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魏禧

明末清初散文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魏禧
Remove ads

魏禧(1624年—1681年1月6日),冰叔,一字凝叔裕齋,亦號勺庭先生江西寧都人。散文家。與侯朝宗汪琬合稱「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與兄魏祥、弟魏禮並美,世稱「寧都三魏」。

Thumb
清代學者象傳》第一集之魏禧像

生平

諸生,明亡後不仕,隱居翠微峰。所居之地名勺庭,又稱「勺庭先生」。又以齋號「裕齋」,人稱「裕齋先生」。

魏禧重氣節,束身砥行,「以經濟有用之文學,顯天下百餘年」[1],文章有凌厲雄傑、剛勁慷慨之氣,與侯方域汪琬合稱「清初三大家」。散文作品有《江天一傳》、《劉文炳傳》、《朱參軍家傳》、《邱維屏傳》、《大鐵椎傳》,文筆簡煉,敘事如繪,內容多表彰民族大義,敘事簡潔,又善議論,「踔厲森峭而指事精切」[2];魏禧有著明確的反清復明思想,代表作有《宋烈母傳書後(卷十三)》、《明遺臣姜公傳(卷十七)》等,而其中又以《桃花源圖跋(卷十二)》最為特色鮮明:通過描繪桃花源的幸福,來反襯現實政治之黑暗及現有政治之不正統,可以說跟金庸作《鹿鼎記》開篇《縱橫鉤黨清流禍 峭茜風期月旦評》之有異曲同工之妙,從而極大激起顛覆現有政權之意志。魏禧又精於史學,「舉數千年,治亂興衰,得失消長之故,窮究而貫通之。」[3]。魏禧自言「少好《左傳》、蘇老泉(即蘇洵),中年稍涉他氏。然文無專嗜,唯擇吾所雅愛賞者」[4]。但也有些則是輕率之作,曾受錢澄之王慶麟等人批評。

魏禧與兄魏祥、弟魏禮,都能文章,世稱「三魏」,三魏兄弟與彭士望林時益李騰蛟邱維屏彭任曾燦等合稱「易堂九子[5]

康熙十一年(1669年)認識歸莊,晚年有頭風症狀,頗為所苦。康熙十八年(1680年)公家徵為博學鴻詞科,不就。康熙十九年(1681年)十一月十七日,客死真州(今江蘇儀徵)。

魏禧無子,以魏禮的兒子過繼為己子。[6]

Remove ads

著作

文集合編為《寧都三魏全集》。著有《魏叔子文集》、《詩集》、《日錄》、《左傳經世》、《兵謀》、《兵法》、《兵跡》。

論孝

魏禧說:「父母欲以非禮殺子,子不當怨。蓋我本無身,因父母而後有;殺之不過與未生一樣。」

延伸閱讀

[]

維基文庫閱讀此作者作品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清史稿/卷484》,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