,又稱「前寺」,坐落東灣村老爺山麓,寺院始建於北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七佛寺,位於鯉溪自然村西部的上洋里八卦臼旁,史書雖沒有明確記載,但考古專家鑑定寺中岩雕為北宋作品。
Remove ads
行政區劃
馬鼻鎮區海拔5米。明代築有防倭城堡,副總兵戚繼光率部在此全殲倭寇。清代設有總汛,建有馬鼻、浮曦、高洋嶺等煙墩台寨。自宋至清屬五賢鄉保安里和建興里。民國初為第六區 ,轄馬鼻、透堡、官坂、坑園、長龍5個鄉鎮。駐地馬鼻區,民國24年編查保甲分設馬鼻、赤石、拱頭、巽北4個聯保,屬第三區署。民國29年改為馬赤鄉、拱透鄉和巽北鄉。民國30年巽北鄉劃屬羅源縣。民國33年馬赤與拱透合併為馬透鄉。民國35年1月改名所南鄉。新中國成立初為第六區駐地。1955年改名馬鼻區。1958年7月撤區建鄉並析出官坂和長龍鄉;同年9月成立馬鼻人民公社;1960年1月官坂公社併入(1961年6月又析出)。1984年撤社建鄉。1990年9月析出透堡鄉。1992年8月改為鎮建制。轄15個行政村民委員會,28個自然村由南到北分布在15公里半月形海岸線邊。 現轄:[9]
東灣村、墩里村、拱頭村、牆兜村、南門村、橫厝村、玉井村、辰山村、村前村、半田下村、貴峰村、合峰村、文峰村、浮曦村和龍峰村。
名人
李三娘(773-791年)[10],又名李三靖。民間尊稱李三奶、李夫人。李三娘在唐大曆八年(773年)出生在馬鼻。
鄭思肖:字憶翁,號所南,連江馬鼻人。宋末詩人、畫家。有詩集《心史》、《鄭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圖詩集》等。
張海珊:原名張傳滋,別名張冠瀛,號海珊[11]。組織領導廈門辛亥革命起義。連江馬鼻人。
陳哲人:[12]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特派研究員博士。連江馬鼻人。
文化教育
馬鼻轄區內學校13所[13],其中幼兒園7所、小學4所、初中1所、高中1所。教師501人,學生6880人,全鎮從幼兒園到高中形成完整的四級基礎教育體系。 馬鼻主要以「教育強鎮」 尊師重教、教育為本[14]。
馬鼻中心幼兒園
馬鼻中心小學
連江尚德小學
連江四中
連江尚德中學[15]
灘涂泥橇是福建省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名錄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