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1130年教宗選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130年教宗選舉
Remove ads

1130年教宗選舉是在教宗洪諾留二世離世後於1130年2月14日或2月15日舉行的教宗選舉。這次選舉是自1061年舉行教宗選舉以來樞機團首次分裂成2個陣營,而每個陣營各自選出1位教宗。原本選舉是由艾默里克·德·拉·渣達樞機帶領的一部分樞機選出額我略·巴巴拉斯基樞機為教宗依諾增爵二世。不過,其他參與選舉的樞機不滿意該結果而自行選出伯多祿·比亞尼樞機為教宗克雷二世。雖然克雷二世得到更多樞機支持,但是天主教會將依諾增爵二世視為合法教宗,而克雷二世則為對立教宗

快速預覽 1130年教宗選舉, 日期與地點 ...

教宗加里斯都二世簽訂的《沃姆斯宗教協定》令這次選舉選出了兩位教宗。《沃姆斯宗教協定》解決了敘任權鬥爭,而於簽訂該宗教協定後樞機團聖座神聖羅馬帝國的政策出現很大分歧。有幾位較年老的樞機認為《沃姆斯宗教協定》是放棄額我略改革中所提倡的原則,並傾向接受它只是一個象徵式協定。這些樞機支持教宗跟於義大利南部居住的諾曼人成為聯盟。這些諾曼人有些是跟如卡西諾山的修道院有聯繫,而他們的其中一個領袖是伯多祿·比亞尼樞機。比亞尼樞機是當時其中1個在羅馬最有影響力的家族的代表。[2]:71-72

在上述問題上持相反立場的樞機則由艾默里克·德·拉·渣達樞機領導。他在加里斯都二世簽訂《沃爾姆斯宗教協定》後即被冊封為樞機及委任為聖座總理,而他也是新政策的其中一個推動者。他跟他的支持者認為該協定對教會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關係會變得更好,而他們並不信任跟聖座有關係和主張擴張主義的諾曼人。除此之外,有部分主要代表或許跟「新靈性」有密切關係(意指由律修會司祭英語Canons regular組成的新宗教組織)。另外,他們跟羅馬的弗蘭吉潘尼家族結成聯盟,而弗蘭吉潘尼家族跟比亞尼家族是敵對的。[2]:71-73

為防樞機團就新教宗的人選而處於分裂狀態,樞機在教宗洪諾留二世離世前數星期制訂1份協議。協議中訂明新教宗會在2位主教級樞機、3位司鐸級樞機及3位執事級樞機組成的選舉委員會同意下選出。[2]:74[3]:946

Remove ads

樞機選舉人

教宗洪諾留二世離世時,樞機團共有42位或43位成員,而當時有最多36位或37位樞機身在羅馬。[註 2][4]:211-229[5]:84[6]:17-19, 31-40以下為出席選舉的樞機:

更多資訊 姓名, 派別 ...

當時或許有6位樞機不在羅馬而缺席選舉:[3]:949-950[4]:224, 250[5]:158, 162[6]:19

更多資訊 姓名, 派別 ...
Remove ads

選舉的準備工作

樞機團裏兩個派別的人數相約。渣達樞機的派別(諾森派)共有19人,而比亞尼樞機一方(克雷派)就有24人[註 7]。雖然如此,但是渣達樞機的陣營是組織得較好的。[註 8][2]:70-73

克雷派大部分成員都是經歷過敘任權鬥爭的樞機,而他們都是被帕斯卡二世或於加里斯都二世早期任期內冊封為樞機的。大部分屬諾森派的樞機都於1122年加里斯都二世簽訂沃姆斯宗教協定後獲冊封為樞機的。於1122年前獲冊封的19位樞機裏只有5位為諾森派;而於1122年後獲冊封的24位樞機就有14位是屬於諾森派。[4]:211-229[6]:17-19樞機團內出現這樣的緊張局勢的原因[註 9]曾被歷史學家廣泛討論但他們沒有得到一致看法。[2]:70-73

8人選舉委員會內有5人屬諾森派。樞機團內3個級別的樞機都要選出他們的選舉委員會代表。雖然諾森派在樞機團內所佔人數較少及主要對手是司鐸級樞機,但是他們在主教級樞機和執事級樞機組別裏佔多數。[4]:251在這個情況下,他們依然可以在選舉委員會內擁有較多席位。[註 10]

以下8位樞機為選舉委員會的成員:[2]:74[3]:947[4]:252

更多資訊 姓名, 派別 ...
Remove ads

洪諾留二世離世及依諾增爵二世當選

Thumb
選出依諾增爵二世的聖大額我略堂

長時間患病的洪諾留二世1130年2月13日或14日晚上於聖大額我略修道院離世。渣達樞機很快為他舉行1場葬禮並立即召喚選舉委員會成員到達修道院參與教宗選舉。不過身為委員會成員的伯多祿·比亞尼樞機和紀堯姆樞機因意識到委員會會選出屬諾森派的教宗而退出委員會,並希望委員會最終因無法達到法定人數而無法進行選舉。[2]:75雖然如此,但是渣達樞機在6位成員在場下召開選舉。儘管著名教會法學者伯多祿·皮薩諾樞機抗議在這個情況下召開選舉,但是選舉委員會選出了額我略·巴巴拉斯基樞機為新教宗,取名「依諾增爵二世」。[2]:75[3]:9462月14日或15日早上,他於拉特朗聖若望大殿登基[註 11][2]:75,而選舉很快被2位主教級樞機[註 12]及4位司鐸級樞機[註 13]認可。[註 14][3]:946

克雷二世當選

Thumb
選出克雷二世的聖馬爾谷聖殿

在著名教會法學者伯多祿·皮薩諾樞機認為選出依諾增爵二世的選舉是不合法的影響下,很多樞機都不承認他為新教宗。[3]:9462月14日或15日,克雷派的樞機在伯多祿·比亞尼英語Antipope Anacletus II樞機的帶領下於聖馬爾谷聖殿召開第二次選舉。最初,比亞尼樞機建議波多主教伯多祿·森納士英語Pietro Senex成為教宗,但是他拒絕。然後參與選舉的樞機一致選出比亞尼樞機為新教宗,他取名為「克雷二世」。[2]:75

現時無法確定當時有多少位樞機參與選出克雷二世的選舉,而於選舉完結同日發出的法令則有14位樞機簽名確認。以下為簽名的14位樞機:[7]:349

更多資訊 姓名, 級別 ...

現時並不知道應身在羅馬的5位諾森派選舉委員會成員有否參與這場選舉[3]:949,但是這場選舉則代表了羅馬的下級神職人員。除了這14位樞機的簽名之外,這份宣布克雷二世當選教宗的法令上亦有一些羅馬神職人員簽名以確認選舉結果。他們包括於2月21日獲冊封為領銜阿郊洛聖母執事區英語Santa Maria in Aquiro執事級樞機的副執事額我略和聖母大殿總鐸拉涅利。[7]:349-350, 352

Remove ads

樞機團分成兩個陣營

這次出現雙選舉的教宗選舉令樞機團分成兩個陣營。樞機所屬的陣營可使用以下方法分辨:

  • 教宗名錄》裏有列出16位支持依諾增爵二世的樞機的名字。[14]除了這16位以外還有2位樞機[註 15]因於依諾增爵二世的詔書上簽名而證明了他們支持依諾增爵二世[3]:950[6]:17-18[9]:840
  • 樞機於洛泰爾二世加冕後寫給他的信件中可證明支持克雷二世的樞機的身分。[註 16]連同克雷二世於2月21日冊封的5位新樞機[6]:7-15,信件上寫有27位樞機的名字。除了他們之外,聖阿加塔堂執事桑格羅亦因於克雷二世的詔書上簽名而被視為支持他[註 17]

故此當樞機團分成兩個陣營時共有18位諾森派樞機及28位克雷派樞機。教宗名錄和給洛泰爾二世的信件裏沒有提及的諾森派及克雷派樞機會以「†」標示

更多資訊 諾森派, 克雷派 ...

斯特凡諾·斯多尼多、伯多祿·皮薩諾、克雷申齊奧分別在最遲1132年[註 6]、1137年[註 18][2]:138及1138年分裂結束前[註 19]支持克雷二世,而聖維塔堂區領銜司鐸拉費多和聖尼閣監獄執事區領銜執事若望·達芬利奧[註 20]則於1133年支持他。聖撒比納堂區領銜司鐸哥米斯有可能於約1135年或1137年退出克雷派陣營。[註 21]

Remove ads

教會分裂

Thumb
伯爾納鐸,依諾增爵二世的合作者並後來助他正式成為合法教宗
Thumb
西西里國王魯傑羅二世,克雷二世的支持者

2位教宗都於1130年2月23日獲晉牧及加冕。依諾增爵二世新聖母大殿被奧斯蒂亞主教若望晉牧,而克雷二世則於聖伯多祿大殿被波多主教伯多祿·森納士晉牧,這意味著克雷二世於羅馬取得更多控制權。幾乎所有羅馬貴族(除了弗蘭吉潘尼家族外)、大部分神職人員和羅馬市民都承認克雷二世為合法教宗,而依諾增爵二世則逃往法國。[3]:951-952當依諾增爵二世到達法國後,他找到伯爾納鐸協助。在伯爾納鐸的影響力下,整個歐洲都承認依諾增爵二世為合法教宗,而魯傑羅二世則支持克雷二世。[16]

由於2場選舉都沒有跟從教宗尼閣二世發布的《以上主之名英語In Nomine Domini》的規定進行選舉,故此於2場選舉都是有問題的。雖然如此,但兩個陣營都捍衛兩方各自選出的教宗的合法性。克雷二世的支持者認為克雷二世是被大部分樞機、下級神職人員和羅馬人民選出的。諾森派就指依諾增爵二世是被大部分主教級樞機選出,而根據《以上主之名》,主教級樞機擁有於教宗選舉投票選出新教宗的權利。克雷派反駁指另外一份教宗詔書裏寫著教宗由「樞機」(指司鐸級樞機及執事級樞機)互選產生,而主教級樞機只可以就司鐸級樞機及執事級樞機選出的人選表示贊成或反對。[2]:75-77

兩位教宗的合法性最後並不是按照兩個派系所提出的法律論據決定,而是由天主教世界決定。他們幾乎全部都承認依諾增爵二世為合法教宗。[2]:77依諾增爵二世的主要支持者有伯爾納鐸修士、馬格德堡教區總主教英語Archbishopric of Magdeburg諾貝特·凡·尚登洛泰爾二世。當初支持克雷二世的數個羅馬世俗貴族也逐漸不支持他。雖然克雷二世於1138年1月離世時依然控制著羅馬和擁有屬於教宗的財產,但是他的繼任人維篤四世英語Antipope Victor IV (1138)很快就宣布服從依諾增爵二世,而依諾增爵二世就被認定為合法教宗至今。[17]

Remove ads

註釋

參考文獻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