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魯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建置沿革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以魯國故地置薛郡,領魯縣、瑕丘、無鹽、須昌、張縣、滕縣、胡陵、方與、亢父、騶縣、薛縣。轄境約當今大汶河下游及其支流小汶河以南,大運河以東,蒙山、抱犢崮以西,棗莊市和魚臺縣以北地區。
漢高帝六年(前201年),立劉交為楚王,薛郡屬楚國。呂后六年(前182年),封張偃為魯王,置魯國[1]。文帝元年(前179年),魯國除為薛郡,還屬楚國。景帝二年(前155年),削楚國薛郡[2]。三年(前154年),置魯國,徙淮陽王劉餘為魯王。自武帝元朔元年至成帝鴻嘉二年,魯國先後分出戚、寧陽、瑕丘、公丘、鬱桹、西昌、蘭祺、容丘、良成、昌慮、平邑、山鄉、建陵、合陽、東安、承鄉、建陽、郚鄉、建鄉、新陽二十個侯國,歸入附近的東海郡、泰山郡、山陽郡、沛郡等郡。綏和元年(前8年),魯國領魯縣、卞縣、汶陽縣、蕃縣、騶縣、薛縣,屬徐州刺史部。[3]
新莽始建國元年(9年),貶魯王劉閔為公。始建國二年(10年),降封魯公劉閔為列侯,改魯國為魯郡。[4]
漢光武帝建武二年(26年),封其兄子劉興為魯王,改魯郡為魯國。建武二十八年(52年),徙魯王興為北海王,改魯國為魯郡,命東海王劉彊兼食魯郡。明帝永平元年(58年),東海王劉彊臨終前將東海郡獻於朝廷,僅食魯郡一郡,改為魯(東海)國(東海王封號仍未變)。永元年間削魯國薛縣,不久歸還。東海郡郚鄉併入魯國卞縣。順帝永和元年(140年),魯國仍領魯、卞、汶陽、蕃、騶、薛六縣,轄境略有擴大,屬豫州刺史部。至漢末不改。[5]
Remove ads
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降東海王劉羨為崇德侯,改魯國為魯郡。[5]魏明帝太和六年(232年),進封邯鄲王曹溫為魯王[6],改魯郡為魯國。咸寧三年(277年),沛國之公丘縣改屬魯國。[7]西晉後期,蕃、薛二縣改屬彭城國,魯國僅餘五縣。[8]永嘉之亂後,改魯國為魯郡。
十六國時期,魯郡先後為前趙、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的領土,移治鄒山,省卞、公丘二縣,改屬兗州。晉安帝義熙四年(408年),攻克鄒山,收復魯郡,為了區別於僑郡而改為北魯郡。[9]
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改北魯郡為魯郡。[10]宋文帝元嘉二十年(443年),省兗州,魯郡改屬徐州。元嘉二十七年(450年),鄒山為北魏所攻陷,後又收復。[11]元嘉三十年(453年),復立兗州,魯郡還屬兗州。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析置陽平縣,後又析置新陽縣。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年),復置卞縣。此時,魯郡領鄒、汶陽、魯、陽平、新陽、卞六縣。[12]同年十二月,宋失淮北四州,北魏攻陷魯郡。[13]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任城郡,其地屬兗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兗州為魯郡,治所在瑕丘縣(今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轄境相當於今山東省泰山以南、南陽湖以北、泗水縣以西及汶上縣以東地。魯郡領十縣:瑕丘、任城、鄒、曲阜、泗水、平陸、龔丘、梁父、博城、嬴。[15]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平徐圓朗,改魯郡為兗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兗州為魯郡。魯郡領十縣:瑕丘、曲阜、乾封、泗水、鄒、任城、龔丘、金鄉、魚臺、萊蕪。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復改魯郡為兗州。[16]
東晉時,在晉陵郡境內僑置魯郡,以安置流民,領魯、樊二縣。僑置的齊郡省併後,其所屬的西安縣改屬魯郡。[12]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改魯郡為南魯郡。[10]宋文帝元嘉十八年(441年),樊縣併入西安縣。[12]北齊攻陷南魯郡後,廢郡,併魯、富陵二縣為懷恩縣。[15]
人口
行政長官
- 陳□,鍾離意之前在任。
- 鍾離意,字子阿,會稽山陰人,漢明帝時在任,視事五年,以久病卒官。[21]
- 汝郁,字叔異,陳國人,東漢中期在任。[22]
- 王堂,字敬伯,廣漢郪人,漢順帝永建四年(129年)出任。[23]
- 趙安世,下邳人,東漢中期在任。[24]
- 籍褒,漢順帝時在任。
- 寇儀,漢順帝漢安元年(142年)免。
- 乙瑛,漢桓帝元嘉三年(153年)之前在任。
- □平,漢桓帝永興元年(153年)在任。
- 韓勅,字叔節,漢桓帝永壽二年(156年)在任。
- 史晨,字伯時,漢靈帝建寧元年(168年)在任。
- 刁韙,字子榮,漢靈帝初年。
- 臧□,字仲英,漢獻帝之前。
- 陳□,汝南人。
- 穀思,不知何帝時。
- 刁曜,不知何帝時。
- 漆沈,不知何帝時。
- 陳逸,汝南平輿人,東漢後期在任。[25]
- 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人,漢獻帝建安初領。[26]
- 畢諶,東平人,漢獻帝建安三年(198年)出任。[27]
- 溫恢,字曼基,太原祁人,漢獻帝建安中在任。[28]
- 孫禮,字德達,涿郡容城人,漢獻帝建安中在任。[29]
行政長官(僑)
國主
魯國(前155年—10年)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魯王 | 共王 | 劉餘 | 前155年—前128年 | 漢景帝子 |
2 | 魯王 | 安王 | 劉光 | 前127年—前88年 | 劉餘子 |
3 | 魯王 | 孝王 | 劉慶忌 | 前87年—前51年 | 劉光子 |
4 | 魯王 | 頃王 | 劉封 | 前50年—前23年 | 劉慶忌子 |
5 | 魯王 | 文王 | 劉睃 | 前22年—前5年 | 劉勁子 |
6 | 魯王→魯公 | 劉閔 | 前4年—9年—10年 | 劉慶忌子 | |
降為列侯 |
魯國(26年—52年)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魯公→魯王 | 哀公→哀王 | 劉仲 | 39年、43年追封 | 漢光武帝兄 | |
1 | 魯王→魯公→魯王 | 劉興 | 26年—37年—43年—52年 | 劉仲子 | |
徙封北海 |
東海國(43年—220年)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東海王 | 恭王 | 劉彊 | 43年—58年 | 漢光武帝長子 |
2 | 東海王 | 靖王 | 劉政 | 59年—102年 | 劉彊子 |
3 | 東海王 | 頃王 | 劉肅 | 103年—125年 | 劉政子 |
4 | 東海王 | 孝王 | 劉臻 | 126年—156年 | 劉肅子 |
5 | 東海王 | 懿王 | 劉祗 | 157年—200年 | 劉臻子 |
6 | 東海王 | 劉羨 | 201年—220年 | 劉祗子 | |
魏受禪,降為崇德侯 |
魯國(232年—265年)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魯王 | 曹溫 | 232年—265年 | 曹楷子、曹邕嗣子 | |
晉受禪,降封縣公 |
魯國(265年—310年代)[7] | |||||
以佐命之功封,食邑3000戶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魯公 | 武公 | 賈充 | 265年—282年 | |
2 | 魯公 | 殤公 | 賈黎民 | 282年追封 | 賈充子 |
3 | 魯公 | 賈謐 | ?—300年 | 賈充外孫 | |
4 | 魯公 | 賈禿 | 301年—? | 賈充從曾孫 | |
5 | 魯公 | 賈湛 | ?—310年代 | 賈充從曾孫 | |
西晉末國絕 |
參見
徵引文獻及註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