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雞肉絲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雞肉絲菇
Remove ads

雞肉絲菇(學名:Macrolepiota albuminosa),也稱作雞㙡菌雞菌雞㙡鬥雞菇[註 1],分布於亞洲,屬蘑菇科一種。另外,該種野菇也是土棲共生的中大型菇類,可供食用並可製藥。蟻巢傘,顧名思義是生長在白蟻巢上的蘑菇,但不是所有白蟻巢上都能生長,只有大白蟻亞科的蟻巢上才能長出蟻巢傘,其中黑翅土白蟻台灣唯一會栽培雞肉絲菇的白蟻類群,並以其孢子球(裏面含有高氮物質)爲食。黑翅土白蟻會建造菌圃,即真菌花園,培養雞肉絲菇,黑翅土白蟻因無法完全消化植物組織故而需藉由攝入含有雞肉絲菇無性孢子的老舊菌圃協助其消化,同時會不斷於菌圃上層更新雞肉絲菇生長所需的介質並提供良好的環境使其得以延續,這種相互給予利益的關係使得兩個不同的物種得以共存[3]

快速預覽 雞肉絲菇, 科學分類 ...
Remove ads

名稱

雞肉絲菇有許多其他名稱,如雞㙡菌、雞菌、雞㙡、鬥雞菇、雷公菇、蟻茸、蟻巢傘[來源請求]、雞㙡菜、雞腳蘑菇、三壇菇、蟻㙡。簡體中文使用電腦排版時有因字庫沒有𭎂[註 2]而使用「枞」(樅)字代替的情況,出現了誤名「雞樅菌」。[4]

互利共生關係

黑翅土白蟻本身對植物的分解的能力是有限的,多半需仰賴雞肉絲菇所分泌的才可以進行良好的分解作用。在職蟻的肚子中可發現雞肉絲菇的無性孢子,可以作為佐證。而白蟻會藉由農耕雞肉絲菇來抑制其他真菌的生長,幫助雞肉絲菇取得優勢。白蟻如果長時間缺乏雞肉絲菇提供的「含量較多的養分」,整巢的白蟻會漸漸因營養不良而死亡。然而雞肉絲菇若是缺乏白蟻的照料,也會因為本身競爭不過其它真菌而死亡。

特徵

外型呈現傘狀,中央傘尖突起堅硬,傘面灰色至褐色,呈輻射狀,白色菌肉。結構結實,像雞肉絲一般。菌柄在地下的部份很長,延伸至白蟻巢。多半出現於大雨過後的一兩天的草地和灌木附近。在台灣主要出現於春季至夏季。

用途

可食用,為山產中的珍味。在中國早期曾被當作高級的伴手禮。可藥用,作為保健用途。

與其他真菌之關係

老舊的白蟻巢及被人挖出的白蟻巢上會迅速長出炭角菌屬(Xylaria sp.)之真菌,並會快速蓋過雞肉絲菇菌絲,有文獻指出這種菌是一開始就存在白蟻巢的,但其與雞肉絲菇和白蟻的關係還不算很清楚。[5]

備註

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