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葡萄

植物及其果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葡萄
Remove ads

葡萄,古作蒲陶[1],是葡萄屬學名Vitis)植物的通稱,是一類常見的落葉木質藤本植物,其果實是漿果水果,成簇聚集在果序上。

Thumb
釀酒葡萄 Vitis vinifera
Thumb
「白色」(淺綠色)和「黑色」(深藍色)的鮮食葡萄
快速預覽 每100 g(3.5 oz)食物營養值, 熱量 ...

葡萄可以生吃,其色美、氣香、味可口。也用來釀造葡萄酒,或是用以生產果醬果汁果凍葡萄籽精華素葡萄乾香醋葡萄籽油英語grape seed oil等等。葡萄的果實生長沒有呼吸躍變(非更年性),即採摘後不會繼續釋放激素繼續自行催熟。

在中國大陸的非廣府話地區,「提子」常特指皮薄不易剝離、果肉硬脆、用於生食(而非釀造)的葡萄品種,多產於內蒙新疆,或由外國進口。

歐洲葡萄起源於地中海黑海裏海沿岸。在5000年前敘利亞埃及伊拉克、南高加索,與中亞細亞等地即有栽培。後向西沿地中海傳到西歐,向東傳到東亞

Remove ads

詞源

「葡萄」一詞源自古大宛語bādāwa,相當於今伊朗語bâdeباده)。「葡萄」一詞成為正式名稱以前,曾有多種書寫形式,《史記》和《漢書》中稱為蒲陶、《魏書》裡使用的是蒲萄。唐、金、明時用過蒲桃,金代詩人元好問撰《葡桃酒賦》稱為葡桃,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和徐光啟農政全書》中均稱為葡萄

形態

落葉藤本植物,枝蔓細長。單葉互生,近圓形,近全緣或6~9裂,葉緣有鋸齒。花序以及由葉變態發育而來的卷鬚與葉對生。花按性別分布可分為兩性花、雌能花(雄蕊較短,花粉不孕)和雌花;野生種常為雌雄異株。每朵花5枚花瓣,頂部連生,花謝時自基部與花托分離,呈帽狀脫落,花萼退化至幾乎不存在。漿果多為圓形或橢圓形,有紅色、綠色、紫色等,果皮表面有蠟粉。

栽培

歷史

葡萄人工栽培的歷史開始於6000–8000年前的近東地區。[2]

酵母是人類最早馴化使用的微生物之一,天然存在於葡萄的表皮上,這也促成了葡萄酒等酒精飲料的發明。在現今的喬治亞地區,人類利用酵母生產葡萄酒的考古證據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也是葡萄酒在人類文化中占重要地位的最早證據。[3][4][5][6]迄今已知最古老的葡萄酒莊位於現今的亞美尼亞境內,其建造時間可追溯至公元前4000年左右。早在公元9世紀,中東地區的波斯城市設拉子就以出產優質的葡萄酒而聞名,因此有觀點認為西拉葡萄這一優質釀酒品種的命名就源自設拉子。古埃及聖書體中也有栽培紫葡萄的記載,古代希臘腓尼基英語Phoenicians (wine)羅馬也都有種植紫葡萄並釀酒的記錄。後來葡萄的種植和葡萄酒的釀造被傳播到歐洲的其他地區,隨後傳至亞洲非洲北美洲

北美也有數種葡萄屬物種,也是許多美洲原住民飲食的一部分。早期的歐洲殖民者認為這些種類的葡萄不適合釀酒,於是從歐洲引進了釀酒葡萄。19世紀,美國麻薩諸塞州康科德市的農場主埃弗拉姆·布爾英語Ephraim Wales Bull通過引種野生的美洲葡萄培育出了康科德葡萄,這種葡萄後來也成為了美國一種重要的農作物

在中國,最早在《詩經》裡就有葡萄的記載,表明早在時代(公元前17世紀初——約公元前11世紀)人們就已經知道採集並食用各種野葡萄了。《周禮》中則有關於種植葡萄的記載。公元前138——前119年,漢武帝時期的著名探險家張騫出使西域時,從大宛帶來了歐亞種葡萄及釀酒師。葡萄在中國古代曾被叫作「蒲陶」、「蒲萄」、「蒲桃」、「葡桃」等,葡萄酒則相應地叫做「蒲陶酒」等,詞源即可能為中亞古希臘語葡萄一詞發音(βότρυς [bó.trys])的轉譯[7]。葡萄從西域引入後,先至新疆,經河西走廊西安,其後傳至華北東北及其它地區。在元代,葡萄的種植和葡萄酒的釀造達到鼎盛,官方出版的《農桑輯要》中就有對葡萄栽培的指導了[8]。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葡萄,《漢書》作蒲桃,可造,人酺飲之,則醄然而醉,故有是名」。「酺」是聚飲的意思,「醄」是大醉的樣子。故借「酺」與「醄」兩字,改易草字頭稱做葡萄。

Remove ads

方法

葡萄種植後2~3年結果,生產期可達20年。根系發達,吸收根集中在20~60厘米土層中。歐洲葡萄根系在土溫7~9℃時開始活動,12~14℃時發生新根。冬芽一般在春季氣溫達10℃後萌發抽生新梢。葉腋中的夏芽萌發成副梢。生長期要求溫暖、陽光充足、夏季長期乾燥等。最適宜溫度為25~30℃。氣溫高、晝夜溫差大,養分積累多、果實著色好、含糖量高。葡萄對土壤的適應性強,地下水位低於1米,大多土壤均可種植,含鈣質多的最為適宜。葡萄主要用扦插、壓條繁殖。

葡萄果實生長可以以轉色期為轉折點分為兩個時期。轉色期之前是果實的形成時期,主要是酸的積累,果實內含有大量蘋果酸單寧;轉色期之後是果實的成熟時期,主要是累積份。[9]

產量

栽培葡萄最多的國家為西班牙、義大利、俄羅斯和法國;其次為土耳其、葡萄牙、阿根廷、羅馬尼亞和美國等。中國主產區在新疆,約占全國栽培面積30%以上。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2002年的統計[10],全世界有75,866平方公里的土地種植了葡萄。大約71%出產的葡萄被用來釀酒,27%作為新鮮水果,2%被製成乾果

現在還沒有可靠地依照葡萄品種來統計的葡萄產量。大家一般認為種植最廣泛地品種是蘇丹娜,在一些地方也被稱做湯普森無核,其種植面積至少有3600km2(880,000英畝[11]。第二廣泛地品種是阿依侖英語Airén。其他比較普及的品種有赤霞珠、白蘇維翁、品麗珠、梅洛歌海娜丹魄英語Tempranillo雷司令霞多麗等。[12]

更多資訊 國家, 面積(km²) ...
更多資訊 國家, 產量(2009年) (噸) ...
脚注:
無符號 = 官方數據
(A) = 可能是官方,半官方或估計數據May include official, semi-official or estimated data
(F) = FAO估計值
(I) = FAO根據歸因法估計

注釋: 個別國家的數據沒有被計入世界總產量,因為許多國家的產量被該表格忽略。被列在表內的國家的總產量在2010年大約占全世界產量的71.38%。

來源: Food And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of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Department: The Statistical Division

Remove ads

種類

葡萄屬有81個物種[14],而品種多達上萬種[15],其中大多基於原產於地中海中亞歐洲葡萄培育。亞洲和北美也有可食用的物種及栽培品種,但相對較少見。山葡萄是亞洲最重要的葡萄物種,最低可耐-40℃的低溫[16],是培育抗寒葡萄的優良親本,可作抗寒砧木,果實可釀葡萄酒。美洲的葡萄物種(美洲葡萄河岸葡萄英語Vitis riparia砂地葡萄英語Vitis rupestris等)對根瘤蚜有較強抗性,可用作砧木嫁接釀酒葡萄品種;其中美洲葡萄衍生來的雜交品種康科德葡萄北美洲較受歡迎的食用品類,多用於製作各式飲品和甜食。

按種群分類,葡萄可分為四大種群:歐亞種群、東亞種群、美洲種群、雜交種群。

按食用可分為五種:鮮食品種、釀造品種(其中最著名的種類是雷司令、奈加拉、碧霞珠等)、製罐品種、製汁品種、製乾品種。

按成熟期可分為:早熟品種、中熟品種、晚熟品種。

釀酒的品種甜度高但口感不佳,籽大皮厚果肉少,不適合直接食用;相對來說食用的品種也因為甜度較低、皮薄風味淡薄而不適合釀酒。

葡萄的著名品種如下:

歐洲

  • Thumb
    Riesling 葡萄
    雷司令
  • Thumb
    赤霞珠
    赤霞珠
  • 奈加拉葡萄
  • 黑後葡萄
  • 康可得葡萄
  • 義大利(葡萄)
  • 貝力A(葡萄)

亞洲

  • 金香葡萄
  • Thumb
    巨峰葡萄
    巨峰葡萄
  • 甲州葡萄
  • Nehelescol
  • 馬奶子葡萄
  • 香印提子
  • 貓眼葡萄
  • 翠玉葡萄

美洲

Remove ads

營養

葡萄僅含有微量鐵質,每100公克中只有0.36毫克的鐵質相當於3%的每日需求,並非優質鐵來源。但葡萄多酚、類黃酮、花青素等抗氧化成分則可能對人體具有助益。

健康

通過比較西方國家的飲食習慣,研究人員發現,雖然法國人的動物脂肪攝入量較高,但心臟病的發病率在法國仍然很低。 這種現象被稱為法國悖論,被認為是由於經常飲用紅酒以及其他飲食習慣的保護作用而產生的。 適度飲酒可能通過其輕微的抗凝作用和血管舒張作用來保護心臟[17]

儘管衛生當局通常不建議飲用葡萄酒[18],一些研究表明適度飲用,例如女性每天一杯紅酒,男性每天兩杯,可能對健康有益[19][20][21]。 酒精本身可能對心血管系統有保護作用[22]

寵物禁忌

對貓狗而言,葡萄含磷、鋰離子,食用葡萄、葡萄乾或含有葡萄的食物可能會引起腎衰竭尿毒症等嚴重的併發症,甚至致命。[23][24]

寵物誤食葡萄中毒普遍有以下症狀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食慾減低
  • 嗜睡
  • 虛弱 / 無精打釆
  • 食用後數小時內嘔吐或腹瀉
  • 按壓腹部會痛
  • 脫水
  • 口渴和尿液分泌增加
  • 尿量減少或沒有

加工品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