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德國總理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政府首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總理(德語:Bundeskanzler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又稱聯邦總理[Bundeskanzler],簡作總理[Kanzler])是德國的政府首腦,也是該國的實際掌權者,其四年一任,無連任次數限制。總理有權直接任命聯邦政府各部長,並確定德國聯邦政府的政治方針。德國總理由德國聯邦議院根據德國總統的建議,經選舉產生,選舉不須辯論,再經總統任命,就正式成為總理。德國總統亦不能拒絕任命經辯論選舉產生的總理候選人。總理通常為議會最大黨,即執政黨的領袖,另外設有副總理一職作為副手。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5年6月2日) |

Remove ads
詞源
德文中的「總理」(Kanzler)一詞是來源於拉丁文的「cancellarius」,在中世紀,是表示一個皇室的官員(Geistlicher),因為他經常在一個由「Kanzlei」(拉丁語:「cancelli」 - 可解作欄杆/柵欄)隔開的地方簽署文件。這個字後來亦可以指帝國宰相、聯邦總理(Erzkanzler)。
歷史
在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第一帝國)時期,總理掌管的機構是重要機構(Erzamt)之一。在普魯士王國和奧地利帝國,19世紀的帝國結束之後,總理的職位又重新被引入。俾斯麥在北日耳曼邦聯時期(1867年-1871年)任聯邦總理,他在1871年德意志帝國(德意志第二帝國)建立後,任「帝國總理(Reichskanzler)」或者翻譯為「宰相」。納粹德國(德意志第三帝國)時期,阿道夫·希特勒再次使用「帝國總理」的職稱,之後,希特勒更以元首的身份兼任總理,成為德國的最高統治者。
二戰之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成立,其政府首腦簡稱「聯邦總理(Bundeskanzler)」,當時在歐洲不僅德國聯邦政府的首腦被稱為「聯邦總理」,奧地利政府的首腦也稱聯邦總理(Bundeskanzler)。另一方面,同樣在二戰成立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1949年-1990年)也有設立總理一職,稱為「部長會議主席(Vorsitzender des Ministerrats)」,不過這一職務的權力和地位在德國統一社會黨總書記(一黨制下的最高領導人)之下。
Remove ads
德國總理列表
Remove ads
政黨: 德國社會民主黨
政黨: 德國中央黨 德國社會民主黨 德國人民黨 無黨派 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
Remove ads
政黨:
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勞工黨
Remove ads
此段期間分別由英、美、法、蘇四國佔領區司令官作為實際上的政府首腦,即四人皆軍人,也不會屬於德國任何政黨。
Remove ads
Remove ads
時間線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