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燕
十六国之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前燕(337年 - 370年)是十六國時代由鮮卑人首領慕容皝所建立的政權,至慕容儁正式稱帝建國,其國號為「燕」。其統治地區曾包括冀州、兗州、青州、并州、豫州、徐州、幽州等部分,全盛時控制12個州,157個郡,1579個縣,人口近千萬。[1]
以其所在地為戰國時燕國舊地,故國號為「燕」。《十六國春秋》始用「前燕」之名,為區別同期的慕容氏諸燕,歷史學家遂襲用之。又以其王室姓慕容,又稱為「慕容燕」,而其他慕容氏諸燕都不用這個稱呼,「慕容燕」成為前燕的專稱[2],在北魏因五德終始說被認定為木德。

歷史

西晉時,慕容廆為鮮卑族慕容氏的首領,曾效忠西晉。後來其兒子慕容皝於337年自稱為燕王。342年擊敗了後趙的二十萬大軍,解除了來自中原的壓力,建都龍城(今遼寧省朝陽市)。東破夫餘及高句麗,攻滅鮮卑宇文部,成為遼西唯一的武裝勢力,為慕容儁攻占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52年,皝子慕容儁滅冉魏稱帝,遷都薊,並隨後的幾年平定了北方的局勢,於357年遷都鄴。其地「南至汝潁,東盡青齊,西抵崤黽,北守雲中」,與關中的前秦平分黃河流域。358年,慕容儁下令全國州郡檢查戶口,每戶僅留一丁,此外全部徵發當兵,擬拼集150萬大軍以滅東晉、前秦以統一天下。
慕容儁死時命弟慕容恪輔政,後慕容恪阻止了宮廷的內訌。從360年慕容恪輔政到367年病死其間,為前燕政治較為穩定的時期。自建熙二年、東晉升平五年(361年),以前燕河內太守呂護倒戈反覆為導火索,前燕與東晉在中原展開了連綿的戰事。
前燕建熙四年、東晉興寧元年(公元363年)前燕全面的攻勢開始發動,四月,慕容忠攻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東晉滎陽太守逃到魯陽(今河南魯山)。建熙五年、東晉興寧二年(公元364年)二月,前燕李洪開始略地河南,四月,前燕攻許昌、汝南、陳郡,徙上述三地萬餘戶於幽州,遣鎮南將軍慕容塵屯許昌。七月,太宰慕容恪親自領兵攻打洛陽,東晉洛陽守軍戰敗逃離。建熙六年、東晉興寧三年(公元365年)三月,前燕攻克洛陽。
這一系列的戰役後,前燕從東晉手中獲得了中原的控制權。但東晉仍然不放棄收復失地的計劃。東晉太和四年(公元369年)東晉大將桓溫北伐,前燕一度陷入危機。不久,東晉軍中絕糧,桓溫被迫撤退,途中遭前燕軍隊伏擊,損失三萬餘人,大敗而歸。
太宰慕容恪死後,太輔慕容評掌握大權。慕容評為人貪婪,並得太后所信任,得以掌握大權。
東晉乘慕容恪死時,由大司馬桓溫領兵北上,被慕容皝的兒子、少帝慕容暐之叔吳王慕容垂擊敗,慕容垂卻被掌權者慕容評所猜忌。慕容垂被逼無奈,出走前秦,被苻堅收留。苻堅早就想消滅前燕,一直忌憚慕容垂,如今最大勁敵已經投誠,苻堅遂開始討伐前燕的計劃。前燕軍團起初並未處於下風,但由於當權的慕容評為人貪鄙,致使軍心離散,結果前燕15萬主力部隊被王猛所率領的前秦軍殲滅。苻堅趁勢率10萬軍隊包圍前燕的首都鄴城。「散騎侍郎徐蔚等率扶餘、高句麗及上黨質子五百餘人,夜開城門以納堅軍。」公元370年十一月,慕容暐逃出鄴城,試圖返回遼東的根據地龍城,中途被前秦軍抓獲,前燕滅亡。
前燕君主列表
延伸閱讀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原始文獻:《十六國春秋·前燕錄》
[編]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