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1939年大西洋颶風季
大西洋颶風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1939年大西洋颶風季於1939年6月12日正式開始,同年11月7日結束,每年大西洋盆地絕大多數熱帶氣旋都是在這段時間形成。本季的活躍度偏低,只形成六場熱帶風暴,其中三個增強成颶風,一場達到大型颶風標準,即最高強度能達到現代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三級颶風或以上標準[注 1]。首場風暴於6月12日形成,最後一個氣旋在11月6日消散。
所有風暴都曾對陸地產生一定程度影響。前兩個氣旋曾登陸美國海岸,但造成的破壞很小。第五號颶風是全年最強風暴,達到四級颶風標準,在西大西洋向東北方向移動,於10月16日吹襲百慕達。第六號風暴強度達到一級颶風下限,對加勒比海西部多地構成破壞,其中又以牙買加和古巴災情嚴重。第四號熱帶風暴的最高風速僅有每小時80公里、最低氣壓1004毫巴(百帕,29.62英寸汞柱),是本季強度最低的氣旋。
Remove ads
風暴
6月12日,本季首場熱帶風暴在加勒比海最西側成型[3][4]。當天下午,墨西哥近海多艘船隻遭遇狂風大浪,墨西哥氣象局駐切圖馬爾辦事處率先發布報告宣布熱帶氣旋形成[5]。風暴向西移動,路線同貝里斯海岸平行,然後進入尤卡坦半島東北角上空。氣旋繼續穩步北上經過墨西哥灣並緩慢增強,於6月14日達到持續風速每小時80公里、最低氣壓1000毫巴(百帕,29.53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4][5]。受北側的高氣壓區影響,風暴行進路線形成逆時針環路,但又因低壓槽影響轉向北上,於6月16日以熱帶風暴下限強度從阿拉巴馬州莫比爾附近登陸。轉向西北後,氣旋迅速減弱成熱帶低氣壓,最終於6月17日在密西西比州上空消散。[4]
佛羅里達州西部和阿拉巴馬州在風暴來襲前收到風暴警告,建議低洼地區居民轉移到地勢更高的地點[6]。氣旋造成的破壞程度很輕,僅導致一名男童跌入暴漲的河中溺斃[5]。
Remove ads
8月7日,背風群島北側形成熱帶風暴,其源頭很可能是東風波[4]。氣旋朝西北偏西移動並緩慢增強,於8月11日途經巴哈馬期間強化成颶風,並且當天就抵達佛羅里達州東岸,再用約15小時穿越該州[7]。雖一度減弱成熱帶風暴,但氣旋進入墨西哥灣後很快又重新增強,於8月13日在佛羅里達州阿巴拉契科拉附近登陸,移動速度在陸地上空大幅減緩,並且迅速消退[5]。到8月14日,風暴已飄移到阿拉巴馬州並弱化成熱帶低氣壓。接下來氣旋轉向東北,並在持續幾天裡保持熱帶低氣壓強度,最終於8月20日在紐約州上空消散。[4]得益於報告和警告及時,針對風暴發展歷程的預報「非常準確」[5]。
佛羅里達州遭受的破壞程度很輕,部分樹木連根拔起、窗戶破損、輸電線纜倒塌,農作物受到中等程度破壞,另有少量小型船隻和質量較差的建築受損。佛羅里達州西北狹長地帶的供電和通訊線路受到風暴影響,另有一間碼頭倉庫受到價值2000美元(1939年美元)的破壞。錫達礁有一名男子因划艇被大浪打翻溺亡,[5]另有至少兩人因氣旋受輕傷[8]。風暴移動速度緩慢,導致阿拉巴馬州暴雨傾盆並引發嚴重洪災。氣旋還在北卡羅來納州催生出一場龍捲風,奪走一條人命。熱帶低氣壓繼續深入內陸,令中大西洋地區普降暴雨,其中紐澤西州海洋縣塔克頓(Tuckerton)的降雨量超過360毫米[5],馬納霍金(Manahawkin)更達460毫米[9]。
8月15日,大西洋盆地發展出熱帶風暴,估計其最大持續風速為每小時100公里,最低氣壓1000毫巴(百帕,30英寸汞柱),到8月19日時已經消散。氣象部門在當時的實際操作中沒有發現這場風暴,經過現代再分析才將之加入大西洋颶風資料庫。[10]
9月23日,中美洲上空的擾動天氣區在坎佩切灣組織成熱帶風暴。氣旋波瀾不驚地向東北偏北穿越墨西哥灣,風速最高提升至每小時80公里。9月26日,風暴登陸路易斯安那州中南部,然後在當天消散。美國國家氣象局駐紐奧良辦事處發出多份公告,不過氣旋整體產生的影響很小。[5]
10月9日下午,背風群島天氣惡劣,存在低氣壓區,數據表明附近有風暴形成[4]。10月12日,系統在波多黎各東北方向海域增強成熱帶風暴。氣旋向西北移動並快速強化,然後轉向西北遠離西側正在形成的高氣壓。[5]10月15日清晨,風暴達到颶風標準,並且還繼續強化,於10月16日達到最高強度,風速在現代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已屬四級颶風標準[4]。氣旋當天從百慕達東側近海經過,在加速向東北移動的同時減弱,最終於數天後在紐芬蘭島附近轉變成溫帶氣旋[4][5]。
颶風沿途遇到多艘船隻。由於海況惡劣,正前往紐約的「哈丁總統號」(President Harding)有一名船員淹死,另有73名船員或乘客受傷,部分人傷勢嚴重,需動用應急醫療物資[5],船體也受到輕微損傷。氣旋經過百慕達近海期間引發狂風暴雨,陣風時速達211公里。[11]颶風引起嚴重破壞,狂風肆虐之下樹木連根拔起,窗戶破損,公共設施也受到破壞[12]。
Remove ads
10月29日,本季最後一個熱帶氣旋在西加勒比海經東風波發展形成。系統起初向西北移動,不久又轉向東進。朝正東飄移期間,風暴於10月31日達到颶風強度下限並從開曼群島上空經過。強度回落至熱帶風暴標準後,氣旋中心於當天從牙買加以北近海上空掠過,接下來又突然轉向東北並從古巴最東端經過。到了11月3日,風暴已進入大西洋的巴哈馬南部。氣旋移動速度加快,最終在經過百慕達西側後於11月6日轉變成溫帶氣旋。[4][5]
大開曼測得的最高風速為每小時148公里,最低氣壓990毫巴(百帕,29.23英寸汞柱)。新聞報導稱颶風對開曼群島構成相當嚴重的破壞,牙買加北部也受到大面積破壞。颶風激起狂風巨浪並降下暴雨,牙買加有一人喪生。古巴也有一人死亡,瓢潑大雨引發的大面積洪災還導致牧畜死亡,大量莊稼毀於一旦。[5]
Remove ads
參見
注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