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1769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1769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是教宗克萊孟十三世離世後樞機團於1769年2月15日至5月19日舉行的選舉秘密會議。這次教宗選舉秘密會議共有46位樞機參加。樞機團在這次選舉秘密會議裡分裂成「親耶穌會」和「反耶穌會」兩個陣營。「親耶穌會」陣營的樞機在「反耶穌會」陣營的樞機未到達選舉舉行地之前試圖進行投票,從而令他們心目中的人選當選教宗。不過「親耶穌會」陣營這個計劃在其他樞機阻止下以失敗告終。法國和西班牙後來動用否決權來禁止某些樞機成為教宗。各樞機最後選出若望·文生·安東尼·甘加內利樞機為克萊孟十三世的繼任人,他取「克萊孟十四世」為教宗名號。

Remove ads
克萊孟十三世離世
波旁王朝下數個王室和由布拉干薩王朝統治的葡萄牙王國在教宗克萊孟十三世任內大部分時間就鎮壓耶穌會一事向聖座施壓。[3]耶穌會會士於1759年被趕出葡萄牙、1762年被趕出法蘭西王國、1767年被趕出西班牙、拿坡里王國和西西里王國。[2][3]1768年,他們被趕出帕爾馬和皮亞琴察公國。[2]克萊孟十三世堅決保護耶穌會(其中一例是克萊孟十三世1765年發表的《宗座牧養的角色》詔書[4]),但是他並不成功。法國和拿坡里於1769年1月侵佔亞威農、貝內文托和蓬泰科爾沃三個由教宗國擁有的城鎮,希望藉此迫使教宗宣布鎮壓耶穌會。[3]然而克萊孟十三世於1769年2月2日在奎里納萊宮突然離世,終年75歲。這天正是他召開樞密會議決定是否需要全面鎮壓耶穌會的前一天。[2]
Remove ads
樞機選舉人



樞機團當時有57人,當中有46人參與這次選舉。以下是他們的資料:[5]
克萊孟十三世冊封當中29人為樞機,另有15人由本篤十四世擢升。亞歷山大·阿爾巴尼則由依諾增爵十三世委任為樞機,而乃黎·瑪利亞·科西尼就由克萊孟十二世冊封。
Remove ads
有11位樞機並沒有到羅馬參與選舉秘密會議。
Remove ads
樞機團分裂和教宗候選人
耶穌會的問題幾乎成為這次選舉秘密會議的焦點。樞機團在這次選舉秘密會議裏分成「親耶穌會」和「反耶穌會」兩個陣營。「親耶穌會」陣營(又名「熱誠派」)集合了在羅馬教廷工作並反對世俗政體干預教會的的義大利樞機,他們的領袖是若望·方濟各·阿爾巴尼、亞歷山大·阿爾巴尼和克萊孟十三世的姪子樞機嘉祿·雷佐尼科。[23]「反耶穌會」陣營(又稱「王室派」)則由天主教會內具影響力的法國、西班牙和拿坡里代王樞機組成[24],而上述三個國家當時分別由法國國王路易十五[25]、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三世[26]和拿坡里王國國王費迪南多四世統治[27]。三個國家為了達成鎮壓耶穌會這個主要目標而一起合作。[23]聽命於法國的德·貝爾尼斯樞機後來成為「反耶穌會」陣營的領袖。各王室認為就算運用否決權也要阻止任何立場親耶穌會的候選人當選教宗。[28]後來當選教宗的若望·甘加內利樞機並不屬於任何一個派別。[15]
西班牙和拿坡里政府將11位、8位、3位、15位和6位義大利樞機(合共43人)分別歸類為「良好」、「一般」、「未能確定」、「差」和「非常差」5種類別。以下是他們的名單:[2][29]
作為拿坡里王室官方代表的奧爾西尼樞機和其他非義大利樞機並沒有被歸入這5個類別。[7][30]除了西班牙和拿坡里政府外,法國政府亦有將各樞機分類。然而法國的分類準則比西班牙和拿坡里的更加嚴格,法國政府只視孔蒂、杜里尼和甘加內利三位樞機為良好的候選人。[註 2][2]上述43位義大利樞機裡有27至28人是「潛在教宗」,其餘9至10人均因為年齡或其他原因而不被視作有較大機會當選教宗的人。剩餘的樞機情況未明。[25]
Remove ads
選舉秘密會議

這次選舉秘密會議於1769年2月15日舉行,選舉開始之時只有27位樞機參與。[2]當時參與選舉的樞機大部分均為「熱誠派」的樞機,而法國和西班牙的樞機並未到場。「熱誠派」於是在這兩個有利條件下嘗試盡快令弗拉維奧·基吉樞機當選教宗。在「熱誠派」主導下,基吉樞機的其中一次投票裡只需要多兩票便可以當選教宗。法國和西班牙的大使因而對「熱誠派」的行為表示強烈抗議。雖然他們表達強烈抗議,但是身為拿坡里王國代言樞機的奧爾西尼是早期投票裡唯一在場的代王樞機。他和其他立場中立的樞機最後能夠阻止基吉當選教宗。[31]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約瑟夫二世3月6日史無前例地隱藏身分到達羅馬並同時獲准進入選舉舉行地。約瑟夫二世在羅馬逗留了兩星期,期間他自由地跟選舉人進行討論。然而他並沒有就新教宗的人選向樞機團施壓。雖則如此,但是他希望樞機團可以選出一位能夠履行聖職和給予各世俗政權統治者適當尊重的教宗。[32]
德·貝爾尼斯樞機於3月上旬到場。[33]奧爾西尼樞機因為在阻止「熱誠派」相關行動方面遇到極大困難而放棄出任「反耶穌會」陣營的領袖,德·貝爾尼斯因而接替他的職位。貝爾尼斯樞機上任後隨即與法國大使奧貝泰爾侯爵設立了一個定期通信渠道,但是這個舉動是違反教宗選舉秘密會議裡「不可與外界接觸」的基本規定。[34]方濟各·德·索利斯·福爾克·德·卡多納堅持候選人必須要親筆承諾打壓耶穌會,但是貝爾尼斯則以違反《天主教法典》為由而拒絕接受這個建議。法國和西班牙後來動用他們的否決權,令28位「潛在教宗」裡有23位被禁止出任教宗。[25]這23位樞機裡包括得到最多支持票的凡圖齊[35]、卡瓦爾基尼、科隆納、斯托帕尼、波佐邦內利[36]和塞爾薩萊[37]等人。
4月27日,德·索利斯和布埃納文圖拉·德·哥多華·埃斯皮諾拉·德·拉·塞爾達兩位西班牙樞機到場。德·索利斯樞機到場前與西班牙大使薩普魯會面。在文生·馬爾韋齊樞機、法國和西班牙大使的支持下,德·索利斯發出「凡要當選教宗者必須親筆承諾會鎮壓耶穌會」的指示。及後他留意到樞機團內唯一的修士、隸屬方濟各住院兄弟會的甘加內利樞機有可能是適合出任教宗的人。索利斯於是試探甘加內利,看看甘加內利是否願意鎮壓耶穌會。甘加內利回應:「有良好意識的教宗在遵守《天主教法典》下有權令耶穌會消亡。各君王亦值得擁有一個為他們做事的教宗。為了滿足各君王的慾望,教宗應運用自身權力為他們做任何事。」然而,甘加內利對耶穌會的看法存疑。耶穌會會士曾教導年少的甘加內利。耶穌會總會長老楞佐·里奇據報曾請求將他擢升為樞機,他因而成為樞機。雖則如此,他在克萊孟十三世任內並沒有為耶穌會辯護。[25]現時無法得知甘加內利當年是親筆或口頭同意鎮壓耶穌會[註 3][25][37],但是這個聲明完全滿足了各大使的要求。
與此同時,若望·方濟各·阿爾巴尼、亞歷山大·阿爾巴尼和西班牙樞機進行秘密談判。「熱誠派」在談判後才決定傾向支持甘加內利出任教宗。在耶穌會的眼中,他們認為甘加內利是一位一般或良好的人選。[38]身為「反耶穌會」陣營領袖的德·索利斯並沒有參與有關推舉甘加內利為新教宗的討論,因為他只遵從由奧貝泰爾侯爵發出且人人皆知的指示。[39]
Remove ads


樞機團在4月27日至5月18日舉行了22輪投票,得票較多的5位樞機中有一人在選舉開始的時候獲得較多樞機支持,但後來則落後於其他樞機;亦有人在整個投票過程中所得票數相差數票。[40]
選出新教宗
1769年5月19日,若望·文生·安東尼·甘加內利樞機在最後一次投票裡得到除自己外所有樞機的支持票(他的一票投給了教宗克萊孟十三世的姪子兼「熱誠派」其中一位領袖嘉祿·雷佐尼科樞機)。為了紀念擢升他為樞機的克萊孟十三世,他取名為「克萊孟十四世」。[13][25][41][42]
克萊孟十四世的羅馬主教晉牧禮於5月28日舉行,克萊孟十四世的加冕禮於6月上旬舉行。[15]
註釋
腳註及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