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鵜燕屬
鸌形目鸌科下的一個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鵜燕屬(學名:Pelecanoides)是鸌科下的其中一個屬。牠們是一種僅分佈於南半球的海鳥。[2]其下有四種相當類似的物種,應靠其全身羽毛、棲地、鳥喙形狀區分。整個屬曾經被獨立劃分為鵜燕科(Pelecanoididae),但現今歸入鸌科下。[3][4][5]
普通鵜燕是一種形似海雀科物種的鸌形目鳥類,過去曾有研究者猜測牠們之間有親緣關係,但現今被認為這只是因為同時以潛水覓食而造成的趨同演化。[4][5]在鸌形目下,普通鵜燕是最適應海洋生活的鳥類,通常其棲地比其他同目鳥類更接近海岸邊。[6]
Remove ads
分類學
該屬名Pelecanoides是由法國博物學家貝爾納·熱爾曼·德·拉塞佩德於1799年建立,用於原先在鸌屬下的普通鵜燕重新歸類。[7][3][8]Pelecanoides是一合成詞,由古希臘文pelekan(指「鵜鶘」)及-oidēs(指「類似」)形成。[9]源自該屬成員具有一個可容納食物的喉囊以暫時儲存食物,如同鵜鶘一般。[6]
普通鵜燕在鸌形目下曾屬於一個獨立科——鵜燕科(Pelecanoididae),但其分類地位後根據基因研究,發現牠們實質上與鸌科鳥類親緣較近而被取消而被合併進鸌科內。[3][4][5]
現有四種被確認的物種:[2]

南喬治亞鵜燕的科德菲什亞種(P. g. whenuahouensis)因其與其他南喬治亞鵜燕的生活習性及棲息地偏好有所差異,在一些分類中會被視作為獨立的物種,此亞種於2018年首次發表,並僅在科德菲什島上被發現。[10]但目前主要仍認定其作為一亞種存在。[2]
該屬的化石紀錄相當殘缺且不完整,難以追溯其歷史。在南非蘭格班韋格的上新世早期地層中曾有發現一些相關化石,被命名為P. cymatotrypetes;這種鳥類與普通鵜燕相當類似,但南非現存並沒有該屬任何物種的存在。[11]
到了2007年,在紐西蘭的中新世早期或中期地層中發現了一塊肱骨,被命名為P. miokuaka。相較於其他同屬物種,雖然其體型較接近南喬治亞鵜燕而略小於普通鵜燕,但其特徵相較於其他物種,仍類似於普通鵜燕而被歸入該屬。該物種的種小名miokuaka是混成詞,結合了miocene(中新世)和kuaka(普通鵜燕的毛利語)而成。[12]並有一個俗名:中新世普通鵜燕。[13][14]
物種描述
普通鵜燕是一種體型嬌小的海鳥。其頸部短,鳥喙短而寬,尖端呈鉤狀,並同樣有鸌形目才有的管狀鼻孔,但方向是朝上以適應潛水的生活。就跟其他海鳥類似,牠們的腳上同樣有蹼,腿部朝後方延伸,使之在水上優游自如但難以在地面上行走。[6]
其翅膀短而有力,雖然相對於其他鸌形目成員而言來的短,可以在波浪之間自由穿梭,並在水上快速前進。但也因此牠們的飛羽若脫落便會造成極大的飛行阻礙(因為翅膀面積較小),因此牠們採取了所有羽毛同時換羽的策略,此時牠們無法飛行,但這時無毛的翅膀就如同企鵝一樣反而會更適合潛水捕獵。[6]
牠們主要呈黑白二色,而雄雌之間並無明顯差異。物種之間僅能仰賴整體大小和喙的形狀辨識。[6]
行為
比起飛行,普通鵜燕更喜歡在水上載浮載沉,多以潛水迴避危險。在陸地上大批地成群結隊行動,在海上則多獨立或少量群體活動。[6]
普通鵜燕的飲食以浮游性的甲殼動物為主,並輔以一些小魚和頭足類,如南極磷蝦,並隨物種、地點和年份有所變化。以從水面上潛水或直接從空中俯衝入水捕食,每次可在水下停留數分鐘。[6]
普通鵜燕以大量群體繁殖後代,通常聚集在島嶼的斜坡上繁殖。自行在軟土、沙灘或鳥糞上挖掘洞穴,並在裡面產卵繁殖。每次產一顆白色的卵,並在7—8週後孵化,2—3歲時達到性成熟並進行首次繁殖,較其他鸌科都來得早。[6]
保護情形
南喬治亞鵜燕、普通鵜燕數量達數百萬隻,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海鳥之一;而麥哲倫鵜燕被預估數十萬隻個體也較無問題。[6][15]但仍會受到鳥糞開採、聖嬰現象、入侵種如野貓、油污染、漁業過度發展等問題。[6]
秘魯鵜燕因其高度集中的繁殖地,加上跟其他普通鵜燕相同的威脅,導致其棲息地品質正持續下降,是其未來數量的隱憂。[6][16]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