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高盧戰爭

羅馬共和國對高盧進行的遠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高盧戰爭
Remove ads

高盧戰爭,是西元前58年至前50年間羅馬共和國高盧的眾多部族所發動的一系列侵略戰爭,也是凱撒為了增強自己的實力與威信所發動的遠征。在過程中,羅馬共和國也曾經入侵不列顛尼亞日耳曼尼亞,但並未在這些地區演變為全面入侵戰爭。此戰爭決定性的高潮在於西元前52年的阿萊西亞之戰,在此役中獲得完全勝利促使羅馬共和國的國土擴張到高盧全境。

快速預覽 高盧戰爭, 日期 ...

前58年,凱撒出任山南高盧總督,隨即向山北高盧大舉擴張。前56年,凱撒征服了大部分高盧地區;前55年,凱撒越過萊茵河襲擊日耳曼,同年秋試圖進佔不列顛,未果;前54年,凱撒再度攻擊不列顛,儘管多次獲勝,卻未能控制該地;前53年凱撒鎮壓了高盧的多次起義;前52年,高盧各部落在維欽托利的領導下掀起了大起義,最初獲勝,後被凱撒鎮壓下來;前51年凱撒終於併吞高盧全境。

高盧戰爭後,凱撒不僅掠奪了大量財富,還建立起一支由十個軍團(一個羅馬軍團約4800~6000人)組成的強大軍隊,奠定了日後擊敗龐培、建立個人獨裁的基礎。一般認為,高盧戰爭間接加速了羅馬共和體制的瓦解。

Remove ads

背景

前61年索洛尼翁戰役中,阿洛布羅基人戰敗,納博訥最終被征服。而阿基坦、比利時高盧和凱爾特高盧,被一些羅馬作家稱為「長毛高盧」,與其他高盧民族完全格格不入-仍然是獨立於羅馬的領土。

前60年,凱撒龐培克拉蘇秘密協定了前三頭同盟,以聯合對抗元老院貴族的勢力。克拉蘇是蘇拉的部將,曾平定斯巴達克斯起義,同時又是羅馬首富;龐培也是蘇拉的部將,他本人則是戰功輝煌,曾平定西班牙起義、征服小亞細亞敘利亞、消滅地中海的海盜。「前三頭同盟」實際上是軍事獨裁者不穩固的結盟,凱撒深知必須積極培植自己的鬥爭資本——於是他看上了山南高盧總督這個職位。當海爾維第人欲經過羅馬行省遷徙時,凱撒以保護盟友為由出兵,羅馬元老院對外擴張雖有疑慮,但高盧為潛在糧食與稅收來源,激發貴族階層的垂涎,支持者開始擁護凱撒,期待他帶回奴隸、戰利品與地產。

過程

Thumb
凱撒征服高盧的路線

與赫爾維蒂人的戰爭

前58年,赫爾維蒂人緊鑼密鼓地準備進行集體遷徙。凱撒稱海爾維第人的動機包括其居住地的環境不利於他們襲擊其他部落掠奪財富。赫爾維蒂人企圖橫越高盧到達大西洋東岸。他們的路線穿越了與羅馬結盟的埃杜維人的土地,也穿過了羅馬的山外高盧行省的土地。

按凱撒的記錄,赫爾維蒂人於當年3月28日出發。此前他們將故居的城鎮與鄉村付之一炬,以向附庸的部落顯示破釜沉舟的決心,並防止敵對的部落趁機進駐他們的故居。

凱撒得悉赫爾維蒂人的企圖時仍然身在阿爾卑斯山另一邊的義大利。當時山外高盧僅僅駐紮著一個軍團。於是,凱撒一邊前往日內瓦,一邊徵集輔助軍團,並下令燒毀羅訥河上的橋梁。同時,他在面對赫爾維蒂人前來協商借道的使團時拖延了十五天,換來時間給部隊建造一條19里長的土牆和與之平行的壕溝。之後,凱撒拒絕了赫爾維蒂人借道的要求。赫爾維提人強攻羅馬人的工事無果之後被迫取道塞夸尼人的領地繼續旅程。

這時,凱撒火速返回山內高盧召集援軍,將手下一個軍團交給提圖斯·拉比埃努斯指揮。當凱撒帶著五個軍團返回之時,赫爾維蒂人已經穿越了塞夸尼人的領地,並開始劫掠埃杜維人阿洛布羅基人等部落的領地。這些部落無力抵抗侵略,於是向凱撒求救。凱撒乘著赫爾維蒂人橫渡阿拉爾河(今索恩河)時發動了突襲。當時赫爾維蒂人大部已經渡過了阿拉爾河,剩下四分之一尚留在東岸。凱撒率三個軍團在阿拉爾戰役擊敗了這部分赫爾維蒂人。後者的殘兵沒入樹林逃之夭夭。

此戰之後,羅馬部隊架設橋梁渡過了阿拉爾河。在追擊赫爾維蒂人的途中,羅馬人遭遇了補給不足的問題,並發現是負責提供糧食的埃杜維人從中作梗。羅馬人轉而向埃杜維人的領地進發,而赫爾維蒂人則抓緊時機開始騷擾羅馬部隊的後衛隊。凱撒選擇在一座土丘上布防,靜待赫爾維蒂人的攻擊。接下來的戰鬥史稱比布拉克特戰役。羅馬人和凱爾特諸部落鏖戰一日之久,最後由羅馬人獲勝。凱撒稱:戰鬥激烈而持久,未知鹿死誰手。

戰敗的赫爾維蒂人選擇投降。凱撒也接受了他們的降服。赫爾維蒂人一部6000人選擇了逃跑,卻被其他高盧部落按照凱撒的命令俘獲,之後被遣返給羅馬人予以處決。羅馬人將赫爾維蒂人的殘兵敗將遣返他們的故居,並命令他們重建自己的城鎮。羅馬人甚至給赫爾維蒂人提供了口糧。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讓赫爾維蒂部落成為羅馬和更北邊的部落之間的緩衝區。戰後,凱撒清點赫爾維蒂部落的人口發現其出發時人口有368000人,其中92000人為青壯男子,到了戰後僅剩110000名倖存者回到故鄉。

與蘇維匯人的戰爭

凱撒的征服,引起高盧部落的反彈,他們開始向鄰近的日耳曼人尋求幫助,阿里奧維斯圖斯受邀協助某些高盧部族作戰(如塞夸尼人),他率領蘇維匯軍團橫越萊茵河,先擊敗第一波羅馬軍團(阿里奧維斯圖斯之戰),但勝利後自稱高盧盟主向各部落索取人質、土地與貢品,壓迫高盧各部。高盧部族愛杜依人轉而向羅馬求援,凱撒隨即在伏日山脈建立邊界防線(limes),之後再沃斯戰役擊敗蘇維匯人,阿里奧維斯圖斯逃回萊茵東岸,凱撒成為「羅馬守護者」開始以各種名義出兵高盧。

  • 此後羅馬跟日耳曼人之間,隔著萊茵河的邊界防線(limes)確立羅馬疆界,成為文明世界與蠻族世界的分界線。

與貝爾蓋人的戰爭

前57年,凱撒再次介入高盧部落間的衝突,並率軍挺進貝爾蓋人的土地。羅馬軍團在桑布爾河附近紮營的時候遭到襲擊,史稱薩比斯戰役的激戰就此爆發。內爾維人進軍神速,幾乎將凱撒打得措手不及。凱撒承認丟失了所有手下軍團的鷹旗,大部分百夫長要不身受重傷,要不已經陣亡。凱撒不得不親自拿起盾牌鼓舞士氣。最後,第十軍團的嚴密防禦和火速趕來的援軍令羅馬人得以反敗為勝。

內爾維人被包圍之後仍然寸土不讓。由於內爾維人擅長近戰,並將密集攻擊和盾牆戰術引以為傲,於是凱撒調集了大批弓箭手,投石兵和標槍手,配合野戰弩炮對內爾維人實施遠程打擊。內爾維人不僅偏愛近戰,還唾棄了所有遠距離武器,所以他們面臨羅馬軍團射來的箭雨完全無力反擊。最後的內爾維人站在屍體堆上與羅馬軍團死戰,戰到最後一人。

貝爾蓋人在此戰中損失慘重,面對羅馬軍團威脅焚燒他們的城鎮只得投降。內爾維人大勢已去只得逃亡,依附他們的部落要不降服凱撒,要不倉皇逃竄。貝爾蓋部落放棄抵抗之後,凱撒成功控制了現代比利時的大部分。

Remove ads

遠征不列顛與日耳曼

前56年維納提人(Veneti)、雷迪人(Redones)、歐蘇比人(Osismii)等沿海部族,不滿羅馬對自治的違約,拘留了羅馬使節,凱撒以此為宣戰理由,鎮壓布列塔尼沿海部族(阿莫里卡地區),這是凱撒首次使用艦隊作戰的紀錄。維納提人擁有堅固的橡木船,高舷抗風、抗撞擊力強,在海軍實力上非常強大,加上當地地形複雜、退潮迅速,羅馬艦隊難以靠近,凱撒委派布魯圖斯(Brutus)建造羅馬艦隊,使用鐮刀勾斷敵帆索削弱其機動力,以人數、陣型與近戰登船戰優勢殲滅敵軍,戰後處死阿莫里卡地區的全體貴族。

前55年,在返程途中沿著萊茵河架橋掃蕩日耳曼人,以此驅趕日耳曼人離開羅馬的疆界。由於不列顛倒住民,長期協助高盧西部,凱撒開始擔憂島上的物資與人數,第一次登入後,跟沿岸幾個小部落有小衝突就先撤軍回本土。

前54年,第二次入侵不列顛島,遭遇卡西維拉努斯部落聯軍,卡西維拉努斯採用游擊戰術,以輕戰車與騎兵騷擾羅馬軍隊,在林地與沼澤中進行快速打帶跑,造成羅馬嚴重損失。特里諾班特人王子曼德布拉修斯(Mandubracius),因為族人在慶祝會上殺人,拒絕交出梵人遭卡西維拉努斯放逐,曼德布拉修斯對凱撒約好,以恢復合法王位來提供羅馬糧食、路線與軍援,羅馬對卡西維拉努斯的城市實施圍城戰,最終卡西維拉努斯投降,條件是交出人質、承諾不再騷擾曼德布拉修斯,此後凱撒在不列顛過冬,這段時間他與卡西維拉努斯成為盟友。

凱撒對卡西維拉努斯的評價 He had great influence among the Britons, having recently waged war upon many of their states… but he was compelled to surrender when his stronghold was besieged.

  • 中世紀威爾斯與的歷史紀錄裡,曼德布拉修斯(Mandubracius)是凱爾特民族三恥,因為他的背叛讓凱撒得以進軍不列顛島。

同時高盧厄貝隆人(Eburones)瞄準凱撒不在時趁機起義,斬殺羅馬駐軍指揮官薩比努斯與柯塔(Sabinus & Cotta),這是凱撒遠征裡最高階的羅馬死者,此事震驚元老院與貴族派,凱撒未完全控制全島的情況下就被迫撤軍,曼德布拉修斯也跟著凱撒前往高盧,之後的紀錄裡再也沒有他的紀載。

  • 羅馬展示對不列顛島的遠征能力,為後來克勞狄一世的全面征服奠定基礎。
Remove ads

安比奧里克斯起義

公元前54-53年東,高盧東北部的厄勃隆尼斯人在安比奧里克斯帶領下揭竿而起,在今通厄倫附近殲滅了15個羅馬步兵隊,並包圍了昆圖斯·西塞羅手下一個軍團。後者苦苦支撐後在千鈞一髮之機被凱撒率援軍所救。之後,羅馬軍隊在公元前53年對厄勃隆尼斯人和他們的盟友發動了懲罰性攻勢,並幾乎滅絕了厄勃隆尼斯部落。

高盧起義

相關條目

註腳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