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鼓浪嶼協和禮拜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鼓浪屿协和礼拜堂map
Remove ads

鼓浪嶼協和禮拜堂(英語:Union Church)位於中國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鼓浪嶼福建路60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鼓浪嶼近代建築群的子項目之一[1]。協和禮拜堂是鼓浪嶼的第一座教堂,歷史上曾是一座僑民教堂。教堂原名英國禮拜堂,又稱國際禮拜堂番仔禮拜堂。始建於1863年,1911年翻建。建築坐西南朝東北,磚石、水泥結構,單層西式建築[2]

快速預覽 鼓浪嶼近代建築群,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歷史

鴉片戰爭廈門闢為通商口岸後,英、美、西班牙等國家的傳教士湧入鼓浪嶼傳教。起初,因人口稀少,島上未有教堂供信眾禮拜。1863年,基督教英國倫敦差會英國長老會美國歸正會共同出資建造此堂,選址位於鼓浪嶼鹿礁頂。因專供外國教徒禮拜,牧師使用英語布道,最初稱為「國際禮拜堂」,當地華人則稱為「番仔(閩南語huan-á,閩南人對西方人的稱呼)禮拜堂」。1875年2月28日,來自三個教會的牧師打馬字、倪為霖、施敦力在此成立廈門聯合教會,促進各教派統一。1911年翻建後改稱協和禮拜堂,通曉英語且地位較高的華人也受邀參加禮拜。1912年4月,英國基督教青年會派遣麥志堅來到鼓浪嶼,將協和禮拜堂作為基督教青年會在廈活動會所[3]。1949年以後,鼓浪嶼上的外僑回國,將協和禮拜堂贈送給中華基督教會閩南大會,供少數華人在此聚會。1951年,交由鼓浪嶼三一堂鼓浪嶼福音堂兩堂負責。1952年教堂關閉,由第二醫院占用[4]

Remove ads

建築

教堂屬於新古典主義風格,寬10米,縱深23米。門前有寬敞柱廊,由四根塔司干柱式支撐檐頂,山牆裝飾三角形山花。內部屋頂設由三角形木屋架。雙坡屋頂,上鋪紅板瓦。檐口採用紅磚及多層疊澀裝飾,左右裡面各開五扇長方形窗,窗上飾以外凸三角[4]。整體布局上屬於西式教堂建築,但在細節裝飾上具有地方色彩[5]

保護

自協和禮拜堂停止宗教活動後,第二醫院一直在此使用該建築。1974年4月,醫院意欲拆除教堂建造藥劑房,後在建築師白家欣協調下,在教堂周邊加蓋建築解決用房需求。2009年,包圍禮拜堂堂的建築物被拆除。此後歷經兩年,至2011年完成修復,7月舉行復堂典禮[4]。華僑胡友義捐贈了古董風琴和鋼琴。原規劃在協和禮拜堂內開設宗教博物館,舉辦音樂沙龍及西式婚禮[6]

2013年1月,協和禮拜堂被列入福建省第八批文物保護單位[2]。2017年舉行的第4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鼓浪嶼:國際歷史社區」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協和禮拜堂以「代表性歷史建築、院落及設施」之名成為鼓浪嶼53處核心要素的一部分[7]。2019年10月,教堂作為鼓浪嶼近代建築群增補點的一處文物列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增補點的文物併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鼓浪嶼近代建築群[8]

保護範圍:堂四周各外擴20米[9]

組圖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