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1歐分硬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欧分硬币
Remove ads

1歐分硬幣€0.01)是價值為歐元百分之一的硬幣,材料由鍍銅組成。歐元區內每個國家的硬幣都有一個共同的背面和各國(各民族)特定的正面。它是自2002年歐元(以現金形式)面世以來開始流通,但並未像高價值的硬幣一樣在2007年進行重新設計。

快速預覽 一歐分, 國家/地區 ...

歷史

硬幣的歷史可以追溯至2002年,當時歐元的硬幣紙幣開始在歐元區的12個成員國和相關地區中推出[1]。硬幣共同的一面是由呂克·律克斯所設計,這位比利時藝術家贏得了在全歐範圍內舉行的新硬幣設計競賽。1至5歐分硬幣的設計是為了展現歐洲聯盟在世界上所處的位置(相對於非洲和亞洲),而不是像1至2歐元硬幣那樣展現15國為一體或是像10至50歐分硬幣那樣展現單獨的歐盟成員國[註 1]

在硬幣的國家一面,有15種(歐元區+摩納哥聖馬利諾梵蒂岡等擁有造幣能力的國家)根據各國設計競賽得出的樣式,但所有硬幣還是必須適應一些共同的規範,包括12顆星星[註 2]。國家一面的設計在2008年底之前都不允許更改,除非君主(其肖像通常會出現在硬幣中)死亡或退位。這種情況發生在摩納哥和梵蒂岡,並導致有三種新樣式流通。而根據2008年起生效的方針,國家一面的設計應當包含發行國的名稱(例如芬蘭比利時均未顯示其名稱,因此需要進行微調)。

隨著歐盟成員國已根據設想在2004年和2007年實現擴大,所有價值在10歐分以上的歐元硬幣的共同一面都在2007年進行了重新設計,以展現一副新的地圖。但1至5歐分的硬幣卻沒有發生變化,因為原有成員國在硬幣地球儀圖案中的加亮設計顯得非常微弱,以至於並不值得再作改動。無論如何,在斯洛維尼亞於2007年[2]賽普勒斯馬爾他於2008年[3]斯洛伐克於2009年[4]愛沙尼亞於2011年[5]拉脫維亞於2014年[6]以及立陶宛於2015年加入歐元區後[7],新的國家硬幣已經增加。

Remove ads

設計

1歐分硬幣由鍍銅鋼材料製成,其直徑為16.25毫米、厚度為1.67毫米以及質量為2.30公克[8]。幣緣的滾花光滑。該硬幣直至2002年1月1日才正式流通,儘管歐元早在1999年便已設立,但此前僅是作為一種無形的貨幣僅在會計工作中使用[1]

背面(共同面)

1歐分硬幣的背面是由呂克·律克斯所設計,並在右下角顯示有地球儀[註 2]。歐盟最初的15個成員國被略微突顯,同時展現的還有非洲北半部和亞洲西半部(包括中東)。六條細紋呈斜線從地球儀後穿過,在其兩端共有12顆星星(反映歐盟旗幟)。頂端左側是一個較大的數字1,隨後是以較小文字書寫的「Euro Cent(歐分)」字樣。設計者的首字母「LL」則出現在地球儀的右側[註 3]

正面(國家面)

硬幣的正面樣式取決於發行國。但它們都必須包含十二顆星星(大多數情況下位於圓環的邊緣)、雕版首字母和發行年份[註 4]。新的設計還必須包括發行國的名稱或縮寫。正面不能重複顯示硬幣的面額,除非發行國使用的是非拉丁字母(目前希臘奧地利是唯二的這類國家,因此希臘在它們發行的硬幣上刻有「1 ΛΕΠΤΟ」字樣)。

更多資訊 描述, 圖像 ...
Remove ads

使用

1歐分及2歐分硬幣發行的初衷是為確保各國的原有貨幣在過渡到歐元時,零售業無法以此作為藉口大量向上捨入價格。然而由於在交易及造幣過程中為維持和流通這些低價值硬幣的成本原因,芬蘭和荷蘭採取若用現金支付會將價格捨入最為接近的5歐分的辦法,同時這些硬幣由於發行量少而主要用於收藏者,並非是普遍流通[10]。儘管如此,1歐分硬幣仍然是法定貨幣並可在這些國家以外生產,因此如果客戶希望付費在別處鑄造1歐分硬幣,是完全有可能的[11]

荷蘭中央銀行估算,如不使用小額硬幣每年將可節省3,600萬歐元的開支。其他國家,例如德國則傾向於保留這些硬幣,這是因為零售商認為對消費者而言,例如€1.99的定價比起€2.00(的心理價位英語Psychological pricing)更具吸引力[11]。根據歐洲晴雨表對歐盟公民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德國是對移除硬幣最持懷疑態度的國家(僅32%的支持率),但在整個歐元區,支持移除的受訪民眾則占有微弱多數(52%)優勢[12]

Remove ads

注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