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鹹水樓
曾經在香港出現的不良建築辦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鹹水樓是香港1960年代至1980年代的產物,指樓宇建造時以海水(鹹水)混合混凝土興建,而海水中含有鹽分,鹽分會加速建築結構中鋼筋的腐蝕,從而影響樓宇結構安全。此外,當時房屋建築過程英泥份量被偷工減料,使混凝土承受重量不合理地低於標準,嚴重者更導致牆身、天花及橫梁出現彎曲、下墮的情況發生。
成因
在1960年代,香港人口突然大量增加,由戰後不足100萬人迅速增長至300萬人[1],水塘總容量不足以應付人口需求,雪上加霜的是當時的降雨量嚴重不足[2],而建築用混凝土需要用無雜質食用淡水調製,但是由於當時淡水供應有限,使其成本有所上升,加上當時的建築缺乏監管,部分承建商為了降低成本於是採用海水取代淡水製作混凝土。
問題曝光
有問題的公共屋邨因為鋼筋嚴重鏽蝕而於1982年被陸續曝光,有26座公共屋邨因混凝土剝落、牆壁漏水、混凝土強度嚴重不足等安全隱患,有即時倒塌之風險,需要馬上清拆。例子有:油塘高超道邨、葵芳邨第5、6座等。部分屋邨曾進行全面重修,包括重灌大部分地台及牆身,但由於鋼筋已被海水腐蝕多年,以致重修後效果依然未如理想。
有另一些鹹水樓則因情況較輕微,而無需即時清拆,但相關樓宇則需要額外加固,華富邨便是一例。
注釋
另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