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鼓浪嶼公共租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鼓浪屿公共租界
Remove ads

鼓浪嶼公共租界(英語:Kulangsu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是中國在清末到民國時期的3個公共租界之一(另外兩處公共租界是上海公共租界蕪湖公共租界)。

快速預覽 鼓浪嶼公共租界 Kulangsu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政府 ...
Thumb
從日光岩頂上俯瞰鼓浪嶼和對岸的廈門
Thumb
鼓浪嶼遍布租界時代遺留的歐洲風格的老房子

鴉片戰爭期間,英軍占領了鼓浪嶼,直到1845年才撤軍。1843年後,廈門根據《中英南京條約》開闢為通商口岸,英國另在廈門本島內港海岸獲得了一塊灘地興建英租界,鼓浪嶼則保持原有風貌。

Remove ads

歷史

  •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統治台灣,為避免日本進一步覬覦廈門,清朝政府決定尋求「國際保護」,請列強「兼護廈門」[1]

這樣,廈門地區就形成2個租界隔海對峙的局面。廈門英租界面積狹小,完全是商貿區;而鼓浪嶼面積較大,形成大規模的西式住宅區。

  • 這段時期,有很多傳教士來到鼓浪嶼,他們建立的學校對中國現代教育有重大影響[4],例如:1898年,英國牧師韋玉振與夫人韋愛莉到鼓浪嶼傳教時創辦的「懷德幼稚園」是中國第一所幼兒園(現已更名為日光幼兒園)[5]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