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1934年德國全民公投

納粹時期希特勒為集中權力而進行關於總統和總理合併的一次公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1934年德國全民公投是指於1934年8月19日[1],即前任總統保羅·馮·興登堡去世後的第17天,舉行的投票。德國納粹黨政府舉行這次公投是為了將總統總理合併為元首,進而給予阿道夫·希特勒更大的權力。為使提案通過,納粹黨對符合投票條件的選民進行了大範圍、大規模的恐嚇。但希特勒依然將大量的贊同票作為民眾支持的象徵。實際上,希特勒早在前總統興登堡去世後就已經獲得了與元首等同的權利,全民公投只是為了使他的行為合法化。此次全民公投以接近90%的支持率通過,之後希特勒獲得了「元首和總理」(德語:Führer und Reichskanzler)的頭銜。

快速預覽 結果, 票數 ...
Remove ads

背景

Thumb
印有「支持元首!」的橫幅。

1934年8月1日,在總統興登堡奄奄一息之際,德國國會表決通過了《德意志帝國國家元首法》。該法合併了總統和總理這兩個職位。在8月2日興登堡去世後,武裝部隊總司令維爾納·馮·勃洛姆堡命令所有威瑪防衛軍士兵宣讀希特勒誓詞來向希特勒個人宣誓。

當興登堡於同年5月口述他的遺囑時,他聲明他希望希特勒能夠恢復君主制,即德國復辟德意志第二帝國皇室霍亨索倫王朝。興登堡的兒子奧斯卡·馮·興登堡將這封遺囑交給了副總理弗朗茨·馮·帕彭,後者在8月14日轉交給了希特勒。8月15日,希特勒將遺囑公開,但並沒有提及興登堡總統有關恢復君主制的遺願。

全民公投的進行

Thumb
8月1日提出的德意志帝國國家元首法。

全民公投的選票上印有這樣的問題:

「通過這項法律後,國家總統的職位將和總理的職位合併。所有總統之前的職權都將移交給總理阿道夫·希特勒,而他也會指定他的接班人。身為德意志人民,你同意這項法律嗎?」

為了通過這項法律,政府採取了大規模的恐嚇和作弊行為。例如在投票站駐紮衝鋒隊成員,並強迫政治團體前往投票站公開投票。在某些地區,納粹黨成員通過移除投票間或是在入口處懸掛「只有叛徒進入這裡」的條幅的方式來阻止不記名投票。此外,許多選票被預先填寫為贊成票,同時很多廢票和反對票也被記為贊成票。某些地區的選票數量甚至大於該地區可以參加投票的選民數量。[來源請求]

1933年全民公投英語German referendum, 1933的情況類似,在有大量猶太人波蘭人和其它少數民族居住的地區出現了大量的反對票或廢票。納粹領導層認為這些地區產生的不利結果都是預料之中的,他們將投票結果作為這些地區不忠於德意志帝國的證據。這次公投是猶太人和其他少數民族被允許參加的最後一次全民公投,他們之後被紐倫堡法案剝奪了公民權。[來源請求]

因為1933年漢堡的支持相對微弱,希特勒宣布在1934年8月17日全國放假,以便他能夠直接向430萬台已註冊收音機前的德國人民發表講話。

Remove ads

結果

東普魯士對此次公投的支持率最高,根據官方統計有96%的贊成票。[2]城市地區的支持率最低,其中漢堡尤為明顯。在那裡,只有不到80%的贊成票(共有20.4%的反對票)。在亞琛,有18.6%的反對票。在柏林,反對票占比高達18.5%,而且每個地區的反對票比例都超過了10%。作為前共產主義據點的威丁共有19.7%的反對票。[2]政府影響了贊成票的數量。[3]因為納粹黨的種種行徑,政府的支持率低於1933年全民公投英語German referendum, 1933。在1933年公投有95%的支持率,而1934年公投只有89.9%的支持率[4],但是各個地區的票型和1933年公投類似。[2]

部分納粹領導層對公投的結果感到失望。[5]約瑟夫·戈培爾就認為這次公投是個失敗,他在日記中寫道:「最初的結果非常糟糕,之後情況才有所好轉。最終,有超過3800萬人支持元首。我本以為會有更多人!天主教徒辜負了羅森伯格!」[6]但歷史學家伊恩·克肖不僅解釋了政府在公投過程中的操控,他還評論這個結果「反映了希特勒有著來自大部分滿腔熱血的德國人的支持。」[5]

更多資訊 選擇, 數量 ...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